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4 18:51
當「長繩繫日」的藝術意象從蘭亭的墨香中走出,一場跨越長三角的藝術「雙城記」,成為致敬韓天衡八十載藝術求索的最佳註腳。近日,「長繩繫日——韓天衡學藝80年回顧展」從紹興蘭亭書法博物館移師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遴選337件(套)藝術珍品、文房用具與154種出版著作,串聯起1963至2025年間,一位「學藝者」在書畫印文領域的足跡。那天,在美術館的雅室內,大病初癒的韓天衡與雅昌藝術共同回望自己的學藝之路,暢聊沿途「風景」與心中感悟。
初心與自省
「這道疤跟着我八十年了。」韓天衡舉起左手食指,一道兩公分長的疤痕在燈光下格外清晰。
韓天衡的藝術之路始於父親的啓蒙,四歲識字,六歲學印。1946年的上海弄堂里,頑皮的他攥着父親的刻刀,蹲在小板凳上同手中的印石較勁,刀刃突然劃過手指,鮮血滴滴答答落在地上暈成小小的紅圈。「我看着涌出的血,一下子愣住了。」韓天衡的母親見狀,趕緊抓一把香灰,和着做衣服剩下的邊角料替他包紮傷口。兩個月后,傷口癒合,褪下的痂殼像個小小的鋼筆套,他當寶貝似的藏了很久。這道疤痕成為學藝路上的第一枚「勳章」。
小學老師曾在韓天衡成績報道單上附言:此學生有書法天才,望家長多予栽培。天賦者雖滿腔熾熱,仍需良師指引避走歧路。韓天衡總覺得自己幸運,先后得鄭竹友、方介堪、方去疾、謝稚柳、沙孟海等大師的親授指點。初遇方介堪,一句「千萬不要學我,你學我,將來超過不了我」,讓他明白藝術傳承的核心是「學古而非仿人」,轉而深耕周秦兩漢的經典;二三年后,方去疾看了他的印,一句「你可以變了」如驚雷般打破他對「唯傳統是從」的認知,讓「創新」的種子在心中生根;謝稚柳則常叮囑「小韓,多讀書」,讓他領悟到文化修養是藝術創作的「梯子」,讀的書越多,藝術視野越開闊。「年輕的時候,總想從各方面向前輩們請教,得到他們的教益。」他曾每隔一兩周就帶着新作品登門拜訪謝稚柳以求教,也在與唐雲、王個簃、程十發等大師的交流交往中受益匪淺。
上海韓天衡美術館內陳列的創作舊照
説起藝術生涯的轉折點,卻是15歲那年,來自前輩的一句嚴厲批評。那是一個夏夜,韓天衡揣着自鳴得意的作品拜訪一位前輩,滿以為能得到誇讚,誰知卻被潑了盆冷水:「一看你的字,就知道你這個人壽命是不長的。」備受打擊的韓天衡對着作品看了整夜,才發現自己的字看着張揚,實則用力過猛缺了沉穩。之后半年,他沉心磨練,再次登門時,「老先生的態度有了180度的轉變」,對他大加稱讚。
韓天衡《奇崛》及邊款 1985年
多年以后,韓天衡在一篇名為《感恩批評》的文章中這樣回憶:「那次批評比所有表揚都管用,它讓我知道,搞藝術不能只憑少年氣,得聽得進不好聽的話。」他認為,搞藝術,一輩子就是在品評里生存,「品評是有褒有貶的,表揚是糖,批評是藥,糖可以少吃、不吃,有‘病’之軀,藥是不能不吃的,用淡定寬容、感恩的心態對待批評,藝術纔會進步,纔會更上一層樓。重視批評者是明白人,抵觸批評者是呆子,能經常自省者是高人」。
守正與破規
韓天衡飽學經典,師從名家,卻並非愚守規矩之人,他反對青年藝術家「創風格吃一輩子」,年輕時就給自己提出三點要求:雄、變、韻。其中,「變」指藝術創新,需區別於古人、他人和故我——「學古人守正,但不變則守舊;學他人借鑑,但不區別則成複製品;區別於自己,探索后不自滿,不斷更新,方為有深度的藝術工作者」。
