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報觀察:中信股份價值、成長再平衡

2025-09-03 18:44

  中信股份2025年上半年成績單出爐了。截至6月30日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688億元,歸母淨利潤312億元。其中,綜合金融服務收入1397.75億元,同比增長2.0%;先進材料收入1637.02億元;先進智造收入272.77億元,同比增長7.1%;新消費和新型城鎮化收入均達到百億級。中信股份上半年整體表現穩健,金融與實業雙引擎協同發力,金融子公司利潤全面提升,主要實業子公司業績向上向好。

  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地緣政治風險擾動、國內部分行業調整壓力仍存的背景下,作為大型國有綜合型企業集團的中信股份依託「金融+實業」的業務架構穩住如此規模的「基本盤」着實不易。正如中信股份董事長奚國華在《致股東的信》中提到,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強,但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強勁活力和香港市場的蓬勃機遇,中信股份以穩健經營應對變局挑戰,以改革創新驅動轉型躍遷,交出了一份成色十足的「半年考」答卷。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中信股份的金融板塊釋放出的持續現金流與復甦穩盤信號,為公司的長期分紅奠定了基礎;實業板塊則有可能憑藉硬科技的持續投入,孕育着未來的成長機遇。

  從旗下各板塊業績變化看,中信股份整體呈現「金融穩盤、實業突圍」的格局。上半年的成績既反映出周期波動下的經營韌性,又暗藏戰略轉型中的價值重構機遇。

  基本盤的築牢與修復

  作為中信股份資產主體的「壓艙石」,金融板塊成為上半年為公司貢獻穩定盈利的支撐,同時企穩向好的周期與業務結構的優化也在同一時間進行,從子公司表現看,各金融業態呈現「分化中向好」的特徵。

中信銀行作為核心金融平臺,上半年雖受淨息差下行影響,淨利息收入同比下降1.94%,但通過輕資本業務發力,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同比增長3.4%,這一增速已連續5年跑贏同業。上半年人民幣跨境貸款余額突破700億元,較年初增長63%,增速領跑同業。

中信證券則抓住資本市場政策窗口,創出了上市以來的「最佳中期業績」,分別實現了330.39億元營業收入和137.19億元的歸母淨利潤,加權平均ROE達到了4.91%。更為亮眼的是代表投行出海的中信證券國際,其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4.92億美元,同比增長53%;實現淨利潤3.87億美元,同比增長66%,經營業績創歷史同期新高。

  不僅如此,中信信託、中信保誠人壽等子公司在細分領域深耕,改革轉型成效逐步釋放,風險抵禦能力進一步增強。

  面臨行業淨息差的下滑壓力,中信銀行的整體收入受到一定衝擊,但在業內看來,這種短期因素更容易隨着后續的市場復甦得到緩解。「目前的無風險收益率已經逼近了階段性的極限,尤其‘反內卷’政策帶來的反轉可能,人民幣淨息差企穩的可能性與機會值得關注。」上海一家券商銀行業分析師指出,「加上財富管理業務隨着資本市場景氣度的提高,也在提升銀行業務的抗周期能力。」

  事實上,中信股份旗下金融板塊並不是各自作戰的孤立存在,而是有機結合的協同聯動關係,在金融業務的風險防範、機會挖掘、資產重整等方面均具有協同潛力。例如今年上半年,中信股份啟動科技金融專項行動,聚焦提升「客户精準識別、股貸債保聯動、產品整合創新、跨境出海服務、協同生態構建、動態數字風控」六大核心能力,全鏈條支持科技型企業跨越式發展,着力打造一流科技金融服務支撐機構。

  這種協同性提升了中信股份金融業務合力開拓業務的機會與空間,更好的鏈接與服務客户,進而帶來潛在的業績助推。據瞭解,中信股權投資聯盟管理基金規模超3200億元,通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已直接投資孵化科創企業超1100家,支持了宇樹科技、聯影醫療海光信息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快速發展。中信股份總經理張文武就指出,中信構建了以股權投資為主、「股貸債保」聯動的金融服務支撐體系,對外輸出綜合解決方案,對內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周期多元化服務。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信股份在各項業務加持下所釋放出的長期分紅與回報股東的能力。中期業績顯示,中信股份延續了「穩中有升」的分紅政策。派發中期股息每股0.20元,較2024年中期每股股息提升0.01元,分紅總額58.18億元。

  分紅作為公司與股東之間的承諾,反映了其經營戰略的穩定性。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中信股份分紅比例持續提升,已從2021年的25%提升到2024年度的27.5%。分紅率的提升帶動了中信股份的市值,從2021年到2025年,中信股份市值規模增長超1700億港幣,市淨率從五年前最低時的0.25倍上漲至近期的0.4倍以上。

