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應參與穩定幣規則制定,重塑金融新局

2025-09-04 11:04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作者 | 徐策 張浩然  

中國已具備發展穩定幣的基礎條件,需構建「制度築基—離岸突破—協同創新」的立體化框架,在數字金融時代搶佔發展先機、提升全球金融治理話語權

當下,數字經濟正在重塑全球金融版圖,穩定幣已從邊緣金融創新躍升爲大國貨幣主權博弈與國際金融治理的戰略樞紐。發展穩定幣、爭奪穩定幣規則制定權迫在眉睫,這既是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工具,也是參與全球金融治理、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環節。

目前,中國已在市場、產業、制度等多角度構築起發展穩定幣的堅實基礎。但同時,隨着穩定幣市場迅速擴張,其發展進程中潛藏的風險與挑戰亦日益凸顯,主要體現在穩定幣的本身的運行風險、美元穩定幣體系對中國金融安全衝擊風險以及內部大力發展穩定幣的制度與公眾安全風險。為此,需構建「制度築基—離岸突破—協同創新」框架,完善立法監管築牢合規根基,以中國香港為支點推進離岸佈局,深化與現有支付工具協同,在規範中搶佔數字金融先機,提升全球治理話語權。

穩定幣全球競爭格局基本成型

當前,全球穩定幣領域競爭格局加速成型,美國正藉助穩定幣維護美元霸權並加速鏈上延伸,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傳統方式受阻明顯。發展穩定幣,積極參與穩定幣規則制定既是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工具,也是參與全球金融治理、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環節。

(一)穩定幣全球競爭格局基本成型,爭奪規則制定權迫在眉睫

一是全球穩定幣領域競爭格局基本形成,規則制定話語權競爭迫在眉睫。截至7月底,已有包含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在內的至少11個國家和地區就穩定幣的發展和監管問題進入立法程序,全球穩定幣領域以法律強制力綁定主權信用、以技術標準爭奪規則制定權的競爭格局基本形成。缺席穩定幣領域規則制定,或將導致中國面臨多重金融風險。

二是美國正藉助穩定幣維護美元霸權並加速向鏈上延伸,輸出和固化美國標準。一方面,穩定幣成為美國政府維護美元體系的重要工具。今年以來,在美國通脹預期持續走高、關税政策不斷反覆、債務壓力日益突出、主權信用評級下調等因素影響下,美債拋壓不斷加大,10年期、3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多次突破4.5%、5%關鍵點位,持續高位運行。這一背景下,美國總統特朗普加快《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下稱《天才法案》)落地,強制將美債作為穩定幣發行商的儲備資產,推動發行商成為美債市場的「結構性買方」,穩定幣由此成為維持美債流動性以及美元體系穩定性的重要工具。美國花旗銀行預測,到2030年,穩定幣市場對美債的需求可能達到1.6萬億美元至3.7萬億美元之間。另一方面,穩定幣成為美元霸權鏈上延伸的核心載體。當前美元在穩定幣儲備中佔據絕對優勢。CoinGecko統計顯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穩定幣總市值為2677億美元,其中錨定美元的穩定幣市值為2634億美元,佔比高達98.4%。這進一步鞏固美元在數字時代的中心貨幣地位,加速美元霸權向鏈上延伸。

(二)穩定幣成為大國貨幣主權博弈焦點,參與全球金融治理勢在必行

一是穩定幣與傳統金融體系加速融合大勢所趨,參與穩定幣規則構建成為參與全球治理重要一環。截至目前,全球穩定幣市值超2600億美元,持有用户超1.7億人,廣泛分佈於超過80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國際金融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2025年以來,Visa、花旗集團、美國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加速佈局穩定幣賽道,為行業注入合規公信力,大幅拓展穩定幣應用半徑,將其應用場景從跨境支付延伸至資產託管、衍生品結算等核心金融領域,使穩定幣成為全球範圍內連接傳統金融與數字經濟的「超級樞紐」。因此,參與穩定幣規則構建已成為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必要環節。

二是穩定幣成為中美大國博弈焦點,是維護中國金融安全的關鍵所在。隨着穩定幣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其底層標準與規則制定權已經具化為跨境清算控制權、數字資產定價權以及金融基礎設施主導權。美國在穩定幣領域的絕對優勢或在中長期內對中國跨境支付體系、金融體系穩定性造成多重衝擊。

