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3 21:47
近日,宜品營養科技(青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宜品集團」)向港交所遞表,有望成為繼貝因美、澳優、健合、飛鶴之后的又一家奶粉上市企業。
上市申請文件顯示,宜品集團主攻低敏概念的嬰幼兒配方羊奶粉與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2024年位列中國羊奶粉市場第二,特醫食品市場內資品牌第二。2022年至2024年,宜品集團收入保持增長,但整體利潤有所下降。2025年上半年,宜品集團受嬰幼兒配方羊奶粉換裝導致的出貨量下降等影響,收入同比減少10.4%。
從紐曼思健康食品控股有限公司(簡稱「紐曼思」)到陝西紅星美羚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紅星美羚」),再到如今的宜品集團,以羊奶粉作為突破口謀求上市機會的企業不在少數。但從結局來看,「藻油第一股」紐曼思放棄了奶粉業務,陝西羊奶粉企業紅星美羚上市闖關失敗,宜品集團押寶的配方羊奶粉、嬰兒特醫食品也面臨着激烈競爭。在業內看來,未來成人營養市場前景向好,宜品集團需要進行產品結構調整。
針對產品換裝調整是否到位、成人營養產品佈局等問題,宜品集團方面9月3日回覆新京報記者稱,公司目前處於上市窗口期不便回覆,一切以上市申請文件內容為主。
宜品集團赴港上市
資料顯示,宜品集團歷史可追溯到1956年的北安市乳品廠,2004年改製爲北安宜品乳業有限公司(簡稱「北安宜品」)。2007年,北安宜品被康旺發展有限公司全資收購,並於2013年更名為北安宜品努卡乳業有限公司。2018年,黑龍江康旺食品有限公司(簡稱「黑龍江康旺」)完成對北安宜品努卡乳業有限公司的全資收購。
作為宜品集團前身,黑龍江康旺經歷一系列增資、股權轉讓,先是在2018年更名為黑龍江宜品乳業集團有限公司,后於2025年6月改制並更名為宜品營養科技(青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在此期間,宜品集團陸續完成海內外產業鏈佈局。2016年,宜品集團推出首個配方羊奶粉產品,並在韓國成立首個海外生產基地。2019年起,宜品集團開始佈局羊奶粉上游產業鏈,同期收購西班牙乳清生產設施,后於2021年收購青島奧特種羊場並擴展至奶山羊養殖領域。2022年,宜品集團收購長沙蓓康僖營養品有限公司股權,后於2023年完成對江西漢姆啟鉑營養品有限公司的股權收購。
截至目前,宜品集團由牟善波、康旺投資、啟旺投資分別持股19.16%、38.31%、17.64%,三方合計持有約75.11%的股份,同爲控股股東。其中,康旺投資由牟善波全資擁有;啟旺投資為員工持股平臺,由康旺投資、牟善波分別持股0.67%、51.99%。
產業佈局方面,宜品集團目前在國內擁有4家工廠、2座奶山羊場,海外擁有5家工廠。截至2024年底,宜品集團持有13個系列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4項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產品的配方註冊資質。
本次赴港上市,宜品集團計劃將募資用於產品研發、產業鏈升級及智能製造、品牌建設及產品營銷、國際擴張等。
業績增速放緩
申報材料顯示,2022年至2024年,宜品集團收入分別為14.02億元、16.14億元、17.62億元。其中,嬰幼兒配方羊奶粉收入分別為7.72億元、9.26億元、10.33億元,營收佔比接近六成;特醫食品收入分別約2376.2萬元、1.3億元、2.19億元,營收佔比從2022年的1.7%增至2024年的12.4%。
相比之下,宜品集團嬰幼兒配方牛奶粉、OEM及乳製品相關材料業務營收呈下降趨勢。前者營收佔比從2022年的15.4%降至2024年的7.9%,現已被特醫食品反超;后者營收佔比位列第二,但所佔比例已從2022年的21.8%降至2024年的14.1%。
