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上半年最賺錢的三家車企,只掙到了車輪上的「辛苦錢」?

2025-09-04 15:09

今年中報把中國汽車行業一個艱難的事實擺在檯面上:銷量一路向上,利潤不增反減。

比亞迪、吉利汽車、長城汽車這三家國內最賺錢的車企,它們的利潤總和,卻僅僅與產業鏈上游的電池巨頭寧德時代一家公司相當。乘聯會數據也顯示,7月汽車行業利潤率降至3.5%,創五年同期新低,年內累計也僅在約4.6%的低位徘徊。

整車廠面臨的困境很明顯了,車企規模做大了,價值卻沒有同步沉澱。價格戰讓平均成交價承壓,智能化投入抬高單車成本,利潤在產業鏈上游集中,車企只贏了「風光」。

那麼,中國汽車企業如何走出當前的困境,站着把錢掙了?

中國車企財報里的「規模不經濟」?

2025年上半年,中報揭開了中國車企的增長困境。

根據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發佈的數據,2025年1-7月中國汽車行業收入達5.9193萬億元,同比增長8%,但利潤僅2737億元,同比微增0.9%,幾乎原地踏步。

如果聚焦到龍頭車企,情況同樣耐人尋味。

中國汽車行業目前已披露財報的16家上市車企上半年累計淨利潤(含虧損)達到392億元。其中,比亞迪、吉利汽車、長城汽車三家合計實現淨利潤311億元,占上市車企總盈利的近八成,而吉利汽車、長城汽車均呈現利潤同比減少的情況。

放眼全球,中國車企的體量正在逼近國際巨頭,但盈利水平差距依然較大。今年年中,比亞迪和吉利在全球銷量榜上超越本田、日產,成為前10大車企增速第一和第二。但在盈利能力上,中國汽車龍頭與海外龍頭差距仍然明顯。比如,豐田今年二季度營業利潤率為9.5%,即便較去年有所回落,仍遠高於中國車企普遍徘徊在4%上下的水平。

顯然,在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征程中,「大」並不直接等同於「強」,衡量「強大」的最終標準,是能否在全球市場獲得持續且豐厚的價值回報。

中國汽車行業看似風光,卻難以兑現真正的回報。更現實的壓力在於,下半年以來,整車廠商依舊被困在價格戰的泥潭中。

無論是哈弗、吉利,還是比亞迪,折扣仍居高不下。對此,彭博社近期的調研顯示,「中國市場前20大汽車品牌要麼保持折扣,要麼在7月份提高折扣,要麼只略微降低折扣。」產能過剩和消費信心不足,讓車企在銷量換取市場份額的同時,不得不犧牲利潤空間。

圖源:彭博Bloomberg

相比之下,擁有技術與議價權的電池供應商卻能穩坐利潤高地。寧德時代一家就拿下了304.9億元淨利潤,相當於比亞迪、吉利汽車、長城汽車三家利潤總和;寧德的淨利率更是接近19%,遠超整車環節的平均水平。

換句話説,整車製造雖然是產業鏈的門面,但利潤卻更多沉澱在上游環節。

這種落差表明,中國車企在規模上已站到全球舞臺中央,但如何把規模優勢轉化為利潤優勢,依然是橫亙在行業面前的關鍵命題。銷量的增長與盈利的艱難,預示着市場一個更深層的拐點正在逼近。

不想當「整車組裝廠」,車企如何實現價值突圍?

中國車企在利潤上的困境,並不是單個企業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長期競爭模式的結果。

新能源滲透率不斷提高,本應帶來規模效應和成本攤薄,但事實卻是大多數整車廠陷入了激烈的「內卷」,價格戰成為最常用的武器,而折扣的常態化讓利潤空間持續被壓縮。

越是有價格主導權、行業話語權追求的龍頭,財報中越直觀地體現了這一點。比如,比亞迪上半年營收增長23%,銷量突破214萬輛,但二季度淨利潤同比下降近30%,單車利潤從一季度的8800元跌至4800元。成本上升主要源於資本開支增加(海外產能建設)、研發費用投入(智能化升級)以及規模效應未充分釋放等因素。

吉利、長城的情況也類似,研發投入不斷加大,高階智駕和AI座艙需要硬件堆料與算力支持,短期內直接侵蝕了毛利率。

技術升級是未來的護城河,卻讓當下的財報更加吃緊。這種降價與投入增加的衝突,不僅削弱了整車廠的盈利能力,也影響了整個行業在全球市場的長期競爭力。反映在消費市場,過去,消費者對降價喜聞樂見,但今年以來,對於持續的價格戰,輿論上態度逐漸分化,越來越多人對價格戰持否定態度。

在這種背景下,頭部企業開始主動尋求「價值突圍」。

吉利在財報中提出要打「價值戰、技術戰、服務戰和品牌戰」,強調通過差異化擺脫價格內卷。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也直言:「企業必須創造價值。不盈利的企業走不遠。」

