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3 22:44
靴子落地。
9月1日,京東在港交所發佈內幕消息公告,通過京東德國向歐洲企業CECONOMY正式發出收購邀約。邀約與7月底的報道細節一致,每股作價4.6歐元,總金額約22億歐元(184億元人民幣)。
這個交易價格較截至2025年7月23日的三個月成交量加權平均價(VWAP)溢價約42.6%,但仍然稱得上性價比。
根據二季度財報,京東包含外賣在內的新業務單季虧損高達148億,兩個季度的投入就會遠超這筆戰略收購。
出海並不容易,京東在這方面已經多次折戟,但相較於當下國內外賣戰局的突圍難度,誰是牛夫人,誰是小甜甜,已經不需要爭論。
當然,百億規模的收購必然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劃。但從時機上説,決策過程必然受到場外即時因素的顯著影響。如果京東外賣打出了風采,打出了特色,打開了即時零售的廣闊天地,那出海佈局的緊迫程度和必要性可能會大打折扣。
外賣業務給京東帶來的影響,不只是過去那個季度的百億投入,還有爲了保持基本的訂單規模而需要的持續資源消耗。掙錢或者會掙錢是商業世界的朴素真意,七成的投票權允許劉強東按着京東虧一段時間,但解決不了打「非正義戰爭」的士氣問題。
劉強東需要新故事,京東也需要,而出海起碼還具備一個合理商業故事的基本要素。
比拼多多成立還早的出海夢
劉強東對京東的國際化規劃是很早的。
早在2014年的年會上,他就提到國際化是他心里面最后一個夢。
當時國內的電商格局仍然是一超一強,阿里如日中天,京東蒸蒸日上,蘇寧國美一觸即潰,中亞當當不值一提,劉強東沒預期到會有新的對手冒出來,已經在規劃退休生涯。
他希望國際化實現了,自己能回家抱孫子。這個夢到今天當然仍然沒能實現,劉強東后來也只抱上了兒子。
今年6月,在解釋京東做外賣酒旅的邏輯時,也再次提到想盡早把國內業務交出去,全職去做國際。但京東的國際化業務從上線開始,就一直在業務震盪中曲折踏步,管理層也一直走馬燈式調整。
2015年上線全球售俄文站,2016年就停止運營撤出俄羅斯市場,同時海外事業部總裁徐昕泉離職。
隨后劉強東又任命沈皓瑜擔任國際業務總裁,但僅僅八個月后沈皓瑜就不再擔任該職務,由樂視出身的鄭孝明接任。
后來京東在東南亞進行了多次投資收購,但京東國際業務仍未達到預期。
2019年的一次內部會議上,國際業務被劉強東當作反面典型提出批評。
第二年,管理層再次震動,老將閆小兵出任京東集團國際業務部負責人。
但閆小兵也沒干多久,一年后就因家庭原因和身體原因退休,由陳冠翰接任。
很難説是業務不理想導致了人事的頻繁調整,還是説人事的頻繁調整對業務施加了負面壓力,抑或是劉強東本人的意志飄忽不定缺乏耐心。
目前京東旗下的海外業務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包括2022年上線的歐洲新零售業務Ochama、將京東自營和第三方賣家商品銷往境外的全球售、以及多次調整后重新聚焦歐洲的自營平臺Joybuy。
概括而言,京東當下的出海佈局有三個特點。
首先是區域調整,從俄羅斯、東南亞重點轉向歐洲。 這跟TikTok和Temu的發展軌跡類似,作為最成功的出海代表性產品,這兩家都是從發達市場起步,向全球其他地區滲透。
其次是立足消費電子,從舒適區起步,向深水區過渡。 不管是現在收購CECONOMY,還是此前嘗試競價Currys,都是沿着這個脈絡在發展。
最后是繼續建設供應鏈履約體系,圍繞京東物流構建海外倉儲網絡。 雖然國內快遞物流已經成為普及的基礎設施,但在國外快遞仍然是履約的薄弱環節。用劉強東的説法,就是「以物流為載體的供應鏈服務全球化」。
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做海外市場既要善於利用國內的經驗打法,更要找到融入當地的路徑。
收購歐洲當地的零售企業,複用他們已有的品牌資源和銷售網絡是個合理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對Ceconomy的收購,京東在確保多數股權的同時,Ceconomy原最大單一股東凱勒哈爾斯家族仍然計劃保留約25.35%的股份。這種股權架構有助於京東在嫁接國內業務的先進經驗對Ceconomy進行改造的同時,繼續保留本土化優勢。
出海不能只靠模式平移
橫向對比看,國內電商行業的競爭烈度是高於國外市場的,價格的內卷程度和市場的集中程度都是這個事實的體現。
比如在美國,亞馬遜雖然佔據主導地位,但市場份額也只有四成,沃爾瑪這樣的傳統零售商和eBay這樣的三十年老玩家都還有存在感,此外還存在大量的獨立站活得不錯。
這種競爭烈度造就了中國電商行業的高效率,以致於在這個准入門檻最低的行業,阿里和京東這樣的本土企業輕易淘汰了來自國外的競爭對手。
然而這種效率領先建立在國內獨特的市場要素上,比如不發達的線下零售網絡、低人力成本支撐的快遞履約體系等。
這些要素在國外並不存在,甚至恰恰相反,因此光靠把國內的商業模式平移到國外註定面臨失敗,阿里過去的經驗、京東自身的經驗都證明了這點。
美團在國內單純説效率和能力強無對手,但要在國外做外賣還是要挨個搞試點,從香港到迪拜,從沙特到巴西,沒有指哪打哪而是步步為營。
但從目前的信息看,劉強東做出海似乎仍然秉持着國內的路徑慣性,押注於將國內的商業模式平移到海外。
例如,本次收購的CECONOMY旗下擁有歐洲最大的電子產品連鎖店網絡,許冉表示收購的目標也是「建設歐洲領先的下一代消費電子平臺」。
這個選擇非常理性,仍是在京東的舒適區內。
劉強東也明確表態,京東國際化將走「自建+收購」路線,不做跨境電商,而做本地電商。
以3C數碼產品為切入點,圍繞供應鏈做佈局,海外再造京東的路線顯然跟國內京東並無二致,更接近現有商業模式的平移。
但這樣做的問題在於,京東自營當初在國內給用户提供了差異化的選項,但這套模式在國外並沒有差異化的特性。
無論是自營商品還是自建物流,這都是亞馬遜已經在做的事情,區別只是亞馬遜比京東做得早、血更厚、更本土化。
劉強東選擇再度掛帥全球化,部分原因可能是看到了過去幾年里Shein和Temu的成功。
但他不能只看到這兩家成功的結果,還應該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Shein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藉助小單快返的模式把柔性供應鏈推向了極致,把Zara等快時尚領域的前輩拍在了沙灘上。
Temu則是通過F2C模式大幅降低中間成本,給海外消費者「億點點」來自東方製造的震撼。
它們做的事都不是簡單的模式平移,而是建立差異化的競爭策略。
京東對CECONOMY的收購,是一次資本層面的落子,更是一次戰略意義上的豪賭。
國內模式的慣性固然提供了熟悉的路徑,但在差異化和本土化缺一不可的海外市場,這條路徑能走多遠仍是未知數。真正的考驗,不在於收購能否順利完成,這幾乎沒有疑議,而關鍵在於京東能否在歐洲講出一個新的商業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