韓天衡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開始探索草篆風格:以篆書的古朴為「正」,融入草書的靈動與豪放,打破「篆無草寫」的傳統認知。1970年代上海與浙江的中青年藝術聯展上,他的草篆作品引發關注,時任西泠印社社長的沙孟海評價「只有韓天衡的草篆有新意」,更在給友人的信中贊其「為當代印學開闢新境界」。韓天衡為此特意提着蛋糕去拜訪沙先生——那時候他還沒見過這位名家,卻憑着這份認可,更堅定了「不循規蹈矩」的想法。
韓天衡 草篆五言聯句 1988年
不拘泥於印學與印譜,韓天衡總能從尋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中「破譯」靈感密碼。當兵時見工人刷石灰水,飛濺的痕跡讓他了悟——「用整個手臂發力,而非手腕,才能畫出有力量的線條」,帶着這份體悟,他筆下的墨竹從此有了「金錯刀」的質感;搬新家后,樓道里斑駁的油漆痕跡,讓他聯想到「抽象的鳥」,進而創作出被評論家稱為「韓鳥」的獨特形象;甚至漁民搖櫓的動作,都被他轉化為篆刻的線條技法,讓印章的刀法多了份靈動。
自七八年前起,韓天衡嘗試從哲學思辨和意象角度探索篆刻作品的更多可能。比如《愚公移山》,用扇形邊框包住,愚公移字置於山內,體現移山艱難。又比如《心暢》,「暢」字的線條佔據印面的三分之二,以此表達暢快飛揚的心情。
韓天衡 心暢 2016年
別人讚賞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他卻發現「荷不畏暑,與梅同格」的剛毅,以及荷花在艷陽下縱情綻放的「濃墨重彩」。
即便85歲高齡,他仍在探索,將古代造字「六書」之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和假借六種造字方法)中的「會意」演化運用到創作中去。比如篆書鉅製《中興》,「中」字上的兩橫,彷彿旗幟迎風飄揚,「興」字看起來像是一尊巨大的鼎——以此比喻中華民族是牢不可摧的鐵塔,民族的偉大復興勢不可擋。韓天衡表示自己樂意聽取各種品評和聲音:「這是我的一種構思和探索,至於是否成功,需要大家的品評。」
本次展覽展出的高4.6米、寬1.95米的篆書鉅製《中興》是韓天衡對2018年中美貿易爭端的發聲。
終身學習與傳燈育人
「我不喜歡稱自己‘從藝’八十載,更願説是‘學藝’八十載。」韓天衡在介紹展覽名稱的由來時強調,「藝術永遠沒有畢業的一天,我依然是個老學生」。
參軍十年,他利用一切閒暇時間,刻印作品達數千件;42歲之前,全家三代五口人蝸居僅十平方米的斗室,每到夜深人靜之時,妻女打地鋪熟睡腳邊,他在燈下創作、閲讀、編撰書籍;他酷愛閲讀,尤其是進入上海中國畫院前后的六七年里,無需坐班的他每周都有幾天泡在上海圖書館的古籍倉庫里做研究,待到1982年受西泠印社委託編寫《歷代印學論文選》時已累積讀了近兩千部印學與印譜。今年7月,卧病在牀的他更是完成了自己藝術生涯中也是本次展品中最新的一件作品——印章《空》。他花一個月思考,十分鍾創作,以「空」字為邊框,內似蒼穹,似有似無,體現空與不空的哲學思辨。
韓天衡《空》及邊款 2025年
退休后,韓天衡力避應酬,埋首閲讀、創作和思考。單出版一項就有一百五十余種。眼下,他正在修訂最新版《中國印學年表》,每天花三個小時看資料,截至目前,增補的條目超過9000條,「我希望儘自己所能,讓這個填補中國印學空白的工具書更完善一些」。
展覽現場展示出版著作154種
「我的老師沒收過我一分錢,還送我筆墨紙硯,我能做的,就是像他們一樣培養后學。」除編撰工具書外,韓天衡堅持義務教育六十年,學生遍佈海內外,更將政府頒發給他的獎金悉數捐出,推動上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為藝術的發展出點力。