因此,車企着重發力技術和體驗創新。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將百公里虧電油耗降至2.6L,刷新了全球紀錄,試圖以技術領先替代價格競爭;吉利則依靠自研AI座艙架構和雲端算力平臺,把智能化體驗變成品牌賣點,謀求長期溢價空間。

圖源:吉利汽車集團

與此同時,中國車企的出海戰略也從「賣產品」轉向「建生態」。

比亞迪在泰國建廠,依託自有滾裝船向歐洲輸送電動車,並在匈牙利設立研發中心;吉利加快進入歐洲與新興市場,並在巴西、南非等地佈局產能;長城則在巴西落地全流程製造基地,通過本地化生產和銷售體系深耕市場。

注:比亞迪舉行泰國第9萬輛新能源汽車交付暨泰國工廠投產一周年儀式

這樣的生態出海不僅規避了貿易壁壘,還能直接提升海外單車利潤率,形成更健康的盈利結構。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層面的導向也在推動行業轉型。

中央財經委會議已明確提出要治理低價無序競爭,折扣率的過快下滑開始得到抑制。市場折扣普遍穩定在20%左右,説明監管與行業自律正在發揮作用。未來競爭格局可能逐步從單一的價格驅動,轉向以品牌、服務和技術為核心的價值驅動。

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車企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轉型。隨着行業自律強化和政策引導雙輪驅動,競爭格局正從單純的價格導向逐步轉向價值導向。

從「規模換利潤」的老路逐漸失效,到「技術與品牌換溢價」的新邏輯逐步建立,短期的盈利陣痛不可避免。但長期看,這是行業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在全球價值路上更進一步,中國汽車走向「高質量」的下一站

為什麼價格戰在中國汽車市場迟迟難以退潮?答案不僅在於企業之間的博弈,更在於宏觀環境的牽引。

房地產失速后,汽車成為少數能拉動上下游的支柱產業。爲了維持產銷規模與就業,價格被迫下探,與當前的消費環境對齊。換句話説,行業的「以價換量」,既是企業競爭的選擇,也是宏觀周期下的必然。

因此,真正想走出「增收不增利」的怪圈,車企必須跳出國內內卷的邏輯,把視野投向全球市場和產業鏈深處。

中國車企過去二十年從「跟跑」到「並跑」,在新能源時代實現了換道超車。然而與豐田、大眾這些老牌巨頭相比,仍存在顯著差距。豐田的利潤結構高度全球化,超過一半的產量和利潤來自海外,而中國車企儘管出口增速快,但出口佔比依然有限,盈利依舊集中在本土市場。

因此,中國企業全球化2.0的關鍵,是從單純的貿易出口轉向「生態出海」。

這意味着不僅要把車賣到海外,更要把研發、生產、供應鏈和服務體系帶過去。之前已經提到比亞迪、吉利、長城都在加速海外產能佈局和開拓新興市場。長城對羅勇工廠改造,還將精工、曼德等核心零部件企業引入泰國市場,然后今年前7個月在泰國市場取得同比96%的銷量增長,就是本地化策略的體現。

這樣的佈局讓企業更深入區域市場,提升了定價權和品牌溢價。通過把價值鏈嵌入當地經濟,企業不僅獲得銷量,還能獲取利潤的可持續性。

與全球化並行的是對產業鏈話語權的爭奪。

利潤長期向上遊集中,這對整車企業來説是無法忽視的壓力。因此,三大民營車企都在加碼產業鏈整合和技術輸出。

比亞迪通過弗迪電池對外開放,2025年1-4月外供比例突破一成,客户覆蓋小鵬、小米等車企,逐漸把成本中心轉化為利潤來源。吉利也在今年成立全新的電池產業集團,通過資本運作切入電池領域。此外,長城選擇在智能駕駛上垂直整合,Coffee Pilot Ultra無圖NOA的落地,使其掌握核心智駕能力,降低對外部供應商依賴,並有潛力在未來對外輸出技術。

這些嘗試的本質,是把高附加值環節留在體系內。一旦自研技術成熟,對外開放不僅能攤薄研發投入,還能帶來新的現金流,形成正循環。同時,車企通過深度參與電池、智駕、芯片等關鍵環節,可以更主動地掌握行業標準和定價權,提升在產業鏈中的位置。

產業鏈重構並非易事,但它關係到整車廠能否真正成為「價值主導者」。

總而言之,行業正站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銷量的數字早已不是核心競爭的唯一標尺,中國車企真正要回答的問題是,如何在全球市場中獲得可持續的利潤與定價權。

對投資者來説,車企的估值邏輯也需要調整。短期內,行業折扣趨穩與政策治理可能帶來利潤修復,但決定長期價值的,是企業能否實現質的飛躍。

這主要看三點:第一,能否通過品牌和高端化拉昇單車毛利;第二,能否在覈心技術上建立壁壘;第三,能否真正實現利潤全球化,而不僅是出口規模的增長,本地化率、海外單點盈利模型比出口總量更能反映長期競爭力。

展望未來,誰能在新一輪價值鏈重構中走得更快更遠,誰就能在下一個周期中佔據主動權。

本文來自「港股研究社」,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