(三)穩定幣有望成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新機遇,有助於促進經濟循環暢通

一是穩定幣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建設金融強國的關鍵機遇。建設金融強國要求中國實現貨幣話語權與經濟實力的匹配。當前中國經濟體量與人民幣國際化水平嚴重失衡,制約中國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削弱中國金融體系穩定性。2024年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佔全球GDP的18%左右。與之相比,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佔比為2.88%,遠低於美元(48.46%)、歐元(23.56%)和英鎊(7.06%);在貿易融資中佔比為7.4%,遠低於美國的82.1%;在儲備貨幣中佔比2.2%,遠低於美元的57.8%。穩定幣獨立於傳統美國主導的SWIFT系統,憑藉區塊鏈技術賦能的跨境支付效率與可編程性,為中國打破美元霸權,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開闢新通道。

二是「穩定幣+RWA」體系有助於中國盤活存量資產,促進經濟提質增效與內外循環暢通。穩定幣兼具法定貨幣的穩定與區塊鏈的高效,是真實世界資產(Real World Assets,RWA)代幣化的發展的理想媒介。「穩定幣+RWA」體系通過區塊鏈技術將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實現資產上鍊,將底層資產產生的現金流分割出售,解決傳統存量資產流動性不足、參與門檻高、交易效率低等痛點。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與新加坡私人證券平臺ADDX聯合預測,到2030年全球資產代幣化市場規模將達到16.1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10%。

中國已具備發展穩定幣的基礎條件

在穩定幣重塑全球貨幣體系的戰略機遇期,中國已構築起發展穩定幣的堅實基礎。數字人民幣以全球領先的研發應用奠定先發優勢,構築廣闊場景生態,為穩定幣發展提供市場基礎;區塊鏈產業以技術、基建優勢為穩定幣打造發展基石;香港依託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優勢以及制度優勢為發展穩定幣提供優良實驗場所。

(一)數字貨幣先發優勢與廣闊應用場景為發展穩定幣提供市場基礎

一是中國數字人民幣研發進程全球領先,為穩定幣落地提供充足經驗。數字人民幣與穩定幣在技術架構、發展路徑以及場景互補等方面具備高度協同基礎。中國在數字貨幣領域具備充足的先發優勢,為穩定幣全面落地提供豐富實踐經驗。中國早在2014年開展了央行數字貨幣的早期研究,2017年啟動數字人民幣(E-CNY)項目,2019年進行封閉測試,2022年數字人民幣App正式上線。截至2025年6月,中國數字人民幣試點已覆蓋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250多個城市,開立個人錢包累計超過5.2億個,交易金額突破1.8萬億元。應用場景覆蓋零售、交通、政務、餐飲、文娛、教育、醫療、社會治理、公共服務、鄉村振興、綠色金融等廣闊領域。

二是中國大型平臺企業正成為穩定幣的試驗場,以廣闊應用場景探索最佳路徑。京東穩定幣目前已經進入香港沙盒測試第二階段,其港元錨定穩定幣JD-HKD跨境結算時間壓縮至10秒;螞蟻集團啟動「雙線競速」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旗下的螞蟻國際聚焦穩定幣提高跨境資金流轉效率方向應用,螞蟻數科聚焦穩定幣在RWA場景應用;騰訊積極參與數字人民幣建設,旗下Tenpay Global是首批接入中國數字人民幣的民營機構之一,並深度參與由國際清算銀行(BIS)主持的mBridge項目。該項目中,Tenpay Global已測試出口電商支付場景,推動CBDC與區塊鏈清算平臺融合,為未來穩定幣支付和代幣化存款奠定底層技術基礎。

(二)區塊鏈產業多重優勢為發展穩定幣奠定基礎

一是專利數量保持絕對優勢。中國區塊鏈技術已進入規模化階段,底層鏈效率顯著提升,技術體系不斷升級。Incopat統計數據顯示,20年來中國在全球區塊鏈專利申請中佔比達到60.41%,位於全球第一。2024年前11個月,中國區塊鏈專利申請量為4708件,佔比全球68.33%,遠超第二位印度的838件。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穩中有進。2024年,中國區塊鏈產業基礎設施持續向好發展,供給能力強化有效,推動區塊鏈從專業應用向大規模應用部署演變。中國區塊鏈基礎設施正沿着點、線、面、體的路徑演進,已形成兩大國家級區塊鏈基礎設施與三大區域級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完成20個城市級區塊鏈底層平臺,覆蓋16個省市地區,24年新增浦江數鏈,河南鏈、鄭州鏈計劃於2025建設完成。

