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行業涅槃與人生轉軌:地產半年報深度分化的哲學

2025-09-04 10:15

百強房企陣容更迭率40%,超三分之一原百強房企退出地產界。2025年半年報顯示,行業正在價值重構中尋找新平衡點。

2025年上市房企半年報呈現戲劇性分化。保利發展營收同比下降16.08%,淨利潤下滑63.5%;越秀地產卻實現營收475.7億元,同比增長34.6%。物業板塊同樣亮眼,南都物業歸母淨利潤達1.3億元,同比上漲532.87%。

可研智庫數據顯示,2023年百強房企陣容更迭率達到40%,TOP50房企陣容更迭率高達56%。地產開發從業人員規模從2021年峰值期的210萬人縮減至約160萬人,流失近50萬人。這場看似殘酷的調整,實則藴含着行業與個體涅槃重生的深刻哲學。

夢幻巔峰:規模崇拜的終結與價值迴歸

房地產行業曾陷入"規模迷思":將土地儲備、銷售金額視為成功的唯一標準。2022年行業人均效能指標呈現20%以上降幅,人均銷售面積降幅達42.85%,揭示了過去繁榮建立在資本槓桿和市場規模紅利之上。

可研智庫創始人兼總經理賈春暉指出:"管理因子調整幅度追趕不上業績因子下降幅度,是組織效能各指標明顯變化的主要原因。"這句話道破了行業困境的本質,即管理變革趕不上市場調整速度。

物極必反:行業調整的必然性與必要性

地產行業的深度調整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從2008年的2.5萬億元到2021年的18.2萬億元,行業用13年走完發達國家半個世紀的城鎮化進程,這種超常規發展必然伴隨調整需求。

物業行業同樣經歷深刻變革。2025年中期,61家上市物企在管規模增速均值僅為2.97%,遠低於去年同期的12.97%。碧桂園服務以在管面積約10.63億平方米位居第一,但行業戰略重心正從"規模擴張"轉向"有質量的增長"。

龍湖智創生活CEO宋海林表示:"上半年,龍湖主動退出了一些外拓項目,調整聚焦增值類業務,砍掉了相對低效的業務。"這種主動瘦身,正是行業走向成熟的標誌。

向死而生:個人轉型的哲學思考

對於地產人而言,這場行業變革帶來的是職業生涯的深刻重構。成功轉型者普遍掌握了"技能遷移"和"資源嫁接"的能力。

真正的強者不是在順境中擴張,而是在逆境中轉型。如碧桂園原渠道經理將拓客-帶看-逼定的能力平轉,成為中介銷冠;某百強房企設計總監成立工作室,專注私宅設計和老宅翻新。

可研智庫提出的"瘦身強體"戰略,同樣適用於個體發展。"瘦身"是聚焦核心能力,淘汰過時技能;"強體"是構建差異化競爭力,在細分領域建立絕對優勢。這種轉型背后藴含着深刻的生存智慧:將約束條件轉化為創新條件。

半年報解讀:分化中的生存智慧

2025年上半年年報顯示,企業表現呈現顯著分化。龍湖集團實現營業收入587.5億元,同比增長25.4%,是少數實現正向盈利的房企之一。

物業板塊表現亮眼但同樣分化。鑫苑服務總收入同比增長11%至約4.5億元,淨盈利同比增長15.6%;南都物業新籤41個項目,簽約面積491.64萬平方米,其中江浙滬區域面積佔比高達91.98%。

這種分化印證了可研智庫的研究觀點:"當前,不只是民營房企普遍生存壓力比較大,其實無論民企還是國企,分化都比較明顯。"行業正在從共性發展走向個性生存,從規模競爭走向價值競爭。

涅槃之道:四重重構與價值重生

面對行業變革,可研智庫提出四層重構:行業重構、市場重構、企業組織重構、人才體系重構。這四重重構構成了行業涅槃的完整路徑。

行業將長期處於"峰值右肩"時代,其特徵可用三大關鍵詞概括:減量、分化、結構性機會。市場需求長期存在,但呈現牛市結構化特徵,改善需求加速釋放,成為市場主力。

對於企業而言,需要"三高模式"轉為精細化的"內生式模式",構建"動態能力"。保利發展持續發揮信用優勢,實現公開市場融資創新,成功發行國內首單現金類定向可轉債,發行規模85億元,6年期綜合成本2.32%。

永恆輪迴:行業周期的哲學啟示

尼采的"永恆輪迴"思想在此次行業周期中得到印證: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會押着相似的韻腳。行業總是在擴張與收縮、狂熱與冷靜之間循環往復。

但每次循環都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螺旋式上升。當前行業調整雖然痛苦,但必將推動行業向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這是行業成熟的必經之痛。

賈春暉在可研智庫研究中指出:"隨着2020-2022年行業三年組織盤整周期結束,從2023年開始,行業會進入新的組織調整周期中。"這種調整不是簡單的循環,而是通過揚棄實現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真正的智慧在於認識到:巔峰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低谷不是終結,而是重生契機。行業與個體都在這種周期循環中不斷進化、超越自我。

終極思考:超越巔峰的永恆命題

行業與人生的終極命題或許不是如何達到巔峰,而是如何超越巔峰——不被過往成就束縛,始終保持開放與進化的心態。

審美境界的演進從"貧"到"富"到"貴"再到"雅"最終抵達"素"的歷程,與地產行業的發展軌跡驚人相似。行業初期解決"有無"問題(貧),到追求規模與豪華(富),再到注重規則與秩序(貴),繼而走向簡約與精煉(雅),最終將回歸本質(素)。

柏拉圖在《會飲篇》中説:"美是通向真與善的階梯。"地產行業與地產人的涅槃重生,正是這種美學與哲學思考的最佳註腳。

行業格局已然重構。曾經高速飛馳的行業列車已放緩速度,那些跳下車的人,有人找到了新的代步工具,有人仍在步行;而那些留在車上的人,則正忙着幫助列車更換引擎和軌道。

老地產人或許會記得2021年前行業的輝煌,那時全國房地產市場規模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商品房銷售額達18.2萬億元,銷售面積超過15億平米。

但更值得期待的是2025年后的新生。巔峰之后不是終結,而是新的開始;低谷之中不是絕望,而是重生的契機。這或許就是地產行業與地產人最深刻的辯證法則:在否定中超越,在揚棄中昇華,最終實現個體與行業的共同涅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