上述數據也反映出宜品集團的戰略重點在於羊奶粉、特醫食品。根據諮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以2024年對應產品零售額計,宜品集團在中國羊奶粉市場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14.0%;在中國嬰幼兒配方羊奶粉市場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17.6%;在中國嬰兒特醫食品市場中,排名中國本土品牌第二,市場份額為4.5%。
不過以A股、H股奶粉上市企業財務數據來看,宜品集團乳業整體業績規模依然偏小。2024年,「奶粉第一股」貝因美營收27.73億元;中國飛鶴同期營收為207.49億元;澳優營收74.02億元,其中,自有羊奶粉業務營收約36.99億元,旗下「佳貝艾特」連續6年居「全球羊奶粉市場銷量與銷售額第一」;健合集團營收130.52億元,其中,嬰幼兒配方奶粉營收33.32億元。除飛鶴外,另一國產奶粉巨頭伊利股份奶粉及奶製品相關收入為296.75億元,同比增長7.53%。
與營收相比,宜品集團近幾年利潤端表現整體呈下降趨勢。2022年至2024年,其除税前利潤分別為2.97億元、2.38億元、2.41億元。此外,受原奶價格下跌和活畜市值疲弱影響,宜品集團近3年「生物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減出售成本」也從2022年的約420萬元,下降到2024年的-6250萬元。
2025年上半年,宜品集團結束增長勢頭,收入同比減少10.4%至8.06億元,公司對此歸因於包裝更新暫時調整了發貨節奏,導致嬰幼兒配方奶粉出貨量下降。其中,宜品集團嬰幼兒配方羊奶粉收入減少18.6%至4.48億元,主要系包裝過渡,暫時影響了產品曝光度和銷售;特醫食品受營銷及推廣策略推動,收入增加29.2%至1.3億元;嬰幼兒配方牛奶粉收入減少22.5%至約0.55億元。由於牛奶粉市場競爭加劇,宜品集團表示,其策略性地對該類別更審慎地分配資源,從而影響了配方牛奶粉銷售。
羊奶粉市場競爭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以羊奶粉為突破口謀求上市的企業,並非宜品集團一家。
早在2020年7月向港交所遞表時,紐曼思就曾花費60萬港元委聘諮詢公司,對引進羊奶產品進行可行性研究。當時,業務顧問已為紐曼思篩選出5家潛在目標公司,如果海外收購不能實現,將考慮收購一家使用新西蘭或澳大利亞原材料的中國羊奶公司。
2024年招股書顯示,紐曼思收購海外羊奶粉事宜最終不了了之。2021年底,紐曼思成為某品牌嬰幼兒奶粉產品的分銷商,因該品牌涉事奶粉被檢出違禁物質香蘭素受處罰。2023年10月,紐曼思終止該品牌奶粉相關協議。試水奶粉業務受挫后,紐曼思在招股書中表示,短期內沒有恢復奶粉業務的計劃。
除紐曼思外,羊奶粉企業紅星美羚曾在2019年申請創業板上市,最終因管理層居間協調供應商向經銷商借款一事,被終止上市審覈。
紅星美羚董事長王寶印曾在2020年對媒體表示,「我們今年(2020年)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目標是業績翻番,預計問題不大」。而上市后,紅星美羚將藉助資本力量補短板、強鏈條,提升品牌價值,不排除併購重組的機會,尋求快速發展。
由於當時陝西羊奶粉處於品牌混戰階段,且澳優旗下「佳貝艾特」在國內羊奶粉市場一家獨大,加之疫情影響,業內認為,紅星美羚想實現業績翻番目標並不容易。招股書數據也證明,紅星美羚2020年嬰配粉營收為2.32億元,未達到其提出的業績翻倍目標,反而出現下降。
包括宜品集團在內的眾多企業之所以押寶羊奶粉業務,與嬰配粉需求結構性減少、羊奶粉市場擴容有關。受人口出生率變化、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我國奶粉行業整體自2021年起增速放緩。開發A2蛋白奶粉、有機奶粉、羊奶粉等高端細分品類,成為各大奶粉企業共同的破局手段。
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中國羊奶粉零售額從208億元增長至250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4.7%;零售量從61千噸增至70千噸,複合年增長率為3.5%。預計到2029年,羊奶粉零售額達到318億元,零售量達到約84.5千噸。
