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新股IPO:內地摺疊單車公司大行科工今日截止招股 下周二於港交所主板掛牌

2025-09-04 13:08

專題:大行科工港股IPO:生產嚴重依賴代工 遞表期間突擊清倉式分紅

  摺疊自行車公司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新上市編號:2543.HK)9月9日將於港交所掛牌,公司9月4日截止招股,中信建投國際為獨家保薦人,德勤為審計師。

  據招股書顯示,公司計劃發行792萬股H股,香港公開發售佔比10%,發售價為每股49.5港幣,集資約3.9億港幣,每手100股,一手入場費約5000港幣。公開發售部分不設回補機制,但可作重新分配,最終公開發售部分佔初訂發行規模最高可達15%左右。

孖展超購6600倍以上 基石投資人合共認購1257萬美元

  市場資料顯示,券商至少為大行科工借出超過2600億港幣的孖展認購,以大行科工公開發售初始集資額3920萬港幣計,孖展認購已超購6680倍,超越2025年1月布魯可,成為2025港股新股「超購王」。當中,富途為大行科工借出孖展達1421億港幣;輝立借出507億;耀才借出近160億。

  基石投資人方面,大行科工引入安聯環球投資亞太、大灣區基金管理、嘉實國際、維科香港為基石投資者,合計認購約1276萬美元。

  招股書顯示,公司擬將集資所得款項淨額約30%將用於生產系統現代化及擴大運營規模,計劃2027年一季度投產一座20萬輛產能的生產設備;30%將用於強化經銷網絡及策略性品牌發展,30%用於加強研發能力,10%作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

零售量及零售額內地第一 中端車型為營收主力

  據灼識諮詢數據,公司2024年零售量及零售額均為內地摺疊自行車市場排名第一,零售量市場份額達26.3%,零售額市場份額為36.5%。

  全球市場份額計,2024年大行科工佔全球摺疊自行車市場6.2%的份額,排名第一;但按銷售額來計算,大行排在第二位,次於BROMPTON,主要是因為BROMPTON平均零售價高達1.8萬元/輛,而大行科工的平均零售價為3000元/輛。

  2024年大行科工收入4.5億人民幣,按年升50.2%,期間利潤及全面收益總額5230萬人民幣,按年升50.1%。

  從收入來看,大行的收入主要來自中端摺疊車。2022年到2024年,中端摺疊車在自行車中佔比從50.6%提升至69.5%。公司建議零售價將自行車分為不同價位,包括建議零售價為每輛5000元人民幣或以上的高端價位,2500元但低於5000元的中端價位,以及低於2500元的大眾市場價位,旗下中端產品P8為暢銷車款,目前公司提供超過70款自行車車型。

股權高度集中 創始人韓德瑋持股量88.56%

  大行品牌由臺灣企業家韓德瑋1982年創立,韓德瑋被稱為「中國現代摺疊自行車之父」。1984年大行在臺灣建廠,1995年大行進入內地市場,憑藉「摺疊后可帶上地鐵」的賣點,迅速成為北京、上海通勤族的首選。

  公司股權高度集中,創始人韓德瑋直接持有大行科工約88.56%股權,為公司控股股東,同時,韓德瑋通過員工持股平臺大行科工企業有限合夥控制 1.6% 的股份,合計控制大行科工90.16%的股份。

  2025年4月,大行科工宣佈派發股息2000萬人民幣,其中600萬已經在4月30日完成支付。從2022年12月至2025年4月30日,大行科工已經以宣派股息方式進行了4次分紅,累計支付金額約6150萬元。

  高比例分紅對大行科工的現金流與投資能力造成擠壓。截至2024年末,大行科工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1.02億人民幣,2025年4月30日,下滑到僅為5902.4萬元。

公司產能飽和 生產高度依賴代工

  2022年到2025年前4個月,大行的惠州工廠產量分別為10.5萬輛、9.29萬輛、10.38萬輛及3.47萬輛,產能利用率分別為105.5%、93%、103.9%及114.1%,產能利用率已飽和。

  而在此期間,大行分別有4.4萬輛、7.65萬輛、13.67萬輛及6.6萬輛摺疊自行車由OEM供應商(代工廠)生產,佔當年銷量總量的29.5%、45.1%、56.8%及65.5%,代工佔比呈逐年上升趨勢。

  2024年第二季度大行供應鏈曾爆發問題。當時,江蘇一家核心代工廠因環保設備改造停產兩周,導致大行在京東的訂單履約率從98%降至81%,支付違約金超200萬元。目前,大行正在與兩家合資格的候選OEM供應商磋商,原由的5家OEM供應商中,3家已同意將產能擴大約40%至55%,以滿足大行科工潛在的增量需求。

  目前,單車賽道已獲得較多關注。垂直賽道中TENWAYS、kuiperbelt、URTOPIA等創業公司均已獲得融資,知名企業大疆、愛瑪、小牛等也有佈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