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4 16:14
原標題:投資巨頭GIC加碼創新葯 來源:阿基米德Biotech
資產管理規模比淡馬錫還大,offer比高盛、大小摩還搶手。
這家隱形資本巨鱷,正是GIC(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被稱為全世界*及最神祕的國際投資機構之一,其主要任務是管理新加坡的外匯儲備。
當新加坡長線耐心資本與中國*創新葯企綁定,究竟意味着什麼?
據香港聯交所9月2日披露的文件,GIC於8月29日以每股均價12.7133港元增持和鉑醫藥4022.2萬股普通股股份,價值約5.11億港元。
GIC的投資風格比側重成長系的淡馬錫更穩健,全面奉行長期主義,以20年年化投資回報率為核心業績衡量指標。GIC兩次參與長江電力定增,偏愛現金流穩定的基礎設施類資產。
GIC入股,充分驗證和鉑已經具備長期主義的能力,成為全球抗體藥物開發的基礎設施。和鉑獨有的Harbour Mice®全人源抗體平臺,是下一代複雜分子的底層建築和核心框架,平臺優勢鑄就穩健的財務底座,為長期盈利提供穩定預期。
01 *機構看中什麼?
不同於最初代表新加坡政府對國有企業進行控股管理的淡馬錫,GIC自成立之初,肩負着讓新加坡的外匯儲備保值升值,維繫新加坡長期國運的使命。
GIC不辱使命,依靠長期複利成長為全球*的國際投資機構之一,資產規模深不可測。據國泰君安預測,GIC資產規模超7000億美元。
GIC可謂超級版伯克希爾,投資視角極長,不侷限於一個經濟周期內的波動,以20年實際回報率為業績衡量指標,實現長期資本積累和代際財富延續。長期主義也體現於人才的長期培養,52%的員工在GIC工作超過5年,30%的員工在GIC工作超過10年。據GIC於7月25日發佈的《2024/25政府投資組合管理報告》,截至今年3月底的20年,在抵消全球通貨膨脹影響后,GIC取得的年化實際回報率為3.8%。
中國優質創新葯資產,是GIC眼中「具長期潛力的機會」。今年7月,GIC表示,「中國創新葯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政府部門支持創新葯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信號清晰明確,市場對中國創新葯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好的預期。」
今年5月,恆瑞醫藥港股IPO,GIC作為*的基石投資者認購2.68億美元;8月,GIC增持基石藥業8040萬股,價值約6.35億港元,持股比例由0.00%上升至5.49%。
現在,GIC又增持和鉑醫藥,持倉比例由1.62%升至6.37%,最新持股數目為5397.7萬股。
和鉑擁有全球價值稀缺的Harbour Mice®技術平臺,及其延展的一系列2.0版技術平臺體系,堪稱全球抗體藥物開發的新基建,必然成為國際大機構重點配置的對象。
今年3月,阿斯利康以1.05億美元的股權投資認購和鉑醫藥的9.15%新發行股份,這一交易復現2007年再生元與賽諾菲的經典合作範式,構建跨越周期的生態聯盟。
Harbour Mice®,成為全市場*獲*跨國藥企及*國際投資機構背書的抗體+、TCE及XDC開發平臺,今年以來達成BD交易總額超60億美元、收穫兩次長期戰略入股。
至此,和鉑的長期主義邏輯已堅如磐石。
02 還有多少隱藏技能?