  隨着相關風險的不斷化解,這一估值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中信股份確實也在進一步強化全面風險防控,加強風險穿透管理,重視對各類風險的處置化解。例如中信澳礦土地受限問題訴訟取得里程碑式進展,《2023版項目開發建議書》順利獲批,打開了鐵礦石產量回升的空間。同時還在產融協同化險模式下,今年上半年新增重組盤活項目金額98億元。該模式通過整合中信旗下資源,採取風險隔離、增量資金注入和運營監管等組合手段,將項目資產成功盤活。

  實業的科技突破與成長重估

  如果説穩健的金融業務與股東回報構成了中信股份的「向下有底」,那麼實業領域中所藴含的經濟結構轉型突破的潛力,則預示着「向上可期」。

  從實業的收入貢獻看,先進智造、先進材料、新消費、新型城鎮化四大板塊合計實現收入2289.40億元,佔公司總營收的62.1%,成爲了中信股份營收主力。從利潤端看,先進智造、先進材料、新消費、新型城鎮化四大板塊分別實現歸屬於普通股股東淨利潤人民幣4.58億元、51.84億元、1.45億元和18.75億元。硬科技驅動的細分領域突圍,成為實業板塊最顯著的成長亮點。

  在先進智造領域,中信戴卡作為全球鋁車輪龍頭企業,上半年鋁車輪、鋁鑄件銷量再創歷史新高,在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排名升至第42位。鋁車輪產銷量已連續17年全球第一,並建設了兩座全球鋁車輪行業燈塔工廠,成為世界級汽車零部件生產商。

  在先進材料領域,中信泰富特鋼在鋼鐵行業整體下滑的背景下,實現毛利率逆勢提升。特鋼產品整體毛利率為14.37%,較2024年同期提升2.07個百分點。其中,特殊鋼棒材和特種無縫鋼管的毛利率分別同比提升2.91和2.48個百分點。

  在前沿技術應用領域,實業子公司的創新成果也持續落地。例如今年8月,中信海直成功完成全球首次2噸級eVTOL海洋石油平臺試飛,為低空經濟在能源服務場景的商業化奠定基礎。這次試驗創下全球首次大型eVTOL海上石油平臺飛行紀錄,拓寬了低空經濟在海洋場景的邊界,也成為中信海直探索低空經濟的又一突破口。

  中信股份旗下的南鋼聯合華為打造的「元冶」鋼鐵大模型,已在20個AI應用場景試點,帶動「AI+鋼鐵」轉型升級,成為傳統工業數字化轉型的典型案例。南鋼股份上半年歸母淨利潤為14.63億元,同比增長18.63%,顯著跑贏行業,而且隨着技術轉化效率的提升,其業績仍然有增長空間。

  在生物育種領域,中信農業旗下華智生物的「液相生物芯片在分子與智能育種中的研發與應用」項目,榮獲2025年金磚國家解決方案大賽生物經濟賽道一等獎;隆平高科上半年研發投入2.80億元,在水稻、玉米、小麥等核心作物板塊的育種技術實現多項重要突破。

  事實上,這是中信股份長期強化科技實業路線的又一延續。早在2024年,中信股份啟動了科技創新「磐石」行動,推進打造以智能礦山、數字鋼鐵兩家全國重點實驗室,金融科技、種業、先進金屬材料、輕量化四家科創中心為載體的「2+4+N」創新平臺集羣。與此同時,中信股份自主研發能力的加強,在先進智造、先進材料、生物育種、智能機器人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發揮場景多元、數據豐富等優勢,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打造一批通用和垂直領域大模型,創新工業視覺、智慧出版、綠色低碳等應用場景,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試驗場」轉向「大市場」。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信股份實業領域硬科技的多點開花,有可能帶來更大乘數的想象空間。

  「許多子板塊都呈現出效率提高、科技化程度加深、加大研發投入的跡象,這些都有可能成為未來成倍收穫的種子選手。」北京一家俬募機構投資經理指出,「市場更多將綜合性企業當作價值股,但有時候忽略了這種公司內部科技賽馬可能迸發出的成長潛力。」

  需要客觀看待的是,實業板塊的轉型仍面臨挑戰。先進材料板塊受鋼鐵、鐵礦石價格波動影響,利潤承壓;新型城鎮化板塊受房地產行業調整影響,項目結算節奏放緩,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實業部分帶來了拖累。但從長期看,隨着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啟動預計帶動400-600萬噸特鋼需求、「一帶一路」新籤阿聯酋迪拜住房等工程落地,實業領域將迎來巨大的增量需求,加之科技提效的推進,有望成為點燃中信股份成長性的助推器。

  在市場人士看來,對中信股份的價值重估將呈現出「多元化折價」與「細分亮點溢價」的博弈。「一方面,金融與實業的業務複雜度導致市場對其價值判斷存在信息差,另一方面,金融服務的高股息、實業領域的科技突破,又為估值修復提供了雙重支撐。」上述私募投資經理指出,「但隨着基本面的企穩復甦,更多科技向業績的轉化,市場對公司的估值認知會進一步清晰,即跳出過去的單一板塊的凝視,轉而向‘金融提供安全邊際、實業提供成長彈性’的結構化組合的視角來遷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