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4 18:10
(來源:企觀國資)
2025年上半年,中糧集團旗下14家上市公司中,12家實現盈利,僅現代牧業和中國聖牧出現虧損。
曾經「大而全」的中糧集團徹底扭轉了主業不穩、專業不精的局面,打破了外界的刻板印象,成為央企中持續盈利的代表之一。
中糧做對了什麼?
01
賺錢
中糧集團以農糧為核心主業,同時佈局食品、金融及地產領域,已成為全球領先的農糧食品企業。旗下擁有14家上市公司,其中港股7家:中國食品、蒙牛乳業、大悦城地產、中糧家佳康、福田實業、現代牧業、中國聖牧;A股7家:中糧糖業、妙可藍多、酒鬼酒、中糧資本、中糧科技、大悦城控股、中糧科工。
《企業觀察報》通過對中糧集團14家上市公司的梳理獲悉:2024年度,中糧集團總營收達6350億元;除現代牧業和中國聖牧虧損外,其余公司均實現盈利。
從各業務板塊表現來看,2025年上半年,在肉品鏈板塊,中糧家佳康實現了營收 89.6 億元,同比增長19.8%;淨利潤更是從去年同期虧損 3.15 億元躍升至盈利 2.03 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糖油板塊,中糧糖業淨賺 4.5 億元,中糧科技則以1.07 億元淨利潤、同比 74.4% 的增速,成為傳統加工賽道的「甜蜜加速器」。
地產板塊,大悦城地產淨利潤同比暴增122%,達 9263萬元;大悦城控股則實現淨利潤1.1億元。
快消板塊,妙可藍多依舊扮演「奶娃收割機」:營收25.7 億元,淨利1.33億元,增速86%,市佔率穩居第一。酒鬼酒實現營收 5.61億元,淨利895萬元;中國食品淨利13.59億元,同比增長6.9%。
金融與紡織板塊,中糧資本淨利高達 8.48億元;福田實業由虧損990萬港元到盈利3070萬港元,訂單回暖讓機器重新轟鳴。
裝備與供應鏈領域,中糧科工專注糧油倉儲、冷鏈 EPC,半年營收10.56億元,淨利8433萬元,訂單已排到明年,堪稱「糧倉里的包工頭」。
乳業板塊,蒙牛繼續領跑,經營利潤 35.4億元,淨利 20.46億元。中國聖牧與現代牧業陷入虧損:前者營收16.11億元,虧損4600萬元;后者營收60億元,虧損9.13億元。
02
原因
在經濟調整周期里,中糧旗下12家上市公司仍能盈利且活得滋潤,靠什麼?
答案是,中糧集團把農糧確立為核心主業,這塊業務也貢獻了集團最主要收入。
根據公開資料,2024年中糧集團的收入結構中,佔比最大的是農糧,達到89.03%;其次是食品,佔比5.89%;酒店和地產佔比4.65%;金融及其他業務佔比0.43%。由此可見,中糧集團的主要收入確實來自於農糧業務。
中糧在主業上下功夫,把棋越下越活:一邊收縮戰線止血,一邊精準滴灌造血。於是,虧損少了,產出增了。
首先是砍掉不盈利的企業。一些產業和項目長期實踐證明已難以為繼,也不符合中糧的發展戰略,長期輸血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此,中糧集團果斷選擇退出,實現「止血養生」。根據公開資料,2024年中糧集團共減少40家非主業公司。
其次是讓主業煥新。真正的故事不在「扔」,而在「撿」。止血之后,中糧集團以更輕的方式聚焦主業。例如,2024年10月11日,中糧糖業(昭蘇)有限公司在伊犁河谷註冊成立,註冊資本2000萬元,業務涵蓋甜菜種植、機械收割到原糖初加工,旨在打通「糖從地里到鍋里」的完整產業鏈。4天后,福建中孚盈信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註冊成立,註冊資本1000萬元,專注於農副產品和試驗田業務。2025年8月,中匯農創(江西)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註冊成立,註冊資本5000萬元,業務覆蓋種畜禽、谷物、豆類等,從「豬芯片」到「米袋子」均被納入經營範圍。西到昭蘇,南到福建,中到江西,中糧沿着「農糧」這條縱貫線,精準打樁、布點、補鏈,砍的是旁枝,接的是主干。
