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無人配送來了一位A股玩家

2025-09-03 10:1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量子位)

低速無人車賽道,剛剛迎來了一位「老牌新玩家」

之所以説它「老」,是因為這個新品牌的母公司德賽西威,是在汽車領域已深耕近四十年的A股玩家,和英偉達、高通都有深入合作,客户包括蔚小理、比亞迪、吉利等等,覆蓋國內大多數主流車企。

説它「新」,則是因為這家公司總是在嘗試、創業的路上,常看常新。而現在,這家公司站在第三次創業的起點,正入局全新賽道——

通過一個新的無人車品牌,解決當下城市末端「毛細血管」的擁堵和低效,與創業公司們爭奪無人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這個新品牌名為「川行致遠」,主打全車規級的低速無人車,面向園區、樓宇、商圈等場景,以解決配送「最后一公里」的痛點。

「川行致遠」四個字,據德賽西威董事長兼總裁高大鵬介紹,每個字都代表了具體含義:

「川行致遠」連起來,就是其品牌的初心:提供穩定可靠、適應性強、高效智能的低速無人車解決方案。

目前,川行致遠推出了首款無人車產品,也是行業首款全車規級的低速無人車——S6系列

S6車身高2米,寬度為1.4米,尺寸上能夠自如應對城市限高、地下車庫、衚衕、巷道等場景;內部空間也進行了最優化,包括超薄前臉設計等等,保證了容積達到6立方米。

據德賽西威副總裁、川行致遠總經理陳俊峰介紹,S6的現有車型,包括飛翼款、側拉門款、冷藏款、欄板款,以及通用款等等,不同款式對應不同的場景。

已經預設的覆蓋場景,包括工業園區、物流園區、農貿配送、快遞配送、商超配送、門店補貨、生鮮配送、醫藥配送等,幾乎覆蓋了城市末端物流的全部需求。

在設計理念上,川行致遠提取了兩個關鍵詞:安全可靠、皮實耐用

這實際上是對準配送領域最直接、最朴素的需求:

能長時間上路跑、適應各種天氣與路況、在既定區域內穩定執行配送任務,同時還能保障硬件品質、耐久性以及功能安全等等。

如今,在無人配送領域,市面上已經有幾家品牌開始嶄露頭角,川行致遠的出現並不算早。

但不可忽視的是,川行致遠的成長速度很快,基本功也打得比較紮實。

據陳俊峰介紹,S6系列產品的七大核心亮點中,有六項創新是低速無人車行業首發,包括:

陳俊峰坦言,其中一部分技術,在汽車行業實際已經非常成熟,但引入低速無人車卻是業內首次,創新的並非技術,而是技術引入的意識。

那麼川行致遠為什麼能有這樣的意識,能第一個做到全車規級,這就要從品牌母公司德賽西威的「Tier 1基因」説起。

德賽西威是一家創立於1986年的汽車電子企業,也是一家歷經三次創業的公司。

第一次創業,要追溯到公司前身——由荷蘭飛利浦、香港金山與惠州工業發展總公司(德賽集團前身)創辦的合資公司,專注做汽車音響系統。

儘管「含着金湯勺出生」,但德賽西威並未從此躺平,而是在1992年決定成立自己的研發部門,吸收外資技術進行本土轉化,這在當時國內的成長型企業中,屬於非常前沿的做法。

同時,這家品牌歷經幾次迭代,股東先后變更為德國的曼內斯曼威迪歐、西門子以及大陸集團,並在此期間吸納了西門子的管理、製造以及運營體系,打下了嚴謹的體系化基礎。

在這樣的背景下,德賽西威的業務,逐漸從汽車音響拓展到汽車座艙

直到2010年,德賽集團回購了所有外資股份,實現了中資完全自主獨立,將這個公司正式更名為「德賽西威」,這就是德賽西威的第二次創業。

此后,德賽西威開始佈局智能輔助駕駛業務,做整車解決方案,並於2017年登陸A股,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2018年,德賽西威經歷了重要的戰略升級和架構調整,設立了智能座艙、智能輔助駕駛、網聯服務三大事業部,開始在汽車智能化上高歌猛進。