(三)香港離岸資金與制度優勢為發展穩定幣提供實驗場所

香港領先全球落地穩定幣相關監管條例,依託規模龐大的離岸人民幣為中國發展穩定幣提供試驗田。2025年8月1日,香港《穩定幣條例》生效,成為全球首個為法幣掛鉤穩定幣建立全面監管框架的司法管轄區。香港穩定幣制度設計既防範穩定幣生態崩盤的無儲備風險,又為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提供試驗田。香港作為全球最大且最重要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處理全球約80%的離岸人民幣結算業務,是發展人民幣穩定幣的絕佳實驗場所。截至2025年6月末,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為8820.61億元,跨境貿易結算有關的人民幣匯款總額為12235.18億元。

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發展穩定幣面臨的風險

儘管中國發展穩定幣已具備多重基礎,但隨着穩定幣市場迅速擴張,其發展進程中潛藏的風險與挑戰亦日益凸顯。從穩定幣底層結構看,其底層技術、運行機制方面存在不確定性;從外部衝擊看,美元穩定幣體系對中國匯率穩定、金融安全存在威脅;從內部風險看,現有法律監管體系仍不適配穩定幣發展需求,同時也存在公共安全風險。

(一)穩定幣平穩運行仍存在多重技術、機制風險

一是穩定幣平穩運行仍然面臨多重技術風險。穩定幣依賴區塊鏈技術及其基礎設施運行,其安全性與穩定性極易受到技術漏洞及攻擊事件影響。區塊鏈網絡可能因交易量激增、攻擊或設計缺陷出現擁堵、中斷甚至分叉,其共識機制及驗證節點也可能因為中心化程度過高、算力不足、遭到惡意攻擊而失效,從而影響穩定幣交易的正常運行,甚至造成用户的直接損失。部分情況下也存在責任歸屬不明確導致用户無法索賠的可能性。

二是穩定幣機制上的脆弱性容易在市場波動時引發擠兑危機。穩定幣由私人部門發行,其穩定性由法定貨幣派生而來,取決於發行方基於其儲備資產所作出的償付承諾。一旦發行方儲備資產不足或配置了高風險投資,資產縮水容易導致兑付危機,同時去中心化金融(DeFi)協議在加密資產經濟中形成的高度互聯性會進一步放大風險傳導,最終導致系統瓦解。

(二)美元穩定幣體系對中國外部金融安全形成多重威脅

一是衝擊人民幣匯率穩定性。如果美元穩定幣在境內形成一定流通規模,可能會造就脱離官方外匯市場的「平行美元流動性池」,成為外匯波動的套利工具,加劇匯率波動壓力,削弱中國對外匯市場的管控能力。

二是存在潛在金融制裁風險。近年來美國多次將美元武器化,利用SWIFT系統對特定國家進行金融制裁,嚴重影響全球金融體系穩定性。穩定幣作為美元在數字貨幣領域的延伸,存在納入金融制裁工具鏈的風險。美國可能利用其在全球穩定幣市場的絕對主導地位以及底層技術優勢,強化對資本流動、資金用途的審查,甚至對特定實體、國家實施凍結、封鎖等制裁手段。

(三)大力發展穩定幣仍存在制度與公眾安全風險

一是現有跨境資本流動監管體系與穩定幣特性存在天然衝突。跨境流動便捷性、匿名性、去中心化是美元穩定幣的核心特徵,這與中國當前跨境資本管制「有序管理跨境資本流動、防範異常資金衝擊」的核心目標存在天然矛盾。當前的美元穩定幣體系下,個人及企業可能通過灰色地帶規避外匯監管,顯著提升跨境資本流動監管難度。

二是穩定幣境內外監管仍面臨多重法律層面不確定性風險。境內看,法律制度上針對穩定幣的明確定義及分類監管標準仍存在缺失。《中國人民銀行法》《反洗錢法》等傳統法律框架難以全面覆蓋通證類資產在發行、兑付、清算、技術保障等環節中的法律權責邊界。此外,穩定幣兼具「技術、金融、數據」三重屬性,監管層之間的協調機制尚未建立,與之對應的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網信辦等諸多部門容易出現監管領域交叉或真空現象。境外看,各個地區對於穩定幣的定性、監管仍存在一定差異,可能導致合規成本增加或業務中斷,甚至觸發潛在法律風險。如歐盟對穩定幣監管較為嚴格,若該地區用户的發行方註冊於開曼羣島等寬松司法轄區,發生糾紛時法律適用性存疑,可能引發管轄權衝突。

三是若宣傳監管不力容易誘發社會風險。近期,穩定幣受到市場廣泛關注。部分不法機構與個人打着「金融創新」「區塊鏈技術」「數字經濟」旗號違規吸收公眾資金,承諾高額回報,成為非法集資、非法經營等違法犯罪行為重災區。2025年7月以來,深圳、北京、浙江、重慶、寧夏等多地金融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發布風險提示,提醒社會公眾警惕以「穩定幣」等為名開展的非法集資活動。

