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4 16:46
前德國軍官馬特・庫珀斯在評估一家奧地利初創公司的反無人機武器系統時,憑藉其軍事視角發現了年輕 civilian(平民)創始人忽略的問題:炮管反覆射擊后會發熱,進而導致精度下降。
這一發現印證了在烏克蘭戰事推動該領域迎來前所未有的投資浪潮之際,退伍軍人正如何重塑歐洲國防科技格局 —— 他們將自身經驗帶入企業決策層與研發實驗室。
庫珀斯是風險投資公司 「國防投資」(Defence Invest)的聯合創始人,該公司成員均為前德國和英國軍人,目前正與奧地利軍方合作測試上述技術。他表示:「這些創始人沒有意識到,武器炮管在長時間射擊中會發熱,而熱量會輕微影響(瞄準精度)。」
「但經驗豐富的步兵憑直覺就會調整瞄準,把這一因素考慮在內。」
路透社的分析顯示,歐洲現有 80 多家國防科技初創企業中,四分之一由退伍軍人牽頭;而該地區排名前 10 的國防承包商,其首席執行官大多沒有軍事背景。
烏克蘭戰事及北約的軍費投入推動下,無論是德國萊茵金屬公司這類老牌企業,還是長期落后於美國的初創企業生態,都迎來了創紀錄的國防投資規模。
北約創新基金與 Dealroom 的數據顯示,這些新興企業正吸引空前規模的資金:2024 年風險投資達 52 億美元,較戰前水平增長超 500%。
為釐清退伍軍人向國防科技領域注入的關鍵建議、專業技能與投資力量,路透社採訪了二十余位退伍軍人、初創企業創始人、風險投資公司代表,以及烏克蘭戰場一線士兵。
在戰場上,退伍軍人的參與助力滿足了市場對 「經實戰驗證技術」 的需求,涵蓋從自殺式無人機到人工智能作戰規劃軟件等各類產品。
「無法解決從未親歷的問題」
支援烏克蘭的需求將技術研發周期從數年壓縮至數周或數月。自 2022 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退伍軍人主導的初創企業能依據前線經驗快速優化產品。
前德國軍官馬克・維特菲爾德創辦了無人地面車輛製造商 ARX 機器人公司,他表示:「你無法解決一個自己都不瞭解、從未親身體會過的問題。」
與此同時,北約不斷增加的國防預算,為歐洲各地的 「士兵創業者」 創造了更多機遇。
歐洲軍事協會與工會組織主席伊曼紐爾・雅各布表示,在他 40 年的行業生涯中,從未見過長期服役的士兵以如此快的速度加入國防科技初創企業。
退伍軍人與投資者均指出,部分退伍軍人還掌握着對新產品成功至關重要的軍事採購知識 —— 對於剛接觸這類流程的初創企業而言,這一優勢凸顯了他們的價值。
愛沙尼亞 「獨角獸」 企業 Pipedrive 的創始人拉格納・薩斯目前通過 「暗星」 聯盟(Darkstar consortium)支持國防科技初創企業,他説:「我看到,在歐洲軍隊服役多年的人,如今首次真正看到了機遇。」
「經實戰驗證的解決方案」
三大因素推動了 「士兵創業者」 熱潮:烏克蘭催生了數十億美元規模的新國防市場、創紀錄的風險投資,以及加速產品研發的人工智能工具。
前德國直升機飛行員弗洛里安・塞貝爾聯合創辦了無人機制造商 「量子系統」(Quantum Systems),該公司目前估值達 10 億美元;他還於去年創辦了另一家無人機企業 「斯塔克」(Stark)。
其他由退伍軍人主導的企業還包括:英國陸軍軍官創辦的作戰規劃軟件公司 Arondite,以及前挪威士兵運營、生產軍事訓練裝備的 BlinkTroll。
與戰鬥機或潛艇不同,無人機技術的准入門檻較低,這使得初創企業能快速成立並開展業務。
前澳大利亞陸軍作戰工程師弗朗西斯科・塞拉 - 馬丁斯於 2022 年在烏克蘭聯合創辦了 「終端管理局」(Terminal Authority)公司,他表示,退伍軍人帶來的優勢不止於技術研發。
塞拉 - 馬丁斯向路透社透露:「退伍軍人能親眼看到戰場上缺少哪些解決方案,而且…… 深知哪些技術真正有效,哪些只是炒作和營銷噱頭。」
「你瞭解用户需求、實際限制,以及哪些技術會被採用、哪些不會。這還能為企業在客户心中建立信譽。」
他的公司已從自殺式無人機業務拓展至巡航導彈研發,目前正向德國國防人工智能初創企業 Helsing 供應無人機。
初創企業投資激增
麥肯錫的一項分析顯示,2021-2024 年歐洲國防科技初創企業的投資額,較 2018-2020 年增長超 500%,而退伍軍人在創始人、顧問、投資者等角色中均發揮關鍵作用。
退伍軍人表示,創辦國防科技公司比加入老牌承包商更容易:一方面,技術降低了准入門檻;另一方面,擁有專業技能的人得以成為創業者,而非受僱於人。
曾在波斯尼亞和阿富汗服役的前芬蘭士兵、「雙發」 投資公司(Double Tap investments)創始人揚 - 埃里克・薩里寧説:「前線士兵在槍林彈雨中沒時間研究技術。如果要向烏克蘭提供技術,你的公司里必須有真正經歷過戰鬥的士兵。」
烏克蘭風險投資與私募股權協會負責人德米特羅・庫岑科在一次會議上表示,向烏克蘭提供技術的初創企業,需要的是 「經實戰驗證的解決方案」,而非需要大量試錯的原型產品。
當技術關乎生命安危時,專業經驗的差距更顯關鍵。
烏克蘭第三突擊旅士兵維多利亞・洪恰魯克講述了某款無人車的案例:該產品在設計圖紙上表現出色,卻在前線實戰中不靈,導致 30 萬歐元投入付諸東流。
她對路透社説:「我希望有更多公司由軍人創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