同年,德賽西威和英偉達合作,和小鵬簽訂三方戰略協議,共同開發基於英偉達Xavier的L3級輔助駕駛技術。

2020年,德賽西威的首款域控制器IPU03,在小鵬P7上配套量產;第二年,基於英偉達Orin芯片的大算力域控制器IPU04面世,並被理想、小鵬等眾多主流車企採用;基於英偉達下一代Thor芯片的艙駕一體域控產品也在開發當中。

而近年來在智能座艙方面,德賽西威基於高通8155的第三代智能座艙域控制器,也已經規模化量產,其最新的第四代則基於高通4代驍龍座艙平臺,也已經獲得了眾多訂單。

到2025年,德賽西威已經成立近40年,客户包括國內外的各大主流車企,涵蓋日系的豐田和日產、德系大眾,國內的比亞迪、長城、吉利、蔚小理以及小米汽車等等。

在高階輔助駕駛控制器市場中,德賽西威的市場佔有率大約為33%,佔據行業1/3的份額;如果除去華為、特斯拉自研自產的部分,德賽西威的市場份額能達到50%以上,絕對的行業領先。

而今年推出的無人車新品牌,就是德賽西威的第三次創業,也是公司在乘用車領域外,開拓出的第二大增長曲線。

所以,德賽西威為什麼選擇做低速無人配送車?

在德賽西威看來,未來十年,智慧出行領域的爆發點,將出現在城市的「毛細血管」——即最后幾公里的物流、環衞、配送服務,正面臨巨大的效率提升和智能化變革。

而背靠德賽西威基礎打造的川行致遠,先天具有差異性優勢:

首先是從開始就繼承了車規級標準基因,採用汽車級開發流程,更加耐用可靠。

其次,是規模化量產和成本控制的能力,川行致遠背靠大集團,先天具備成熟的供應鏈和製造優勢,成本更加可控。

德賽西威現有的全棧自研供應鏈,覆蓋傳感器、控制器、5G通信、電池等核心部件,很大部分的技術可以複用在低速無人車上,主要區別只在於場景、需求的差異化定製。

或許,這也是川行致遠敢於直接切入無人配送的底氣所在。

至於為什麼選擇現在這個時間節點入局,德賽西威也有幾方面的考量。

高大鵬坦言,前幾年公司一直在討論這個話題,經過大量的內部討論和外部調研,終於等到了現在這個恰到好處的時機。

一方面,算力、算法平臺在過去經歷了非常快速的迭代,目前的算力成熟度,已經能夠滿足其無人車的運行需求,不必在方案選擇上走彎路。

另一方面,國家的法律法規在不斷磨合中趨於成熟,正在慢慢開放更多路權,政策環境逐漸明朗;更成熟的產品和技術,也在促進行業的規模發展,更好地作為監管力度的依據,可以説兩者相輔相成。

另外,產業鏈成熟,激光雷達、計算芯片等核心元器件成本逐年下降,也讓大規模商用成為可能。

縱觀行業,在當前這個節點,無人配送正在脱離技術驗證期和早期試點期,邁向規模化商用前夜。

有了真正能規模化的產品,各家企業的競爭焦點,已經從比拼單一的車輛技術,轉變為比拼綜合能力,這其中包括量產成本、車隊運營效率、商業閉環能力、以及與現有物流體系的融合能力

德賽西威的入局,恰好是無人配送行業正從生長「青春期」,走向與傳統產業深度結合、依靠綜合實力説話的「成熟期」。

同時,德賽西威入場也可能意味着「巨頭跨界」成為常態:不僅是德賽西威,京東、美團、阿里等平臺巨頭,以及比亞迪、長城等主機廠,可能都將開始或明或暗地佈局。

因為無人配送這一賽道,很可能潛藏着下一個龐大需求。

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唐旭霞估算,如果以硬件計量,預計未來將擁有包括千萬級以上的存量市場;如果簡單地以5~10萬單車成本去算,將近是大千億級的存量市場空間。

並且這種模式未來不會孤立存在,將會是「無人車+無人機+驛站+快遞員」組合,共同織出高效的協同網絡。

未來3~5年內,我們或許能看到,無人配送不僅是送快遞外賣,還會像水電煤一樣,成為一種城市級的基礎設施。

無人配送的未來格局,更加令人期待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