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4 07:52
(來源:藥劑Talks)
下一代腫瘤「藥王」,極有可能誕生於PD-(L)1 Plus領域。
以K藥為代表的PD-1單抗,開啟了一代IO(腫瘤免疫治療)時代,但卻存在耐藥和冷腫瘤缺乏應答的問題。這些臨牀痛點,催生了在PD-1基礎上進階的PD-(L)1 Plus藥物,並憑藉多靶點結合提升療效、降低毒性、拓展適用人羣等優勢,開啟了二代IO時代。
巨大的潛力讓二代IO藥物迅速成為市場焦點,其中熱門研發方向之一的PD-(L)1/VEGF雙抗掀起了BD交易熱潮,吸引MNC巨頭紛紛下注。而且,浪潮還擴大至PD-1/IL-2雙抗、PD-1/4-1BB雙抗、PD-1/CTLA-4雙抗等各類二代IO藥物。
本文將從技術機理與臨牀進展入手,全面剖析各類PD-(L)1 Plus管線的核心價值與市場前景。
01
PD-(L)1/VEGF雙抗「諸侯爭霸」正酣
二代IO藥物整體可分為三大類:「免疫逃逸抑制+抗血管生成」,主要以PD-1+VEGF類為代表;「免疫逃逸抑制+免疫激動」,主要以PD-1+IL-2/IL-15/4-1BB類為代表;「多免疫逃逸抑制」,主要以PD-1+TIGIT類為代表。其中,PD-(L)1/VEGF雙抗是二代IO賽道的重點方向。
此前,「免疫逃逸抑制+抗血管生成」策略曾遭遇挫折,PD-1單藥+VEGF類單抗的較多臨牀試驗不達預期。但后續研究發現,PD-1類藥物與VEGF類藥物同時給藥能達到較佳效果,推動了雙抗類藥物的研發。
最具代表性的是康方生物的全球首創PD-1/VEGF雙抗AK112(依沃西單抗),其不僅成為全球首個獲批的「腫瘤免疫+抗血管生成」協同抗腫瘤機制的雙抗新葯,還與Summit達成對外授權交易,開創了PD-(L)1/VEGF雙抗的BD先河。
尤其隨着AK112在一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國內頭對頭試驗中擊敗K藥(帕博利珠單抗),PD-(L)1/VEGF雙抗領域掀起了BD交易熱潮:包括Instil Bio引進宜明昂科IMM2510、默沙東引進禮新醫藥LM-299、百時美施貴寶(BMS)與BioNTech合作開發拿下普米斯生物PM8002、輝瑞重金引進三生製藥SSGJ-707。
可以看到,PD-(L)1/VEGF雙抗市場格局已經非常清晰:MNC巨頭(BMS、輝瑞等)憑藉其強大的臨牀開發與商業化能力,有望佔據顯著市場優勢,別的Biotech較難撼動現有競爭態勢。
畢竟,除了上述已達成BD交易的5款管線,國內還有超過10款PD-(L)1/VEGF雙抗及三抗管線已進入臨牀階段,包括君實生物JS207、榮昌生物RC148、神州細胞SCTB14、華海藥業HB0025,以及基石藥業CS2009(PD-1/VEGF-A/CTLA4三抗)、嘉和生物GB268(PD-1/VEGF/CTLA4三抗)、普米斯生物PM8003(PD-L1/VEGF/TGF-β三抗)等,未來可能還會繼續落地BD交易。
在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Summit由於尚未建立商業化能力,因此市場傳聞它正在積極尋求買家。至今尚未入局PD-(L)1/VEGF雙抗賽道的MNC巨頭,如阿斯利康、艾伯維、強生、羅氏被業內認為有望成為其交易談判對象。究竟誰能與Summit成功攜手,且待時間給出答案。
