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3 08:38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全民族衆志成城奮勇抗戰的偉大勝利。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全體中華兒女為民族獨立和解放而戰,顯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兒女堅不可摧的磅礴力量!其中,就有目前駐寧重點企業前身的創辦者、經營者、管理者和千千萬萬的生產工人、技術人員,他們在抗戰烽火中書寫報國壯歌,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今天,這些駐寧重點企業,正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激揚精神偉力和時代價值,努力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
偉大抗戰精神融入血脈
「遠東第一大廠」蝶變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徐寧 通訊員 鄭瑞
九十余年風雨兼程,九十余載砥礪奮進。從1934年長江灘塗上升起的工業星火,到如今綠色低碳轉型的成功實踐,作為中國化工的搖籃,南化公司的發展史,也是一部鐫刻着偉大抗戰精神的中國化工奮鬥史。
抗戰烽火
「寧舉喪,不受奠儀!」1937年深秋,面對日寇「合作經營」的威逼利誘,近代著名愛國實業家範旭東先生的錚錚宣言穿越戰火,帶領永利化學工業公司錏廠(南化公司前身),成為中國民族工業最硬的骨氣。
這七個字的鐵血誓言,在化工戰場上築起精神長城。日軍3次轟炸投彈87枚,氧化部化為廢墟,但南化先輩冒着炮火拆卸設備、轉移圖紙,用扁擔與小船在長江水道上演繹了「工業版敦刻爾克大撤退」,最終在四川五通橋重建工廠,讓支撐抗戰的炸藥原料生產線在大后方重新運轉。
抗戰時期,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侯德榜在五通橋和香港等地的簡陋實驗室里,經歷500次失敗,分析了2000個樣品,終於創立「侯氏鹼法」,打破西方對制鹼技術的百年壟斷。
抗戰勝利后,侯德榜兩赴東京,在盟軍總部據理力爭,終於將被日軍劫走的1482件硝酸設備全數索回。如今,硝酸塔仍矗立廠區,成為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典範。
今日鉅變
抗戰勝利后,由於大部分時光都在戰亂中度過,永利錏廠「所有殘余機器設備,外表雖能保持舊觀,但實際上喪失效能甚多,整理復舊倍感艱鉅」。再加上國民政府的腐敗使得永利錏廠繼續在掙扎中前行,南京解放前夕,更因原料、電力供應中斷、資金枯竭等原因,已是奄奄一息。
1949年4月21日,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35軍104師炮兵營帶着毛主席的指示,進駐永利錏廠,「遠東第一大廠」迎來解放。
此后,中國的第一袋化肥、第一包催化劑、第一臺高壓容器以及第一套合成氨、硫酸和硝酸等裝置都在這里誕生。
進入新時代,南化公司致力於探索綠色轉型升級之路,由傳統化工產業向高端電子化學品、高端精細化學品、高端新材料、高端智能製造、高端研發策源地和碳產業科技轉型升級。
如今,C307-M型甲醇催化劑在國內外100多套裝置上實現替代,市場佔有率達30%;「蘭花牌」防老劑6PPD和TMQ成為全球首例獲國際認證的碳中和產品;G4級電子級硫酸打破國外壟斷,高性能聚乙烯纖維「南京絲」能吊起港珠澳大橋鋼構件,二代產品性能再攀高峰……
九十余年櫛風沐雨,偉大抗戰精神早已融入血脈。這些突破,不僅讓南化公司在高端化工材料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更標誌着中國石化工業徹底擺脫了「受制於人」的歷史,為行業自主可控發展樹立了標杆。
堅持「不資敵、不合作」,江南水泥廠——
從避難所到新地標 紅色血脈薪火相傳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周容璇
通訊員 華傑 實習生 王子衿
在南京棲霞山腳下,一組巨型筒狀工業構築物沉默矗立。鏽蝕的管道與斑駁的廠房外牆,彷彿仍在述説80多年前那段烽火歲月。這里曾是亞洲最先進的水泥生產線之一——江南水泥廠。
抗戰烽火
1937年的夏天,南京一如既往的炎熱,亞洲最大水泥廠之一——江南水泥廠在南京正式落成,本該歡喜地迎接開工生產,卻被戰爭前夕的烏雲籠罩。「關於吾廠擬開機之事,請暫時勿對外宣傳。」在1937年10月的公司信函中,時任負責人陳範有這樣寫道。這份珍貴檔案現存於廠區史料館,泛黃紙頁上的一句叮囑,揭開了這個民族企業在戰爭年代「不資敵、不合作」的抗爭序幕。
1937年11月,南京城破前夕,江南水泥廠作出重大決定:邀請德國人卡爾·京特和丹麥工程師辛德貝格協助護廠。隨之,江南水泥廠升起德丹兩國國旗,掛出「德丹國合營江南水泥廠」字牌。這個巧妙的國際策略,讓日軍迟迟未能將其強行佔領,工廠由此成為難民的避難所。
「辛德貝格在廠區搭建難民營,並將宿舍改造為小醫院。在最黑暗的時期,這里曾庇護了2萬多名難民。」新工集團江南水泥廠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張新華告訴記者,廠檔案館里留存的大量檔案資料,詳細記載了日軍試圖強佔工廠的經過。1938年至1941年間,日方多次以「軍管」「合作生產」等名義企圖控制工廠,均被廠方以「設備貨款未清,產權未移交」等理由周旋拒絕。直至1943年,日軍開始強行拆遷機器設備,用於軍事生產。
「全體投不贊成票!」1943年10月26日,臨時股東大會決議書上的這行字依然清晰可見。儘管最終未能阻止設備被拆運的命運,但這份拒絕合作的決議,彰顯了民族企業的錚錚傲骨。
今日鉅變
