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3 21:43
文|王嶄
當瑞幸用9.9元培養起中國人喝咖啡的習慣后,無數傳統行業,也逐漸在咖啡市場講起自己的新故事。
8月28日,中石化易捷咖啡全國第1000家門店暨首家旗艦店在上海石油第一加能站開業,這個從2019年誕生的咖啡品牌,花了6年時間實現千店網絡,也成了咖啡市場上一匹不可忽視的黑馬——中石化的官方微信公眾號顯示,易捷咖啡正在依託中國石化全國3.1萬座加油站、2.8萬余家易捷便利店的網絡優勢以及億級會員私域流量,快速滲透出行場景。
中石化將這一模式稱呼為「出行場景咖啡」創新模式,而將眼光放長遠,在加油站賣咖啡,確實能變相成為一種「剛需」。
瑞幸把門店開進寫字樓下,就是瞄準了打工人提神醒腦好好工作的「剛需」,開在加油站的咖啡店,也能讓不少動輒要開3、4個小時車的人燃起消費的慾望,讓他們一邊給車加油,一邊用咖啡給自己「加油」。
中石化並不是第一個把「加油站」和「咖啡」關聯起來的玩家,2018年,中石油比中石化早一年開始佈局咖啡賽道,打造了主打現磨咖啡的「好客咖啡」品牌,同樣把咖啡帶進了加油站的便利店里。
再把咖啡賽道上的跨界名單拉一拉,會發現這個名單正在越來越長。中國郵政打造了郵局咖啡,李寧、特步這兩個運動品牌也在門店賣起咖啡,造電池的巨頭寧德時代同樣做起咖啡生意,傳統中華老字號同仁堂、胡慶余堂則創新了中草藥咖啡……
跨界的玩家們,一方面瞄準了咖啡市場的流量與熱度,用一杯杯咖啡為自己引流,另一方面,則是看中了這個快速增長的萬億市場,用一杯杯咖啡給自己講出新的資本故事。
比起其他跨界玩家,中石化做咖啡,已經算得上是「土豪」創業,自帶資金、場景和銷售網絡的優勢。
只是,咖啡生意並不是什麼好做的生意,當一杯杯現磨咖啡的香氣逐漸從加油站的便利店內飄出,想闖進咖啡賽道的「土豪」中石化,能讓咖啡成為加油站的「剛需」嗎?
花六年,打造千店規模
中石化做咖啡,並不是心血來潮。
早在2018年,瑞幸成立的第二年,中石化就已經和瑞幸咖啡有了合作。彼時的中石化正在對零售業務「易捷便利店」進行二次升級,而瑞幸咖啡也正好在那時用大量的補貼快速佔領咖啡市場。兩者結合下,易捷首家杭州新形象店中,開出一家10平方米左右的瑞幸「店中店」。
只是,這次和瑞幸的合作相當短暫。
2019年,中石化就打算開始佈局自己的咖啡業務,結束了和瑞幸的合作,轉而和連咖啡開始了合作,推出了易捷咖啡這個品牌。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2月,中石化易捷銷售有限公司和連咖啡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名為易捷咖啡(北京)有限公司。
早期的合作、探索,在當時被看作是一次輕量級的、低風險的模式驗證,不少人揣測,中石化意在探索非油品業務的增量空間。
但初期的探索並沒有帶來預想中的高速擴張。
在合作初期,中石化易捷和連咖啡曾表示要「3年開設3000家店」,但截至2021年11月,易捷咖啡在全國的門店數量僅為54家。這一緩慢的增速表明,簡單的物理空間疊加,並不足以撬動龐大的存量用户。
當然,中石化的合作伙伴,並不只連咖啡一個。
為打破增長緩慢的僵局,易捷咖啡在2022年引入新的變量,與加拿大連鎖咖啡品牌Tims天好中國達成合作,在部分易捷咖啡門店開設小型的Tims咖啡店,還會推出聯名即飲咖啡在全國易捷便利店內銷售。
藉助成熟連鎖咖啡品牌進行擴張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網絡覆蓋,到2023年末,雙方的共享門店達到了148家。
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2024年。
企查查數據顯示,2024年6月,連咖啡退出合資公司,易捷咖啡轉變為中石化易捷的全資控股子公司,並同步進行品牌升級,推出全新品牌「Tiki Easy」。從合作者那學習了怎麼做咖啡生意,又調整了組織架構與品牌策略,意味着中石化將咖啡業務的戰略優先級顯著提升,從合作探索轉向自主掌控。
自此,易捷咖啡藉助着中石化的銷售網絡,開始了快速的擴張。
截至2025年3月,易捷咖啡全國門店突破500家,五個月后成功開出第1000家店,相當於平均每天就有近3家新店開業,這一開店速度和早期的瑞幸可以持平——2017年10月開出第一家門店的瑞幸,在2018年9月達到了千店規模,約等於平均每天開出3家店。
只是,把時間拉長,中石化達到千店規模,花費了將近6年時間,從尋找合作伙伴,再到獨立運營業務,中石化做咖啡,野心已經不僅僅是為便利店增加額外的業態。
石油「土豪」,怎麼瞄準了咖啡?
