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4 10:50
9月3日,在紐約舉行的巴克萊全球消費者品大會上,卡夫亨氏宣佈了一項足以重塑自身命運的決定——這家食品業巨頭將被拆分為兩家獨立公司。消息一經披露,資本市場瞬間掀起波瀾。有人看到了煥新契機,有人則認為這是拖延已久的「自我手術」,更有人把它視作對十年前那場巨型併購的反思與否定。
這一幕,彷彿讓人重温 2015 年春天。那一年,沃倫·巴菲特與 3G Capital 主導了卡夫與亨氏的世紀合併,曾被譽為「食品帝國的黃金搭檔」。但十年過去,這場被寄予厚望的結合並沒有創造出新的增長神話,反而在效率與規模的外殼下,逐漸顯露出創新停滯、消費者流失的隱痛。股票價格一路下探,市值縮水過半,昔日的光環幾乎消磨殆盡。
在這樣的背景下,拆分不再只是資本操作的選項,而是一種不得不做的戰略選擇。卡夫亨氏決定回到更本質的問題:哪些業務真正具備增長潛力?哪些品牌能夠維繫長期現金流?與其繼續捆綁在一張龐大的財報上相互牽制,不如讓它們各自獨立,重新找到方向。
兩個新世界的雛形
按照新公佈的計劃,未來的卡夫亨氏將一分為二。其一是 Global Taste Elevation Co.,這家公司承載了「全球化與增長」的使命,旗下聚攏了 Heinz 番茄醬、Philadelphia 奶油乾酪、Kraft Mac & Cheese 等調味與醬料明星品牌。這些產品早已超越了美國市場的邊界,在歐洲、亞洲甚至拉美的餐桌上頻頻出現。公司希望通過這一業務板塊,把握全球消費者對風味和品質的需求增長,把「亨氏」打造成國際化飲食符號。
另一邊是 North American Grocery Co.,顧名思義,這是一家更偏向守成的企業,專注於北美市場的傳統食品業務。從 Oscar Mayer 熟食到 Kraft Singles 奶酪,再到 Lunchables 這樣的即食組合,都是美國超市貨架上再熟悉不過的名字。它們或許缺乏爆發式增長,但能帶來穩定的現金流。對股東而言,這部分業務是安全感的來源,也是未來分紅與投資回報的基礎。
這種拆分思路並非空穴來風。在過去幾年中,消費品行業掀起了一股「去集團化」的浪潮。家樂氏將零食業務與谷物業務分拆,聯合利華也在剝離部分低增長資產。對於卡夫亨氏而言,分拆意味着輕裝上陣:讓高增長品牌擺脫成熟業務的羈絆,讓穩定業務不再揹負國際擴張的壓力。
代價與考驗
當然,沒有一次大型分拆是沒有代價的。公司估算,此舉將在短期內帶來約 3 億美元的額外成本,包括供應鏈重組、信息系統搭建、管理層重整等。但管理層堅稱,這些都是爲了更靈活、更高效的未來佈局。換句話説,這是一次昂貴但必要的「手術費」。
資本市場的反應卻顯得有些複雜。消息公佈當天,股價不升反降,部分投資者用腳投票,表達了對短期陣痛的擔憂。尤其是沃倫·巴菲特,他在公開場合罕見地流露出失望。作為卡夫亨氏的長期大股東,巴菲特直言,這場拆分讓他看不到足夠的長期價值,反而增加了不確定性。畢竟,拆分並不能自動解決品牌老化、消費者偏好轉移的問題。對投資者而言,這更像是一場「形式大於實質」的動作。
這種懷疑並非沒有道理。食品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健康飲食、簡潔配方、低熱量需求成為新常態,甚至體重管理藥物的普及也正在改變消費曲線。對很多年輕人來説,亨氏番茄醬依舊親切,但他們更願意為「無添加」「植物基」埋單。卡夫亨氏要想真正贏回市場,僅憑拆分顯然不夠,還需要在產品創新與品牌重塑上交出更多答卷。
誰來執掌未來
管理層的安排,也顯示出公司對未來方向的不同預判。現任 CEO Carlos Abrams-Rivera 將留守 North American Grocery,繼續掌管這部分穩健業務。而負責 Global Taste 的新 CEO,則將通過全球人才市場物色。這既是一種謹慎的平衡,也是對「全球化增長」這一使命的高度重視。
董事會主席 Miguel Patricio 則將出任執行主席,並設立專門的拆分委員會,確保整個過程在 2026 年下半年順利完成。顯然,公司高層希望通過清晰的治理架構,把複雜的拆分執行力問題降到最低。
卡夫亨氏的分拆,某種程度上折射出整個行業的困境與轉型。在消費不斷碎片化的今天,食品巨頭們發現「一個公司打天下」的時代正在過去。消費者的口味、健康觀念、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只有更聚焦的品牌組合、更靈活的市場反應,才能在競爭中保持活力。
在這種趨勢下,「巨頭分身術」成了一種自救的普遍手段。通過分拆,企業既能釋放資本市場的估值潛力,又能讓不同業務板塊在各自的軌道上追求最合適的戰略節奏。只是,這一切的成功與否,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分拆之后是否真正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力。
前景與懸念
如果一切順利,2026 年兩家公司將在資本市場獨立掛牌。投資者會更直觀地看到 Global Taste 的增長曲線與 North American Grocery 的現金流表現,也能更精準地做出投資判斷。樂觀者認為,這將帶來「1+1>2」的估值重估效應;悲觀者則提醒,若缺乏真正的產品創新,兩家公司可能只是變成兩艘規模更小、動力不足的船。
卡夫亨氏的故事,某種程度上是一部關於大併購、大整合與大分拆的循環史。從 2015 年的「抱團取暖」,到 2025 年的「各自為戰」,它映照出消費品行業在全球化、健康化與碎片化浪潮中的掙扎與求生。十年前,人們追求的是效率與成本控制;十年后,企業必須重新學會如何與消費者對話,如何在日益挑剔的市場里重建品牌的温度與信任。
在巴克萊大會上,卡夫亨氏用「分拆」回答了外界對它的質疑,但這只是一個開始。真正的考驗,還在未來的餐桌上,在消費者的選擇中。是重獲新生,還是繼續沉淪?答案不會來自資本操作,而只能來自那些真正能觸動味蕾、貼近心意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