再次是讓主業成本降下來。妙可藍多、福田實業、中糧家佳康、大悦城地產等企業均公開表示,成本控制顯著提升了企業的淨利潤水平。
最后是讓科技燒旺主業。在集團層面,2024年中糧集團成立科技創新部,機制、資源、資金、人才全線打通:投入「不差錢」,考覈「動真格」,激勵「下血本」,產學研被擰成一股繩,創新氛圍瀰漫整個企業。
在子公司層面,中糧科技持續推進多個重點項目:成都澱粉糖擴建項目有序進行,太倉新項目獲批,生物質材料3萬噸/年丙交酯項目調整至安徽蚌埠中糧產業園實施,玉米深加工領域繼續保持國內領先地位。中糧科技穩居國內「榜一」,手握三座「國字號」研發中心,高附加值產品被貼上「技術硬核」標籤。食品原料、生物能源、生物材料三箭齊發,處處傳來增長的聲音。
再如中糧糖業,2024年4月啟動「智慧蔗田」項目,運用物聯網、衞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構建起覆蓋甘蔗「耕、種、管、收」全流程的數字化管理網絡。如今,在中糧糖業基地,甘蔗何時缺水、何時施肥,通過土壤墒情監控系統一目瞭然;水肥一體化自動灌溉系統精準調節滴灌量,將水肥精準輸送到每一株甘蔗根部,節水節肥15%~25%,同時實現平均增產10%~20%。
此外,中糧科工研製的烘乾機突破了智能控制、無塵排放、烘乾速率等多項關鍵技術瓶頸,日烘乾糧食能力達300余噸,糙米率顯著降低,為糧食產后減損提供了有力支撐。
03
重構
更重要的是,中糧重新搭建了一遍組織架構。
中糧集團原本握着一手好牌:萬億級市場、知名品牌、優秀人才資源,連一線公司的技術標準都能成為行業的「參考答案」。
然而,牌面卻散落一地。
地產業務最有説服力:手握北京西單大悦城、海南亞龍灣、深圳前海百萬方土地,卻在住宅黃金十年里只能「聞肉香、喝清湯」。
資源與利潤之間,缺少一副齒輪。
於是,一場「自我重組」啟動了。中糧集團把原先散落在不同上市公司、不同板塊、不同法人的資產,按核心產品線重新排布,集團組織架構包含14個職能部門和18家專業公司。14個職能部門分別是集團辦公室、戰略部、財務部、人力資源部、審計部、質量安全管理部、黨羣工作部、法律合規部、對外合作部、信息化管理部、科技創新部、黨風廉政辦公室、鄉村振興辦公室、中糧香港辦事機構。18家專業公司分別是中糧國際、中糧貿易、中糧油脂、中糧糧谷、中糧生物科技、中糧糖業、中國紡織、中糧科工、中糧酒業、中糧可口可樂、中糧家佳康、中糧茶葉、蒙牛乳業、我買網、中糧資本、聯合油脂、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大悦城控股。
集團的職能部門更像調度中心,18家專業公司各自咬合一條產業鏈,從此告別「左右口袋」之爭,只剩齒輪飛轉,各業務協同高效運轉。
最典型的是地產平臺:港股大悦城地產(年租金40億元、毛利率76%)私有化退市,與A股大悦城控股並軌,現金流、商業運營、土地儲備一次性裝進同一齒輪,瞬間從「分點作戰」切換到「抱團取暖」。
齒輪咬合之后,科研與生產也開始「同頻共振」。中糧集團科技創新部充當總調度。蒙牛乳業40 余家工廠氨製冷系統隱患不一,科創部把需求匯總,統一打包發給中糧科工。中糧科工進入蒙牛乳業進行「會診」,從上千條問題里篩出 20 條共性痛點,編寫了蒙牛氨製冷系統安防改造的白皮書,幫助蒙牛乳業徹底解決了問題。
集團的調度中心繼續運作,讓中糧糧谷、油脂、糖業與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無縫對接,把實驗室成果直接塞進生產線。
中糧用一次自我重構,把資源的「物理疊加」變成了利潤的「化學反應」。
企觀國資是企業觀察報社官方微信公眾號。《企業觀察報》是由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管主辦的全媒體平臺,被國務院國資委認定為「國資國企自有輿論平臺」,致力於以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視角關注報道中國企業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