在中石化的官方報道中,中國石化易捷咖啡全國第1000家門店暨首家旗艦店在上海第一加油站開業,標誌着「出行場景咖啡」創新模式成功實現規模化拓展——就如瑞幸、庫迪選擇開進寫字樓和大學校園,給早八的「牛馬」和大學生提提神,易捷咖啡瞄準的模式,則是為趕路的司機提提神。
提神飲料,一直是加油站的熱銷商品。
比如靠着「累了困了,就喝東鵬特飲」這一句廣告詞深入人心的東鵬特飲,這一百億單品,瞄準的一大核心人羣就是藍領人羣,其中包含長途司機、滴滴司機等。
早期的東鵬特飲,以「特通渠道為主,流通為輔」,其中,特通渠道就是非主流通路,比如加油站、工廠店、網吧,在這一策略下,東鵬飲料還和中石油旗下的加油站便利店崑崙好客建立了合作。司機經常可以在加油站看到東鵬推出第二瓶半價、優惠套組等活動,均價5元的提神飲料,也讓不少司機願意下單購買。
向來和「提神飲料」掛鉤的咖啡在加油站出現,自然也有着自己的出行場景,而這一賽道,也早有玩家做過成功的實踐。
荷蘭皇家殼牌集團旗下的Shell SELECT(殼牌優選)此前曾表示,每年可以靠着旗下的加油站賣出近2.5億杯咖啡,殼牌集團零售業務總裁柯一凡還公開表示,「咖啡生意要比石油的利潤率高得多」。
加油站做咖啡生意,除了提神飲料的需求,也有着自己的優勢。
中石化的2025年半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國石化品牌加油站共有31015座,同時,與加油站相關的便利店數量則有28689座。同時,在中石化的2024年年報中,提及易捷權益會員已經突破1.3億人。
和加油站、便利店綁定做咖啡生意,一定程度上來説,就是「土豪創業」,現在的咖啡生意,也已經少了不少難度。
瑞幸、庫迪早早完成了市場教育,半自動、自動咖啡機更是讓咖啡製作流程模板化,中石化龐大的線下網絡與億級流量,可以直接轉化為咖啡業務的底層支撐——從成本上看,易捷咖啡無需承擔獨立的門店租金,使其在定價上擁有更大的靈活性,能夠從容應對行業的價格戰。而用户觸達的便利性也十分直接,等待加油的間隙買上一杯咖啡,加油送咖啡等服務,更是直接觸達用户,完成了心智教育,滿足出行人羣「即買即走」的核心需求。
加油的等待時間、長途駕駛的提神需求、通勤路上的便捷獲取,共同構成了一個天然且高頻的「加油+咖啡」消費閉環。
當然,「土豪」創業,也有着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石化2025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下滑10.6%至1.41萬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39.8%至214.83億元。一方面,國際原油價格震盪下行,另一方面,隨着新能源車輛的普及,國內汽柴油需求下降。
在這一背景下,「土豪」也要給自己尋找第二增長曲線,而有着萬億市場規模的咖啡賽道,也就此進入中石化的視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已經達到7893億元,預計2025年突破萬億規模,2029年有望攀升到13908億元。
前有「利潤比石油高」,后有萬億市場規模,在營收利潤雙雙下滑的情況下,中石化瞄準咖啡賽道,也是在尋找自己潛在的第二增長曲線。
「石油咖啡」的挑戰