抗戰勝利后,未向侵略者生產過一噸水泥的江南水泥廠,在新中國獲得新生!1950年10月,新中國的第一袋高標號水泥在這里成功研製並生產,並相繼應用於南京長江大橋、大慶油田等重大工程,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烽火歲月逐漸遠去,廠房的牆壁也爬滿了歲月的斑駁。2012年,江南水泥廠逐漸停止水泥的主業生產,舊址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這里又被列入中國首批工業遺產保護名錄,成為工業遺產保護的重要典範。如何讓這片承載着厚重歷史的工業遺存重獲新生,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課題。
2019年,新工集團開始對廠區民國建築進行修繕,採用「修舊如舊」的方式對園區進行打造。2023年12月8日,「新工·江南1935」工業基地正式開園,這片廠區實現從工業生產地向文化創意集聚區的轉型。
「這里不僅是工業遺存,更是一座精神地標。」張新華表示。如今,改造后的廠區保留了歷史建築羣,建成「風雨如磐憶江南」檔案史料館,開設研學課程,開發水泥文創產品,截至目前,已接待260多個批次的團隊前來研學,接待參觀者超6000人次。
「我看到了見證烽火的工業遺存,以及記載了工人們拒絕為侵華日軍生產的史料,內心滿是震撼!」8月28日,南京市華電中學學生張梓萱在研學活動中發出感嘆,她告訴記者,不忘歷史傷痛才能更堅定地守護今日和平和民族尊嚴。
「未來我們將持續探索工業遺存向文化旅遊發展的最佳途徑。」張新華介紹,目前,該產業園區吸引了不少企業入駐,許多項目也在積極推進。江南水泥廠已轉型為集紅色研學基地、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和現代旅遊消費於一體的複合產業園區。
「我們有血和汗,用血和汗建造新中國」——
在戰火中淬鍊「筋骨」
「熊貓」實現跨越式發展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徐寧 通訊員 梁軍 周海盈
在共和國眾多知名品牌中,「熊貓PANDA」是電子行業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也是家喻户曉的品牌。這家誕生於1936年的民族企業,在戰火中淬鍊「筋骨」,新中國成立后在發展中砥礪前行,熊貓收音機、熊貓電視「飛」入千家萬戶。進入新時代,「熊貓」緊跟智能化、數字化發展趨勢,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展開產學研攻關,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跨越式發展。
抗戰烽火
1936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合資興辦的「湖南電器製造廠」(熊貓電子前身)誕生於湖南長沙,從此開啟中國民族電子工業艱苦卓絕的創業歷程。
一年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工廠在戰火中輾轉西遷。長沙、桂林、昆明、重慶,工廠在戰火中流離輾轉、頑強成長。工廠生產的收發報機等產品,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桂林、昆明,工廠技術人員冒着日寇的轟炸掃射,戰地搶拆修理大批駝峰航線援華作戰飛機上的無線電設備,工廠研製生產出收發報機等產品,其中,200瓦、400瓦報話發射機支援了「飛虎隊」,為抗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抗戰期間,工廠90%以上的產品用於軍事和交通運輸的通信聯絡機器,供應了全國55%的軍用無線電機,其他發訊機及收訊機等也廣為交通部及空軍、地面部隊所採用。
抗戰勝利后,工廠遷到南京。南京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全廠員工開展鬥爭,拒絕遷廠臺灣,迎接南京解放,並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更名為國營南京無線電廠。
今日鉅變
誕生於西遷途中的廠歌這樣唱道:我們不僅要仿效歐美,還要有自己的創造發明,創造嶄新的事業,貢獻世界的文明。鋼鐵般的紀律,火焰般的精神,我們有血和汗,用血和汗建造新中國。我們有血和汗,用血和汗爭取光榮……
當年的廠歌唱出了建廠的初心和理想,激勵一代代「熊貓」人創新圖強、建功立業。
第一臺全國產化收音機,第一臺短波單邊帶電臺,第一臺國產化自動插件機,第一個推出透亮度好、清晰度高的單片系列彩電……從20世紀50年代到現在,「熊貓」創造出中國電子工業發展史上一個又一個第一,為國家提供了各類通信產品和音視頻播放產品,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和世界人民的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熊貓的軍用通信產業蓬勃發展,已成為我國軍用短波通信、軍用衞星通信的領軍企業,為國防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現在熊貓漢達科技有限公司承載了熊貓軍用通信產業發展重任,在中國電子、中電熊貓的戰略指引下,繼續邁步國家防務裝備產業的前沿。
1992年,熊貓電子集團有限公司獨家發起設立南京熊貓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近幾年,南京熊貓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不斷創新和突破,積極融入數字經濟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浪潮,大力發展智慧交通與平安城市、工業互聯網與智能製造、綠色服務型電子製造等業務,從最初單一的產品門類,到現在的產品涵蓋了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能製造、先進綠色製造服務等多個領域,努力建設具有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知名企業,打造國家數智裝備可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