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霸王茶姬,全球開出7000家店

2025-09-04 14:58

(來源:投資界)

霸王茶姬正在加速出海。

這從其最新財報便可窺探一二——今年二季度,茶姬控股有限公司(簡稱:霸王茶姬)總GMV為81.03億元,同比增長15.5%,註冊用户突破2億,海外業務同比增長77.4%,全球門店數量達到7038家。

創投圈依然記得今年4月,成立不到八年的霸王茶姬登上IPO敲鍾舞臺,這是其全球化征程的關鍵一役。至今霸王茶姬已在海外開出208家門店,消費者排隊買「中國茶」的一幕正在大洋彼岸另一邊熱鬧上演。

「中國企業正在經歷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品牌’的發展階段。」正如霸王茶姬董事會主席、CEO張俊傑在財報會上所言。這不僅道出了霸王茶姬自身的戰略升級,更映射出中國產業走向全球的新敍事。

坐擁超7000家門店

解碼霸王茶姬全球版圖

就在幾天前,霸王茶姬正式進軍菲律賓市場——三店齊開,均位於當地高端購物中心。這是霸王茶姬進軍東南亞市場的第六站,此前已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四國有所佈局。根據公開信息,霸王茶姬在近期也進入了越南市場。

印度尼西亞是霸王茶姬今年新進的市場之一。今年4月,霸王茶姬印尼首店於首都雅加達PIK Avenue開業,開業僅三天銷量即突破1萬杯,一周內會員註冊量超5000人,熱度爆棚。上半年,霸王茶姬在印尼一口氣連開8家門店。

東南亞之外,霸王茶姬還把門店開到了美國。今年5月,其北美首店於洛杉磯開業,開在了洛杉磯人氣商場Westfield Century City,緊鄰比佛利山莊和西洛杉磯等重要區域,首日銷量超5000杯。現在,霸王茶姬美國第二家門店也已開啟試營業。

截至今年上半年,霸王茶姬全球門店已突破7000家,其中包括208家海外門店:馬來西亞178家、新加坡16家、印度尼西亞8家、泰國5家、美國1家。

短短六個月內淨增52家海外門店,霸王茶姬出海進程正在提速——財報顯示,二季度海外GMV為2.352億元,同比大增77.4%,環比增長31.8%,海外市場已逐漸成為公司重要的發展引擎。

回到國內市場,霸王茶姬一如既往地不斷創新中。張俊傑在財報會議上覆盤,「在國內,我們不斷突破界限,將現代消費體驗與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今年第二季度,霸王茶姬相繼推出多家主題概念店——如在廣東的陶瓷鑲嵌藝術主題店,以及山東以風箏文化為靈感的快閃店等,都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

自今年4月起,外賣平臺掀起的補貼熱潮席捲而來,不少新茶飲品牌通過激進的價格促銷來爭奪市場份額,零元購景象歷歷在目。沸騰之中,霸王茶姬卻缺席了,是為數不多未深度捲入外賣大戰的新茶飲品牌。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鉅額補貼驅動的競爭態勢不具持續性。」張俊傑在財報會上表示,不以價格換市場。在他看來,過度聚焦價格的競爭可能對商户運營、服務保障和平臺健康發展等產業鏈各環節都帶來結構性挑戰,因此霸王茶姬並不真正依賴平臺或折扣來吸引更多客户。

這樣的長期主義理念也直接反映在其最新財報之中。今年第二季度,霸王茶姬總GMV達81.031億元,同比增長15.5%;淨收入33.319億元,同比增長10.2%;調整后淨利潤為6.298億元,對應的調整后淨利率為18.9%。

新茶飲出海樣本

從雲南走向世界,霸王茶姬正成為中國新茶飲出海的一個樣本。

2017年從雲南起家,霸王茶姬早在2018年就設立了海外事業部,其出海首站於2019年8月落在了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全球化征程自此啟幕。短短几年間,霸王茶姬的海外門店已經突破200家,來勢洶洶。

外界開始好奇霸王茶姬的出海模式。猶記得創始人張俊傑曾在2024年5月一次會議上分享了公司直營加盟強管控的「1+1+9+N」模式

第一個「1」代表全建制的在地子公司或辦事處,做直營的前置性準備;第二個「1」,是品牌先開1家及以上的直營店,跑通單店模型,打造品牌形象;「9」則是聯營店,加盟商投資,總部統一管理,構建完這一切的組織力,纔會進一步開放加盟。

在海外,這一「團隊先行」的方式仍然適用,但會根據不同市場執行不同策略。如在新加坡市場,霸王茶姬選擇了直營。擔任新加坡公司總經理的Lawrence Wen,擁有餐飲和互聯網平臺經驗,而新加坡當地團隊也多是經驗豐富的餐飲或跨行業人士。