基金會成立十余年來,以「資助文化藝術類展示、出版、交流活動,興辦藝術教育,設立藝術獎教金;徵集、保護傳統文化遺存」為主旨,已資助了數十場公益文化項目與藝術展覽等活動,更打造了「曬墨寶杯全國小主人書法大賽」和麪向智障兒童的「童心繪公益美術大賽」等多個具有影響力的公共文化品牌活動。其中,「曬墨寶杯」首創網絡投稿和評比模式,十屆累計收到參賽投稿16757件,獲得超3948萬次網絡瀏覽關注,點贊量突破1153萬人次,社會反響極佳。
耄耋之年與長繩繫日
展覽名「長繩繫日」取自傅玄《九曲歌》里的典故。儘管近年身體欠佳,這位耄耋老人對藝術仍有執着追求:「面對落日,我希望用長繩拴住太陽,抓緊時間努力,在不滿意的藝術成績前再前進一步。只要身體允許,我會繼續努力。要成為純粹的藝術人,必須心無旁騖,將所有精力乃至生命投入藝術。」
走進上海韓天衡美術館,只見入口處由韓天衡親自構思的以「長繩繫日」為主題創作的大型藝術裝置顯得格外醒目。由其手書草篆「長繩」為視覺核心,麻繩盤曲成書法線條,借纏繞肌理模擬「屋漏痕」的蒼勁,讓平面筆墨生成立體韻律;麻繩自筆畫延至裝置頂端,盤結為甲骨文「系」字,而「太陽」上的上古傳説「三足烏」則採用韓天衡獨創的「韓鳥」造型。
「長繩繫日」大型藝術裝置
步入展廳,韓天衡的早年作品中透露着初學的虔誠——那方得方介堪「切玉」真傳的印章,刀痕里還能看出對傳統的敬畏,線條如玉石般温潤卻藏着筋骨;行至草篆作品前,那打破篆書工整窠臼的筆勢如奔馬脱韁,卻在狂放中守着篆法的根基,這正是他解構傳統、獨創理念的生動寫照;而融會吳讓之三面用刀之法的創新篆刻,則像一場精妙的「刀法實驗」,讓觀者讀懂「守正」與「求變」如何在方寸之間共生。
展品中最引人關注的,當屬首次公開的韓天衡2020年至2025年創作的書畫印精品,其中有8張水墨畫是他今年年初於住院期間創作。
水墨禪冊之四《永恆的温馨》,韓天衡於今年年初在華山醫院住院期間於極簡陋條件下即興創作。
韓天衡 行書《詩六首》 2022年
韓天衡《道法自然》及邊款 2022年
正如2024年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頒獎詞中所説:韓天衡先生在篆刻、書法、繪畫、藝術理論、書畫鑑藏等領域沉潛篤定,精研覃思,勤勉探索,成果豐厚。本次展覽的書畫印精品里,藏着韓天衡「馬蜂窩理論」的實踐。他認為,書、畫、印、文就好比是蜂房,打通彼此之間的薄壁才能釀出最醇的蜜——書法的線條里有繪畫的墨韻;篆刻的章法源自對古文字、中國傳統文化的閲讀與瞭解,對寫字、畫畫、寫文章也是大有裨益的;而水墨畫的氣韻生動有助於提升書法、篆刻和寫文章水平。以文化修養為核心打通各個門類,才能走向由技近乎道的佳境。
展覽的主要負責人,韓天衡之子韓回之告訴雅昌藝術,上海展不僅較紹興展新增了近期創作、美術館館藏內容和出版物外,更全面呈現了瓷器、茶具、絲巾、文房四寶等眾多文創產品,以強調韓天衡藝術作品在當代生活中的多元應用。他表示,美術館還將策劃與中國傳統文化深度結合的藝術夜市,以惠及周邊居民,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展覽並非侷限於廳內,在美術館中庭,還設有「與韓先生共園林」環境藝術裝置,將中國傳統書法與繪畫元素融入現代空間。
結語:
從童年刻刀下的稚嫩印記到如今的藝界泰斗,從個人的藝術探索到大眾的美育普及,韓天衡用八十年的光陰證明:真正的藝術生命,能以熱愛為繩,繫住時光的流逝,在歲月長河中綻放永恆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