然而,賽道擴容也加劇了行業競爭。早在2022年,飛鶴、伊利、君樂寶、美贊臣、達能、雀巢等內外資奶粉頭部品牌就已入局羊奶粉賽道,蒙牛、澳優、藍河、健合集團、貝因美、聖元以及陝西一眾乳企也在密集佈局羊奶粉業務。
從幾大奶粉上市企業半年報來看,2025年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依然嚴峻。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由於出生率變化、消費者對產品安全和營養質量的期望不斷提高以及嚴格監管要求,導致行業不斷整合等因素,我國羊奶粉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宜品集團在上市申請文件中提醒,羊奶粉市場競爭加劇,加上行業增長放緩,可能對公司業務、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乳業專家宋亮分析稱,2025年上半年,羊奶粉市場整體有所增長,但嬰兒粉預計約下降2%-3%。下降原因與頭部企業近兩年市場投入減少有關,另外也受到小分子蛋白奶粉等產品的影響。小分子蛋白奶粉主打好吸收、好消化,對標的就是羊奶粉。未來成人營養市場前景廣闊,嬰配粉市場份額有限,而嬰幼兒產品又是宜品集團的重點,需要進行結構調整。
上市申請材料顯示,2022年至2024年,宜品集團成人及兒童奶粉營收分別為7321.4萬元、9699.3萬元、1.13億元,呈增長態勢,但營收佔比依然較小,2024年佔比在6.4%左右。
特醫賽道面對國際巨頭
宜品集團押寶的特醫食品賽道雖具有較高技術和資質壁壘,但競爭態勢同樣激烈。
數據顯示,我國特醫食品零售額由2020年的100億元上升至2024年的230億元。2024年,嬰幼兒特醫食品零售額為132億元,佔特醫食品零售總額的57.4%。
在嬰幼兒奶粉市場整體收縮的趨勢下,伊利、飛鶴、君樂寶、貝因美、宜品集團等乳企均將目光瞄向特醫賽道。嬰幼兒奶粉品牌「聖元」關聯方聖桐特醫(青島)營養健康科技股份公司不久前還向港交所遞表,有望成為國內「特醫食品第一股」。截至2025年4月30日,我國共有258款特醫食品獲批註冊,其中,222款為國產特醫食品,36款為進口特醫食品。
儘管國產特醫產品目前在註冊數量上佔據優勢,但在市場經驗、研發實力、產品種類、細分人羣覆蓋度方面,仍較國際巨頭存在差距。由於資質審覈過程相對複雜,不少尚未取得我國註冊資質的進口特醫食品,通過跨境電商渠道進入國內市場,填補特定人羣尤其是罕見病患者的需求缺口。
諮詢機構灼識諮詢數據顯示,2024年以零售額計,我國五大特醫食品品牌及市場份額分別是雀巢(44.2%)、達能(16.3%)、雅培(8.4%)、聖桐特醫(6.3%)、美贊臣(2.7%)。另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我國嬰幼兒特醫食品2024年市場份額以零售額計,排名依次是雀巢(53.0%)、達能(17.4%)、聖桐特醫(9.8%)、美贊臣(6.1%)、宜品集團(4.5%)。
與其他品牌相比,宜品集團在上市申請材料中明確提出,其產品價值主張是「高乳清、低致敏,易吸收」,構建緩解不同程度過敏的全面解決方案。截至2025年6月,宜品集團共有4款特醫食品通過註冊,包括嬰幼兒乳糖不耐受、牛乳蛋白過敏、早產或低出生體重,以及成人的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和代謝紊亂等。
一家外資品牌特醫食品從業者分析認為,防敏類特醫食品主要針對嬰幼兒,但這幾年相關市場需求受到出生率影響。「過敏兒比例確實在上升,但我認為還不足以抵消新生兒數量下降帶來的需求下滑。」一些企業可能覺得成人特醫是「藍海」,但市場並不好做,比如一些腸內營養產品偏醫療領域,持有的是更難獲得的藥品資質,而非特醫資質。如果面向大眾市場,成人特醫食品的消費者教育還不到位,尚無法與其他保健食品、營養品、中老年奶粉等抗衡。
宋亮指出,本土企業的特醫奶粉目前僅處於中等技術水平,雀巢、雅培等具有醫學背景的企業在研發上更具優勢,產品種類也較多。長期來看,市場依然是外資品牌佔據主導地位。
新京報首席記者 郭鐵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