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高速服務區新能源車主爆發「充電槍大戰」:7人同時爭搶,特斯拉等車型排長隊

2025-09-03 09:29

(來源:儲能世界)

事件回顧:7、8位車主圍搶一根充電槍

9月2日,一段在高速服務區拍攝的視頻在網絡上迅速傳播。視頻中,7至8名新能源車車主圍在一起,爭搶同一根充電槍,場面一度失控,幾乎演變為肢體衝突。

根據現場描述,該服務區僅配備 4 個充電樁,而排隊的車輛超過 20 輛。由於電動車充電時長通常需要 30 分鍾到 1 小時,流轉效率遠低於燃油車加油,導致平均等待時間在 2 至 4 小時不等。如果遇到插隊情況,等待時間更是被迫延長。

不少圍觀網友評論稱,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聽説高速服務區「充電搶槍」的現象了,每逢節假日出行高峰期,類似情況屢見不鮮。

背后原因:充電需求暴增,供給卻跟不上

近年來,隨着新能源車在中國市場的快速普及,電動車保有量已突破 2000 萬輛。特斯拉比亞迪、小鵬、蔚來等品牌在高速公路上的滲透率越來越高。然而,高速服務區的充電基礎設施擴張速度,卻明顯滯后於車輛增長速度。

雖然不少地方政府和運營商加快了充電樁建設,但由於電動車充電不像加油那樣只需 3-5 分鍾,而是動輒半小時甚至更久,導致充電槍的「使用周轉率」非常低。

此外,節假日期間集中出行使得服務區承壓更大,原本 4 個充電樁在平日也許能滿足需求,但在長假車流疊加下,遠遠不夠用。於是,「排長隊—心態急躁—爭搶充電槍」的現象逐漸成為常態。

「充電焦慮」中的新能源車主:等待還是冒險?

很多新能源車主在長途出行中不得不面臨「充電焦慮」。尤其是在高速行駛時,電池消耗較快,而充電站分佈並不均衡。即使提前規劃了充電路線,也常常遇到服務區樁位爆滿的情況。

一些車主表示,遇到排隊兩三個小時的情況,寧願提前下高速尋找社會充電站,也不願浪費時間在服務區乾等。但也有車主擔心「繞路」會增加時間成本,甚至可能因電量不足而陷入尷尬境地。

事實上,很多行業專家提醒,如果在高速看到充電區爆滿,不妨選擇就近高速出口下去尋找充電站。一般在 5 公里範圍內,都會有配套的公共充電設施,價格也比高速服務區便宜,且排隊情況相對緩解。

政策與行業應對:加速建設與智慧調度

針對這種情況,業內人士認為應從三個方面解決:

  1. 加快高速充電樁建設

    國家能源局多次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間大力推動高速公路充電網絡建設,但目前不少省份依然存在樁位不足、功率不夠、佈局不均的問題。未來需要更多大功率超充站落地,以提升整體流轉效率。

  2. 提高服務區充電調度效率

    一些服務區已經嘗試引入預約排隊系統,車主可通過 APP 提前排隊,避免現場混亂。同時,增加「換電站」與「移動充電車」的部署,也有望緩解集中時段的矛盾。

  3. 倡導車主分流與錯峰出行

    媒體和車企可加強科普,建議新能源車主在節假日長途出行時,儘量提前規劃,選擇下高速充電或夜間錯峰出行,以降低高峰期擁堵風險。

特斯拉等車企的角色:佈局超充網絡成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新能源車企正在通過自建充電網絡緩解用户焦慮。以特斯拉為例,其在全國已建設超過 1800 座超級充電站,覆蓋主流高速干線。然而,由於節假日需求集中,即便是特斯拉超充樁,也難免出現排隊現象。

業內專家認為,未來解決方案不僅僅依賴樁位數量,還需要更高功率、更高智能化的充電技術。例如 800V 高壓平臺的普及,能夠將充電時間縮短至 15 分鍾以內,顯著提升車輛的周轉效率。

網友熱議:出行焦慮該由誰來買單?

事件曝光后,網友評論區呈現兩極化:

  • 一部分人認為,新能源車主在購車前就該考慮到長途出行的侷限性,不應把責任完全推給服務區和政府。

  • 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既然國家大力推廣新能源車,配套設施必須要跟上,否則大規模推廣只會加劇矛盾。

有網友調侃道:「以前是加油排隊,現在是充電搶槍,新能源車主的出行焦慮,是真真切切的。」

結語:新能源普及下的現實考題

高速服務區新能源車主爭搶充電槍的事件,雖然只是個別現象,卻折射出當前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與配套設施不足之間的矛盾。

在政策推動、車企創新和市場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未來高速充電網絡一定會逐步改善。但在此之前,新能源車主仍需學會合理規劃,避免在假日高峰中「被困」在充電樁前。

新能源的發展是一場「馬拉松」,充電設施的完善同樣需要時間。在此過程中,車主的理性與耐心,政府的規劃與執行,車企的技術與投資,缺一不可。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我們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不希望我們轉載您的作品,請和我們聯繫處理,謝謝!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