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翻倍行情后港股創新葯掀起配售潮 藥企為何急於再融資「補血」?

2025-09-03 17:09

財聯社9月3日訊(編輯 馮軼)受市場情緒回暖及消息面利好影響,港股創新葯板塊短線再度走高。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3日收盤,萬得(港股)中國創新葯指數年內已累計上漲109.08%,再度刷新年內高點。不僅成為引領港股行情的主要板塊,也是市場中的絕對熱點之一。

消息面上,近日,國務院國資委與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辦中央企業生物科技產業高級研修班。要求加快發展中央企業生物醫藥產業,加快打造生物醫藥領域的國家隊,推動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image

而更為值得關注的是,伴隨市場資金持續湧入創新葯板塊,近期不少港股創新葯企紛紛啟動再融資,且頻頻出現折價配股。

9月2日,藥明合聯(02268.HK)公告擬配售2300萬股股份,籌資13.1億港元,58.85港元的配售價較此前最后交易日收市價折讓4%。

同日,先聲藥業(02096.HK)也公告稱,擬先舊后新配售1.21億股股份,淨籌約15.535億港元。配售價格也較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價折讓約8.03%。

而在此之前,科笛-B(02487.HK)、和鉑醫藥-B(02142.HK)、歌禮制藥-B(01672.HK)等藥企也都均已發佈配股公告。

image

據Wind數據顯示,8月以來,港股生物醫藥板塊已有約16家公司公佈配股融資計劃,總額高達約173.22億港元。佔到同期全市場配售總規模的三分之一,相當於今年前7個月港股IPO集資額的13%。

此外,近期港股創新葯企的集中配股也凸顯出幾大特點。

首先,配股時點均處於各家公司股價的相對高點。同時,先舊后新折價配股成為常態,表明藥企普遍對流動性有較強需求。從融資目的來看,資金用途也主要用於當前核心產品的研發和后續管線建設。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創新葯企BD出海常態化,1-7月License out(專利授權出海)金額近80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160%,8月份多家中國創新葯公司繼續公告大額專利授權交易。由此帶來的業績邊際改善和成長預期則是年內創新葯板塊能夠整體大漲的關鍵。

展望后市,有分析認為,今年以來,中國創新葯出海的本質是通過國別優勢替代海外biotech的部分生態位,后續若海外開啟一輪降息周期,投融資環境顯著改善,全球創新葯產業有望出現新的產業突破和「大藥」,中美創新葯產業將迎來一輪景氣共振。中國創新葯本輪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將充分受益全球創新周期。

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創新葯研發高投入、高風險、回報周期長的行業規律仍未發生改變。

實際上,今年漲幅較大的創新葯個股,在此前都經歷了鉅額且持續的研發投入,依靠多年積累纔開始在BD市場上有所收穫。

以百濟神州(06160.HK)為例,其2020-2024年的研發費用總額超過80億美元,中報顯示,僅2025年上半年,其研發投入就超過10億美元,約為同期營收的40%。而諸如康方生物、恆瑞醫藥等板塊龍頭股歷年的研發投入平均也都超過十億,甚至數十億元。

image

另據國投證券研究顯示,儘管眼下國內創新葯BD出海交易火熱,但截至2025年上半年,行業整體虧損雖大幅收窄,淨利潤轉正扭虧或還需等到2026年。創新葯板塊自身「造血」能力仍有待提升。

中長期來看,藥物產品需完成藥物早期發現、臨牀前研究、臨牀開發、監管審查、生產、商業化推廣等多個環節,容易受到一些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

這也意味着,隨着創新葯板塊的行情走強,或有越來越多的藥企將會選擇配售融資,為后續研發補充「彈藥」。一股港股創新葯企的配售潮也正隱約襲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