與常規創新葯企不同,和鉑醫藥不能完全按公開的管線進行估值,因為大量臨牀前未披露靶點的管線已進入MNC交易清單中,並且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提供的也不是具體分子,而是用於開發前沿領域複雜分子的解決方案。
這意味着和鉑仍有預期差,仍有隱藏技能和隱藏價值有待逐步發現。
今年中報,我們看見臨牀中后期核心項目巴託利單抗(HBM9161)、HBM9378 (TSLP單抗)、HBM4003(CTLA-4單抗)取得可喜進展,下一代複雜分子也揭開部分神祕面紗。
據國金證券統計,過去25年(2000~2025)全球創新葯BD交易首付金額Top 20的門檻,已經驚人地提升到10億美元。三生製藥/三生國健就SSGJ-707雙抗在2025年6月與輝瑞發生的BD交易,以12.5億美元首付金額,躍升其中。中國創新葯下一個10億美元級BD首付很有可能在腫瘤(二代IO)、慢病(自免、減肥代謝)、CNS(中樞神經系統)這三大板塊中誕生。
二代IO
2024年全球PD-(L)1銷售收入超500億美元,預計2028年達900億美元,核心藥物專利將於2028年到期。二代IO作為迭代方案,可彌補部分MNC的專利懸崖,或作為潛在新進者的敲門磚。
從PD-(L)1單抗到PD-(L)1/VEGF及PD-(L)1/IL-2雙抗迭代的潮流勢不可擋,還有創新葯企在IO 2.0療法上進一步升級迭代,前瞻佈局PD-(L)1三抗。
在和鉑的管線佈局中,二代IO包括PD-L1 x CD40雙抗(IND已在中 美獲批)、PD-1/VEGF/未披露靶點三抗(預計2026年獲批IND)、PD-(L)1/VEGF/未披露靶點/未披露靶點多抗(早期開發)。增效減毒是根本,和鉑二代IO較現有PD-(L)1單抗擁有更好的PFS/OS,具備更好的安全性,聯用ADC擁有擊敗標準療法的潛力。
自免雙抗/三抗
據醫藥魔方數據庫,自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8月7日,國內發生Licence-out交易超過100條,總金額Top15交易管線主要集中在腫瘤及代謝兩大領域。國內自免優質資產(雙抗/多抗)有望被MNC逐步認知,很可能是下一個BD爆發的重點領域。
相比傳統的自身免疫病藥物與單抗藥物,雙抗/多抗自免藥物通常有更好的療效,在克服耐藥性、降低劑量、毒性方面也有不錯表現,但成藥性面臨挑戰,雙抗/多抗自免藥物在免疫原性和療效持續時間上存在劣勢。
和鉑HBICE®/HBICATM雙抗平臺在自免領域具有獨特優勢,從轉基因小鼠中獲得的全人源序列,充分降低了免疫原性風險,且具有出色的成藥性;結構簡化,分子量小,有利於半衰期、組織滲透、劑型等多維度優化操作。
和鉑圍繞新興靶點TSLP形成梯度佈局。HBM9378 (TSLP單抗)具有3-6個月超長效給藥周期,可減少注射頻率,且有皮下給藥優勢,極大提升用藥便利性,中重度哮喘全球臨牀II期試驗啟動,慢阻肺國內獲批臨牀。HBM7575是HBM9378的升級版,屬於超長效TSLP雙抗同類*分子,預計2025年底申請IND;J9003作為新一代FIC炎症性腸炎抗體療法預計2026年中申請IND;R2006 (CD19/CD3 雙抗)╱HBM7026 (BCMA/CD19/CD3三抗),基於全人源僅重鏈抗體技術和優化的抗CD3抗體開發,具有更安全、免疫原性更少和細胞因子風暴風險更低的特點。
減肥代謝雙抗
和鉑Hu-mAtrIx AI平臺成功孵化2家旗艦Biotech:Élancé製藥(減肥代謝)和Resilience製藥(中樞神經系統)。
Élancé的產品管線包括多個雙特異抗體臨牀前開發項目,具有全新的作用機制,在改善減重效果的同時,維持肌肉量及長期療效,有望與現有治療方案(如GLP-1受體激動劑、GIP受體激動劑和GCG受體激動劑)相互協同,拓展肥胖症治療邊界。
CNS藥物
因血腦屏障的天然阻礙、發病機制的複雜難明、臨牀試驗缺乏可量化可評估的疾病標誌物,CNS藥物研發以高失敗率著稱,這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場空白等待破局者去佔領。2021至2025年,製藥巨頭在CNS領域掀起併購風暴,注入超700億美元資本。
和鉑醫藥能否利用其技術平臺優勢成為CNS破局者,備受期待,正在開發針對CNS的新一代生物製劑,包括雙特異性抗體及其他抗體和其分子類型,目標是建立更復雜的分子,以克服有關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神經退化和神經炎症領域)的挑戰。
稀缺的平臺,寬廣的管線,和鉑的源頭創新價值,已得到超100億美元BD、阿斯利康及GIC入股的反覆驗證。
但和鉑的價值並不是靜止的,還在持續的自我進化,掌握新能力,進入新領域,我們可以相信,和鉑將在2028年前成為全球最*的平臺型製藥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