另一方面,為進一步深入本土,霸王茶姬還使出了一個「殺手鐗」——與當地龍頭企業強強聯合,加速融入區域市場

印象深刻的是7月,泰國總統食品公司TFMAMA的子公司Thai President Foods Plc.通過購買現有股份和認購新股,向霸王茶姬(泰國)有限公司注資1.42億泰銖,獲得51%的股權。

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資本層面的合作,更標誌着霸王茶姬深度連接泰國本土巨頭,藉助對方深厚的資金資源、本地人脈與成熟供應鏈網絡,加速推進在泰國市場的戰略佈局與品牌本地化進程。

還有在馬來西亞市場,霸王茶姬與酒店業巨頭聯大集團(Magma)達成戰略合作,雙方計劃在未來三年在馬來西亞新開300家門店;在印度尼西亞則與當地零售商Erajaya(ERAA.JK)的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等等。

如此種種,既體現了霸王茶姬對本地運營的深度把控,也顯示出其靈活多元的國際化合作策略。在此基礎上,霸王茶姬進一步在亞太市場搭建起本土化產品研發團隊,針對不同國家的消費偏好、口味習慣與文化特徵,持續開發更貼合當地茶飲需求的新產品,真正實現從市場進入、至產品創新的全方位本地化。

縱觀全球,於新茶飲品牌而言,歐美國家是一個相對「難啃」的市場,往往面臨着供應鏈本地化、產品與運營本土化等多重挑戰。霸王茶姬也經歷了更長的準備時間。公開資料顯示,霸王茶姬早從2023年7月就開始在美國搭建團隊,直到今年4月首家北美門店纔開始試運營,5月正式開業。最新消息是,霸王茶姬美國第二家門店也於8月開始試營業。

支撐這些成果的,是公司前瞻性地構建了本土化團隊。這一次,張俊傑公佈了全新的北美核心管理陣容:任命曾擔任麥肯世界集團中國區CEO、星巴克中國首席市場官、洲際酒店集團首席商務官的Emily Chang為北美首席商務官。同時任命曾在Dutch Bros Coffee(荷蘭兄弟咖啡)擔任高級開發副總裁的Aaron Harris擔任北美首席發展官。「這不僅是一次關鍵的人才引進,也是我們全球戰略佈局的重要舉措。」張俊傑表示。

眼前的全球茶飲市場瞬息萬變,霸王茶姬則始終保持着冷靜而穩健的拓展節奏。此前媒體報道霸王茶姬2025年門店擴張目標——計劃在全球增設1000余家門店。中國茶的故事正一步步在全球市場從容鋪開。

中國終將崛起一批全球性品牌

這也是中國品牌出海大潮下的一縷縮影。

放眼望去,一批中國企業正在海外大殺四方:以SHEIN、Temu、TikTok等為代表的跨境電商及互聯網平臺在海外迅猛崛起;小米、OPPO、vivo等手機品牌出海銷量走高;名創優品、泡泡瑪特,以及霸王茶姬等新茶飲品牌紛紛走出國門,海外門店人潮擁擠;比亞迪、五菱、蔚來等中國新能源汽車在中東、東南亞等地區走俏,海外市場的表現彎道超車歐美日韓等老牌車企。

賺錢是一回事,Made in China的名聲愈發響亮纔是真正影響深遠的。正如張俊傑所強調的,中國企業正在經歷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品牌」的發展階段。那些在海外風靡的中國品牌逐漸讓全球消費者擺脫「中國製造=偽劣山寨」的刻板印象。

這一轉變不僅是商業模式的更替,更是21世紀全球產業鏈重組下的生動寫照。背后是難以替代的中國製造業生態優勢,海外供應鏈基本都有和中國的銜接需求,加上工程師紅利和企業家的韌性,中國企業出海能量十分強大,當中藴藏着許多結構性機會。

尤其是在投資人眼中,出海被視為未來長期的系統性新機遇,而奔赴全球化市場的星辰大海,則是一個優秀的世界級企業該做的事情。但挑戰依然存在,這注定是一場在文化、政策、制度等多維度佈滿考驗的征途。

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符績勛走訪很多國家后,曾分享他的思考。他認為,中國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走出去」,出海不應該再抱有「征服」的心態

因為一旦考慮去征服,就意味着要打破當地原本已經建立起來的某種平衡——可能是社會層面的,也可能是政治層面的。

好比當年很多日企和歐洲企業來到中國發展時,也是跟中資企業一起合作,符績勛建議,「我們今天要做的不是打破,而是融入,不是征服,而是共贏。要和當地的夥伴們綁定在一起,實現各自的價值所在」。

霸王茶姬的出海之路,似乎也是如此——摒棄征服者心態,以「價值共建者」的姿態深度融入當地市場,通過與龍頭夥伴的共贏合作,將本土化智慧轉化為其全球化的核心動能。

它所實踐的,恰恰為「中國品牌」走向「世界品牌」提供了一種新範式。種種探索之下,大家都在期待一批來自中國的世界級公司。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