02
二代IO藥物時代來臨
「PD-1+免疫激活」策略,也是二代IO藥物的熱門研發方向,主要以PD-1/IL-2雙抗、PD-1/IL-15雙抗、PD-L1/4-1BB雙抗為代表。
以IL-2類為代表的細胞因子類藥物,在激活腫瘤免疫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存在一定缺陷(患者出現IO相關的副作用,治療窗較窄)。例如,第一代IL-2類藥物存在半衰期短、毒性強等不足,第二代IL-2類藥物雖然提升了產品半衰期,但毒性依舊存在。
直到信達生物的FIC藥物IBI363橫空出世,成為全球首創PD-1/IL-2α-bias雙抗融合蛋白,具備激活腫瘤免疫和良好安全性,在IO耐藥以及IO冷腫瘤中展現出色療效,成為二代IO潛在領軍者之一。
IBI363已在PD-1耐藥后的肺癌,后線黑色素瘤、后線結直腸癌症中顯示出良好的療效及安全性,目前正在開展單藥一線治療黑色素瘤頭對頭對比K藥的關鍵註冊研究,標誌着中國自研的創新IO療法向攻克「冷腫瘤」全球治療難題邁出關鍵一步。
當前全球在研的PD-1/IL-2雙抗管線不多,IBI363進度最快,其余管線多處於臨牀早期階段,包括再生元REGN10597、恆瑞醫藥SHR-5495、君實生物/Anwita的AWT020等。
IL-15與IL-2整體生物學活性相似,在體內起到相似的免疫激活功能。而PD-1/IL-15類藥物的設計有望在腫瘤微環境中起到兩重作用,不僅能抑制腫瘤逃逸路徑,還能通過激活NK細胞和T細胞來改善腫瘤耐藥以及「冷」腫瘤問題,有望改善單一IL-15類藥物的半衰期,起到更長作用時間。
目前,全球在研的PD-1/IL-15雙抗管線不多且均處於臨牀早期階段,包括盛禾生物IAP0971、賽諾菲SAR445877、奧賽康ASKG915、先聲藥業SIM0237、百奧泰BAT7205等。
臨牀上,T細胞耗竭現象是導致免疫檢查點獲得性耐藥的關鍵機制。而研究表明,通過激活4-1BB途徑,可以有效地逆轉T細胞耗竭狀態。將PD-L1(作為免疫檢查點和腫瘤相關抗原TAA)與4-1BB結合形成雙抗,能在免疫激活的同時避免毒性問題。
同時靶向PD-L1及4-1BB的雙抗具有減輕免疫抑制及誘導免疫細胞激活的互補作用機制,不僅可有效解決PD-1/PD-L1單藥存在的緩解率不高以及長期使用的耐藥局限性,而且能使腫瘤細胞結合依賴性T細胞激活,以避免肝臟脱靶毒性。
當前,PD-L1/4-1BB雙抗研發如火如荼,全球已有超過10款管線進入臨牀階段,其中Genmab的Acasunlimab(GEN1046)已處於III期臨牀,維立志博的LBL-024和齊魯製藥的
QLF31907處於Ⅱ期註冊臨牀,其余還有百奧泰BAT7111、BioNTech/普米斯生物的PM1003、安科生物HK010、德琪醫藥ATG-101、科倫博泰SKB337、天境生物/ABL Bio的Ragistomig/ABL-503等。
LBL-024為全球首款已處於單臂關鍵性臨牀階段的靶向共刺激受體4-1BB的分子,有望成為治療肺外神經內分泌癌(EP-NEC)的首款獲批藥物。在2025年ASCO年會上,維立志博口頭匯報了LBL-024一線治療晚期EP-NEC的多中心、Ib/II期臨牀研究數據。
更重要的是,LBL-024具有較PD-(L)1抑制劑更強的廣譜癌症治療潛力,除了EP-NEC,還有望用於小細胞肺癌、膽道癌、卵巢癌、NSCLC等大癌種。
03
PD-1/TIGIT雙抗能否打破魔咒?
