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3 08:58
隨着各家金融租賃公司2025年上半年經營數據的披露,金融租賃行業的整體發展態勢與業務結構變化逐漸清晰。
融資租賃合同余額與業務佔比數據可以直觀反映出行業體量和發展的基本面。
中國租賃聯盟、南開大學當代中國問題研究院和天津租賃聯合研究院日前發佈的《2025上半年中國融資租賃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國金融租賃公司的融資租賃合同余額約為25200億元,較上年末的25190億元增加10億元,增長0.04%;業務總量佔融資租賃全行業的46.46%。
從資產規模這一維度觀察,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憑藉母行強大的資金實力,在行業中牢牢佔據頭部位置,國銀金租、交銀金租、工銀金租、民生金租、招銀金租等共14家公司組成了實力雄厚的「千億元俱樂部」。
在已披露2025年中期業績的金融租賃公司中,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國銀金租資產總額達4177.27億元,華融金租資產規模近1600億元,光大金租的總資產規模也已超過1500億元,江蘇金租資產總額達1568.08億元,蘇銀金租總資產為1359億元。
這些金融租賃公司依託自身資源優勢,在融資成本、市場拓展、場景挖掘、產品創新等方面全方位發力,進而不斷加速轉型,拓展業務版圖,擴大市場份額,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涌現。
如華融金租採取「業務轉型工程」「直租和經營性租賃倍增行動」等舉措,重點發力航空航天、航運船舶、裝備製造、光伏能源、綠色環保五大優勢領域和農業、健康、物流、信息四大新賽道,成功拓展了衞星、算力、光刻機等新興領域,目前專業領域資產余額超800億元,2025年上半年專業化投放佔比超70%。
光大金租則在綠色融資渠道創新與國際化佈局上積極嘗試。今年2月,光大金租實現在盧森堡證券交易所掛牌首隻境內非銀金融機構綠色債券,該綠色金融債券規模為30億元。
在綠色金融領域,近日,華夏金租落地了金融租賃行業首筆雙幣種可持續發展掛鉤銀團貸款業務。據《金融時報》記者瞭解,該筆貸款與華夏金租綠色金融業務佔比提升等核心指標掛鉤,採用人民幣、美元雙幣種雙段式設計,首期募集資金摺合人民幣達15.2億元。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部分中小金融租賃公司在業務轉型上更加突出「小而精」的特點,深耕細分賽道。
如長江聯合金租在2025年上半年正式推出了「鑫租」系列產品,分別為「鑫光租」「鑫易租」和「鑫科租」。在新產品精準匹配不同場景需求的助力下,長江聯合金租快速打開了目標客户市場。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長江聯合金租的租賃資產規模突破500億元。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新增綠色租賃資產投放佔比超35%,余額佔比近40%。
隨着各頭部公司與中小公司通過戰略調整、模式創新打開增長空間,漂亮的中期業績呈現在市場面前。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銀金租實現營業收入146.64億元,同比增長7.7%,淨利潤24.01億元,同比增長27.6%。江蘇金租的租賃資產(含經營性租賃)規模達1490.83億元,較年初增長15.73%;實現淨利潤15.64億元,同比增長9.04%;營業總收入44.42億元,同比增長7.80%。其中,融資租賃業務收入43.07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比為97.52%,同比增長7.99%。
在業務投放增量上,2025年上半年,徽銀金租投放租賃業務263.43億元,同比增長28.4%。其中,直租項目投放64.89億元,佔比24.6%;製造業領域投放64.7億元,佔比24.6%;綠色產業投放34.02億元,已超過2024年全年水平。
截至2025年6月末,蘇銀金租涉農融資租賃項目余額超220億元,累計實現租賃業務投放超過3500億元,支持各類企業及客户22萬戶。
另外,國銀金租上半年對綠色能源與高端裝備租賃的新增投放也接近235億元,新能源電站裝機總量達13.8GW。
從業務結構變化來看,行業整體從「重融資、輕融物」向「融資+融物」深度融合方向轉型,更加註重服務實體經濟。
自2023年10月金融監管總局發佈《關於促進金融租賃公司規範經營和合規管理的通知》以來,金融租賃公司積極調整業務結構,加大直接租賃業務佔比,力爭在2026年實現年度新增直租業務佔比不低於50%的目標。
這一政策要求推動金融租賃公司跳出傳統「類信貸」思維,通過直租業務強化與實體企業在設備採購、技術升級等環節的連接,從單純提供資金支持轉向「資金+設備+服務」的綜合解決方案輸出,進一步夯實「融物」核心屬性。
今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等7部門發佈《關於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為金融租賃行業深度融入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進一步指明瞭方向,推動行業從廣覆蓋向精細化服務轉型,強化與實體產業的深度融合。
華夏金租有關負責人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下一步,華夏金租將以政策為指引,以客户為中心,堅持長期主義,以創新為驅動,持續提升服務新型工業化的能力和水平。「我們將充分發揮融資租賃‘融資+融物+融智’的獨特優勢,助力企業設備升級、技術攻關和綠色轉型,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