在易捷咖啡探索路徑的同時,中國現磨咖啡市場的巨大引力也吸引了各路巨頭入局,形成了一股聲勢浩大的跨界浪潮。
不過,多數玩家的嘗試結果卻印證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渠道優勢並非萬能解藥。
中國郵政無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憑藉其遍佈城鄉的超過5萬個網點,中國郵政在2022年高調推出「郵局咖啡」,引發市場高度關注,不少人以為郵局咖啡將成為市場的黑馬,快速達到萬店規模。
只是,從這幾年的發展來看,郵局咖啡並未大規模依託現有郵政網點,反而選擇在商圈、景區獨立開店,其運營模式更偏向於文創零售。疊加產品單一、定價偏高等問題,消費者並沒有廣泛買單。截至2023年6月,郵局咖啡的在營門店不足百家,上萬網點的渠道優勢,不能有效轉化為市場競爭力。
其他跨界者的嘗試也多流於形式。
運動品牌李寧推出的「寧咖啡」,多以內嵌於旗艦店的增值服務形式存在,作為提升消費體驗的補充,其影響力侷限於少數核心門店;新勢力車企蔚來設立的NIO CAFE,本質上是為其車主社羣提供的高端服務,是品牌生態的一環,而非獨立的商業單元。同仁堂和胡慶余堂的中藥咖啡,雖然一度憑藉新奇概念出圈,但獵奇屬性遠大於消費屬性,大多隻是在社交平臺上憑「網紅」身份曇花一現,難以形成持續復購,只能算是一場品牌年輕化的營銷嘗試。
易捷咖啡,同樣面臨這樣的危機。
雖然採用的「店中店」模式極大降低了租金與初始投入成本,但早期,易捷咖啡的定價並不算低,12—28元的單價,遠比當時9.9元的瑞幸要高。而空間限制下,很容易導致產品線不完整,簡單的出品設備還可能影響品質穩定性——易捷咖啡早期只推出三款汽油型號咖啡,社交平臺上依舊出現了不少吐槽咖啡「難喝」「涮鍋水」的帖子。
同時,藉助其他渠道模式做咖啡生意的,也不僅僅是易捷咖啡。
將這一模式發揮到極致的是庫迪咖啡,2023年5月,庫迪推出「COTTI Express」便捷店型,旨在將咖啡吧檯植入便利店、餐飲店、零食店等一切具有人流量的場景。
肯悦咖啡藉助肯德基門店快速擴展,賣起各類咖啡;挪瓦咖啡也通過與見福、天福等區域性連鎖便利店合作,迅速鋪開網絡。這股風潮甚至影響到了頭部品牌。2025年4月,瑞幸咖啡與房產中介鏈家在上海聯手推出首家共享門店,行業老大,也在探索更靈活的渠道滲透方式。
只是,庫迪咖啡的店中店模式一度因品質參差、選址混亂等問題被叫停,后又重啟並調整為僅與連鎖品牌合作,但社交平臺上,依舊有人調侃「感覺除了公共廁所哪都能開」。
開出千店的易捷咖啡,現在面臨的挑戰,或許也應該從「如何快速擴張」轉變為「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瑞幸剛開始用規模搶佔市場,現在也開始走高質量發展路線,已經完成初步消費者教育的咖啡市場,開始考驗起品牌對消費者需求的精細洞察和場景創新的能力,不再只是單純的規模競賽與價格比拼。而越來越低的價格戰,也讓人懷疑,現在的咖啡生意,利潤還能不能超過石油。
當然,一個坐擁3.1萬個加油站、2.8萬個便利店的品牌進入咖啡市場,並且達成了千店規模,不論其能否成為中石化的第二增長曲線,最終的結局如何,都是為火熱的咖啡市場,再次添上了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