完善立法與監管,構建支持穩定幣發展的總體框架

構建支持穩定幣發展的總體框架,既是防範風險、規範市場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在數字金融時代搶佔發展先機、提升全球金融治理話語權、支撐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戰略抉擇。需以系統思維構建「制度築基—離岸突破—內地協同」的立體化框架。

(一)完善穩定幣立法與監管框架

一是強化頂層立法設計,構建穩定幣發展制度基石。儘快出臺人民幣穩定幣管理辦法,將相關業務全面納入法治化監管框架。明確各類市場主體的准入資質、運營合規標準、反洗錢/反恐怖融資(AML/CFT)義務及強制性信息披露規則。根據穩定幣的發行主體資質、規模體量、應用場景風險等級實施分級分類監管。

二是構建適配性監管體系,築牢跨境風險防控屏障。強化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建立「央行-商業銀行-持牌支付機構/虛擬資產服務商(VASP)」穿透式監測網絡。加速開發並部署國家級鏈上資金追蹤系統,在區塊鏈網絡中設置受權監管節點,實現穩定幣鏈上交易的實時監測與分析。從嚴規範場外交易(OTC)環節,壓實平臺對交易對手身份覈驗與資金來源審查的責任。深化國際監管協作,深度參與國際組織的加密資產監管框架制定並主動貢獻中國方案,減少全球監管差異形成的漏洞。

三是培育穩定幣發展良性生態,強化全鏈條風險防控與權益保障。強化風險警示教育,提高公眾對穩定幣的認知門檻與風險辨別能力。建立全鏈條權益保障機制,完善糾紛解決渠道,明確責任認定與賠付路徑,探索建立先行賠付制度。

(二)推動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發展

一是以香港為戰略支點,有序推進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發行與應用。擴大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儲備資產,擴大離岸人民幣國債發行,探索綠色債券、基建債券等新型資產。採取先境外離岸再境內離岸,先跨境支付后金融投資的方式,審慎推進,逐步擴大試驗範圍。支持香港特區政府與持牌機構發行錨定離岸人民幣的合規穩定幣,在金磚國家貿易、大灣區跨境場景先行先試。支持海南自貿港、粵港澳大灣區等具備數字通證與跨境支付的創新實踐經驗地區通過採取金融監管沙箱的方式,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引導企業和平臺開展穩定幣測試。

二是構建多維度金融安全屏障,提升國際規則話語權。國際組織層面,通過BIS、IMF等多邊平臺,主動推動制定兼顧「金融主權平等」與「風險防控」的全球穩定幣監管標準,明確反對將穩定幣清算體系工具化。技術與機制層面,探索構建基於自主可控區塊鏈技術的跨境清算架構,減少對單一支付通道的依賴,聯合新興市場國家建立穩定幣跨境流動應急互助機制。

(三)加強穩定幣與現有支付工具的協同發展

一是夯實人民幣國際化根基,築牢數字支付協同發展基礎。穩妥有序推動資本項目管制和貨幣兑換逐步放開。推動支付清算體系跨越式升級,推動CIPS擴容提質,加速mBridge落地,大力拓展離岸清算中心網絡。夯實美元替代根基並同步提升技術能力,依託「一帶一路」倡議、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多邊框架,藉助龐大的貿易與能源交易規模,推動人民幣使用場景由區域性向全球性延伸。加強人民幣定價功能,加快建設大宗商品定價中心,推動人民幣利率曲線國際化。

二是理順穩定幣與現有支付工具聯繫,探索多層次協同發展方向。探索央行數字貨幣與穩定幣協同機制,藉助穩定幣優勢提升數字人民幣在海外競爭力。推動央行數字貨幣系統與合規穩定幣的跨鏈協議兼容,由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牽頭,開發支持數字人民幣與穩定幣自動兑換的橋接樞紐,實現跨境場景下的即時匯兌。探索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系統與穩定幣協同發展方向。

三是聚焦場景創新拓展應用邊界,激活人民幣穩定幣國際流通效能。大力開發人民幣穩定幣的應用場景,推動大宗商品、離岸債券、跨境應收賬款等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上鍊,提升人民幣資產的全球流動性。在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金磚國家能源合作、「一帶一路」項目投融資等場景中,推廣「數字人民幣+人民幣穩定幣」的組合應用,通過場景落地反哺數字人民幣的國際使用生態,形成「場景創新—用户增長—貨幣認同」的正向循環。

(作者徐策任職於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張浩然任職於中國經濟信息網;編輯:王延春)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