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4 16:33
根據IT 桔子獨角獸俱樂部數據,截至2025年7月30日,上海市共有86家在榜獨角獸企業。本篇我們來關注上海獨角獸企業的外遷情況。
*以下內容節選自《2024-2025年中國城市獨角獸報告之上海》
IT 桔子觀察發現,近年來,上海作為全球科創中心,吸引了眾多獨角獸企業落户,同時也見證了一些企業因政策調整、市場環境變化或戰略佈局需要而遷出。
這種動態流動既反映了上海營商環境的開放性與競爭力,也展現了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對資源、人才和市場的多元需求。
本篇,我們關注那些把總部從上海遷出的企業案例。
少數獨角獸將總部從上海遷往遷至長三角其他城市,如揚州、無錫乃至安徽蕪湖,以降低成本或擴充產能、獲取政策支持。近幾年的主要案例包括快倉智能、鵾遠生物、酷哇科技。
快倉智能前身為上海快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創始人楊威本碩畢業於北京大學,公司初期在上海時便在智能倉儲機器人領域嶄露頭角,2015年獲得A輪融資后進入發展快車道。
2024年8月,快倉智能正式遷至無錫梁溪區,母公司工商主體同步變更為無錫快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早在2018年承接菜鳥無錫智能倉項目時,快倉智能就與無錫結下了緣分,而菜鳥網絡也正是快倉智能2017年披露的B輪主要投資方。
無錫對機器人產業的重視和積極佈局,為快倉智能的落地提供了良好契機。今年4月,無錫發佈未來產業實施意見,以人形機器人等新賽道為重點,梁溪科技城以「數字+智造」生態佈局打造智能機器人生產基地,快倉智能在此總投資10億元打造「一總部+三個中心」。
遷入無錫一個月后,即2024年9月,快倉智能宣佈完成D輪融資,籌集資金總額超億美元,由金杜鵑資本、遠雄集團和濰坊鳶飛產業基金聯合參投,其中無錫梁溪科創產業投資基金助力了此次融資。這筆資金將用於快倉強化海外市場佈局和提升全球服務能力。
鵾遠生物的搬遷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分階段落地,呈現「核心業務先行、註冊地址后遷」的漸進式路徑,時間線清晰且與江蘇當地產業規劃深度綁定。
首先,自2021年起,鵾遠生物已啟動核心業務的異地佈局,2021年4月,鵾遠癌症早篩研發與產業化基地在揚州高新區生物健康產業園落地開工;2021年9月鵾遠生物癌症篩查檢測中心落户泰州醫藥高新區,標誌着公司將技術轉化、生產製造等關鍵環節向江蘇轉移。
此時上海仍為公司註冊地,主要承擔研發初期探索、市場對接等功能,形成「上海研發+江蘇生產」的初步協同模式。
根據企業信息查詢結果,鵾遠生物於2023年1月完成工商變更,將企業註冊地從上海調整為江蘇揚州市,正式實現「研發-生產-註冊」的全鏈條落地。
落地江蘇后,鵾遠生物依託當地產業基地的硬件優勢,快速擴大癌症早篩產品的生產規模。
搬遷后,鵾遠生物在2024年7月完成戰略投資1億元,投資方包括鼎信資本、揚州國金集團等江蘇本地國資背景機構,體現出地方資本對其產業前景的認可,為鵾遠生物提供了更便捷的融資渠道。
目前,鵾遠生物在上海、美國聖地亞哥和揚州設有研發中心;在揚州、上海設有生產基地;在泰州和成都設有醫學檢驗實驗室,廠房醫學實驗室總面積30000+平方米,覆蓋城市100+。鵾遠生物選擇將總部從上海遷至江蘇,本質是企業發展需求與地方產業生態的精準匹配。其作為獨角獸企業的品牌效應,也吸引了更多外地生物醫藥企業關注江蘇市場。
上海作為生物醫藥研發高地,早期為企業提供了技術積累、人才儲備與初始市場資源,但隨着企業進入規模化生產階段,上海核心區域的土地成本、生產要素價格較高,而江蘇/長三角在生產製造配套、政策扶持力度(提供税收優惠和產業空間)、產業鏈完整性上更具優勢。
這一搬遷也反映出長三角區域內生物醫藥產業的梯度分工趨勢——上海聚焦前端研發與創新策源,江蘇、浙江等地承接中試、生產與應用落地,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生態。
酷哇機器人成立於2015年,專注於複雜城市場景下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智能網聯城市服務的應用。早在2016年8月,還在初創期的酷哇公司就將註冊地從上海遷至安徽蕪湖市的自由貿易試驗區。2023年安徽酷哇機器人有限公司變更為酷哇科技有限公司。
據悉,目前酷哇在全國設有上海徐匯(算法研發中心)、上海嘉定、長沙、西安4個研發中心,5個實驗基地,安徽蕪湖主要作為生產基地,以及母公司註冊地。
早在2019年,全國首例投入商業運營的無人駕駛環衞車就遊弋在蕪湖街頭自主清理垃圾。根據蕪湖發佈披露的信息,該無人駕駛環衞車即由酷哇環境技術有限公司(酷哇科技子公司)研發。可見,酷哇科技深耕環衞等細分賽道。
據IT桔子數據,在2018-2022年,酷哇科技先后完成了B輪、C輪、D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安徽蕪湖科投、創世夥伴創投、北汽產投等。
除了以上的遷出案例,也有一些企業將總部從國內其他地方搬入上海。據IT桔子統計,近五年來包括昆翎醫藥、紫光展鋭、聚變能源、思朗科技、空中雲匯等天津、北京、香港的獨角獸企業從外地遷至上海,這也受益於上海的產業生態和政策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IT桔子」(ID:itjuzi521),作者:吳梅梅,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