相比於前兩種策略,「PD-1+免疫逃逸抑制」策略的探索之路頗為坎坷。
TIGIT是經典免疫逃逸靶點,在多種淋巴細胞上表達,被認為是「下一個PD-1」。然而,無論TIGIT單藥還是聯合療法,在臨牀試驗中頻頻遭遇失敗,其中不乏羅氏Tiragolumab、GSK的EOS-448等被寄予厚望的TIGIT單抗。
不過,PD-1/TIGIT雙抗或有望打破TIGIT「難以成藥」的魔咒。
TIGIT和PD-1表達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特別是在肺癌的腫瘤浸潤T細胞中。臨牀前研究表明,阻斷TIGIT和PD-(L)1可協同增強抗腫瘤免疫反應並延長生存期,表明抗TIGIT與抗PD-(L)1療法具有協同效益。
在PD-1/TIGIT雙抗領域,目前研發進展最快的是阿斯利康Rivegostomig(AZD2936),已啟動10項III期研究,涵蓋肺癌、膽道癌、肝癌、胃癌等。
澤璟製藥ZG005是國產管線中進展最快的,已啟動多項單藥以及聯合用藥臨牀試驗,聯合化療、聯合靶向藥,覆蓋適應證為宮頸癌、小細胞肺癌、肝細胞癌、IO耐藥肺癌等,最高研發階段在Ⅱ期。
另外,已進入臨牀階段的PD-(L)1/TIGIT雙抗,還有華海藥業HB0036、復宏漢霖HLX301、REMD/步長製藥的BC008-1A、普米斯生物PM1022等。
值得一提的是,康方生物已獲批上市的全球首款PD-1/CTLA-4雙抗卡度尼利單抗,也屬於「多免疫逃逸抑制」策略。
從競爭情況看,已處於臨牀Ⅱ期及以上階段的PD-1/CTLA-4雙抗,還有康寧傑瑞KN046、阿斯利康Volrustomig(MEDI572)、Xencor的XmAb20717、百利天恆SI-B003(Danvilostomig)。
04
下一代IO療法層出不窮
值得關注的二代IO藥物,還有PD-(L)1/TGF-β雙抗。
TGF-β是導致腫瘤微環境免疫抑制和PD-1耐藥的關鍵因素之一,由此成為二代IO藥物的熱門研發方向。目前,全球已有十幾款PD-(L)1/TGF-β雙抗進入臨牀階段,恆瑞醫藥的瑞拉芙普-α(SHR-1701)進展最快,已經向NMPA提交一線治療胃癌的上市申請,有望成為全球首款PD-L1/TGF-βRII雙功能融合蛋白。
其他競品方面,默克的M7824(Bintrafusp alfa)因肺癌、膽管癌III期失敗,終止與GSK的合作開發;中國生物製藥子公司正大天晴的TQB2868,正在開展聯合安羅替尼和化療用於轉移性胰腺導管腺癌(mPDAC)的III期註冊臨牀試驗,有望成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胰腺癌的首個一線治療方案。
另外,達成過大額BD交易的PD-(L)1/SIRPα雙抗領域,也十分值得關注。
2023年12月,科望醫藥以總交易額超17億美元將ES019授權給安斯泰來。ES019是基於科望醫藥自研的雙抗巨噬細胞銜接器(BiME)開發出的一款針對實體瘤的新型PD-L1/SIRPα雙抗,目前尚處於臨牀前研究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藥企在二代IO療法上進一步升級迭代,前瞻性佈局了各類PD-(L)1三抗。
開源證券研報顯示,截至2025年8月,全球共有32款處於臨牀及臨牀前PD-(L)1三抗,其中16款為PD-(L)1/VEGF三抗藥物;在多種PD-(L)1/VEGF三抗中,PD-(L)1/VEGF/TGFβ三抗及PD-(L)1/VEGF/CTLA-4三抗是最早進入臨牀階段的兩大類型。
PD-(L)1/VEGF/TGFβ三抗中,已進入臨牀階段的有華東醫藥/道爾生物的DR30206、普米斯生物PM8003、神州細胞SCTB41;PD-1/VEGF/CTLA-4三抗領域,已進入臨牀階段的有基石藥業CS2009、嘉和生物GB268、宏成藥業HC010。
基石藥業公告表示,CS2009在所有已評估的劑量水平上展現出良好的耐受性,並且已在低劑量組的「冷腫瘤」及PD-(L)1經治患者中觀察到抗腫瘤活性。此外,CS2009疾病覆蓋廣泛,包括NSCLC、卵巢癌、腎細胞癌、宮頸癌、肝細胞癌、胃癌、小細胞肺癌等,藴含較大市場潛力。
基石藥業預計2025Q4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公佈CS2009的Ia期臨牀數據,並在2025年下半年啟動Ib期/II期劑量擴展研究/關鍵延展研究。
04
結語
二代IO藥物的崛起,根本在於藥物機制的革新。層出不窮的下一代IO療法可能預示着:下一代腫瘤「藥王」極有可能從此領域中誕生。
展望未來,二代IO藥物或將重塑腫瘤治療格局。
參考資料:
1.各家公司的財報、公告、官微
2.《20240707-醫藥行業雙抗系列報告之二:二代IO藥物,后PD-1/PD-L1時代的重要投資機會》,中信建投證券研報
3.《醫藥行業研究報告:后K藥時代的破局者,PD-(L)1雙抗重塑免疫治療-250804》,太平洋證券研報
$康方生物(HK9926) $宜明昂科-B(HK1541) $三生製藥(HK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