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23:1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北京商報
編者按:在國產替代的浪潮中,寒武紀們的崛起看似偶然,實則藴含諸多必然。我們聚焦「國產替代浪潮中的隱形冠軍」,本質上也是在聚焦那些深耕細分賽道的硬科技企業。
它們中,有的借天時地利人和實現業績躍遷,成為產業自主的攻堅尖兵;有的在資本市場的估值重塑中,印證了硬科技「從研發投入到價值兑現」的邏輯,成為科技牛市的核心標的。通過研究這些典型樣本,我們既能拆解中國科技企業從技術攻堅到資本突圍的破局路徑與成長密碼,也能為市場讀懂硬科技的長期價值提供參照。
8月的最后一周,半導體行業熱度依舊不減,多家頭部公司關鍵性併購屢見報端——芯原股份、中芯國際、華虹公司等,多是耳熟能詳的名字。
2025年8月28日,芯原股份宣佈籌劃收購RISC-V CPU(微處理器) IP企業芯來智融的全部或控股權。作為國內RISC-V賽道的早期入局者,芯來智融不僅手握全球首個RISC-V架構ISO 26262 ASIL-D 車規認證,其IP方案還已服務超300家全球客户,覆蓋AI、智能駕駛等核心場景。
東吳證券研報指出,此次收購將助力芯原補全CPU IP能力,強化全棧佈局;民生證券也認為,這是國產IP企業整合生態的重要一步。
半導體IP授權業務,可以被理解為芯片產業的「零部件輸出」——它並非英偉達、寒武紀所提供的完整芯片硬件,而是兼有硬件底層模塊、配套軟件以及技術適配方案的組合式輸出。
芯原股份本身作為一間設計工廠+供應鏈倉庫,其客户公司或團隊無需從零研發芯片核心模塊,只需選取經過量產驗證的IP模塊組合適配,即可大幅縮短研發周期、降低流片失敗風險,同時控制定製化成本。
據行業機構IPnest統計,芯原以1.6%的市場份額躋身全球半導體IP授權市場第八、國內市場第一,也是榜單前十名里唯一的中國企業。
資源整合后繼續擴張,芯原股份在半導體行業的對局再添優質籌碼。
01.一家中國企業,殺進全球半導體版圖前排
根據IPnest在2025年發佈的統計,從半導體IP銷售收入角度,芯原(Verisilicon)是2024年中國大陸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八的半導體IP授權服務提供商;2024年,芯原的知識產權授權使用費收入約為1.13億美元。根據IPnest的報告和企業公開數據,在全球排名前十的IP企業中,芯原的IP種類排名前二。
從市場格局看,ARM(軟銀旗下)、Synopsys兩大國際巨頭優勢顯著:ARM和Synopsys分別以36.94億美元(對應全球市場份額43.5%)、19.06億美元(對應全球市場份額22.5%)的IP授權收入佔據榜單前兩位,僅這兩家就合計拿下66%的市場份額;前七名廠商憑藉67.60億美元的總收入,壟斷了全球近八成(約79.6%)的半導體IP市場。
雖僅以較小的份額進入榜單,但在國際巨頭高度壟斷的格局中,芯原作為唯一躋身前十的中國企業實現單點突破,依然難能可貴,亦可被視作中國半導體產業向上遊核心環節進軍的高價值範本。
芯原的核心競爭力源於其技術領先性及庫存豐富度兩方面。相關研報顯示,芯原股份的業務線不僅覆蓋GPU(圖形處理)、NPU(神經網絡處理)、VPU(視頻處理)等六大類處理器IP,還擁有1600余個數模混合IP與射頻IP,可靈活匹配AIoT、邊緣計算、數據中心等多場景需求,已是全球IP種類排名前二的供應商。
民生證券研報指出,芯原的IP已在雲側、端側、汽車電子等關鍵領域實現深度落地。例如,在雲側及數據中心領域,公司VPU、NPU與GPGPU IP廣泛應用於數據中心及服務器市場,其視頻轉碼加速解決方案獲得全球前二十大雲服務提供商中的12家、中國前五大互聯網企業中的3家及中國前八大造車新勢力中的5家採用;而在端側領域,NPU IP已服務91家客户的140余款AI芯片,相關芯片全球累計出貨近2億顆,且已在知名企業的手機、平板電腦中量產出貨。此外,芯原目前還為知名國際互聯網企業提供AR眼鏡的一站式芯片定製服務、為知名新能源車企定製國際領先的5nm智駕芯片。
「中國IP廠商的機會,正來自對細分場景的深度挖掘。」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國際巨頭業務體量大但難以兼顧所有細分需求,而廣度和精細化正是中國企業的優勢,企業可以聚焦低功耗物聯網、車規級安全等領域,通過定製化IP方案形成差異化優勢。
據公司最新半年報披露,芯原股份服務的客户名單中包含三星、谷歌、亞馬遜、微軟、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一眾國際領先企業。
02.生態型「銷冠」
「除了技術層面被認可,芯原的突破還得益於技術與生態的協同」,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在國際IP巨頭佔據大量份額的環境下,中國企業要想突圍,必須跳出純粹的賣零部件思維——芯原能成為國內半導體IP「銷冠」,生態協同一定程度上補足了規模與技術積累的暫時性差距。
這種生態思維,首先體現在其商業模式對行業分工的重構上。「芯原的SiPaaS(芯片設計平臺即服務)模式,相當於把芯片設計的重資產研發,拆成分佈式的可複用平臺服務。」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這種模式正好契合了當下半導體產業分工細化的趨勢——芯原做平臺、客户做應用創新,中小廠商得以用更低成本切入AIoT、邊緣計算等細分賽道,而芯原則通過服務海量客户攤薄研發成本,形成一組正向循環。
從行業價值來看,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半導體設計的門檻,更推動了產業向專業化協作升級。王鵬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它讓企業得以專注於擅長領域,有的深耕IP研發,有的聚焦系統集成,最終提升整個行業的創新效率與協同能力。
不過挑戰同樣存在。技術快速迭代要求平臺必須保持先進性,客户多樣化的定製需求也需要大量資源投入,但總體而言,這種模式為國產IP企業平衡研發與盈利提供了可行路徑。
如果説平臺化服務是生態的骨架,那麼關鍵技術的補全則為其注入了新生動能。芯原收購芯來智融的動作,就是這個方向上的關鍵一步。在此之前,芯原已構建GPU、NPU、VPU等六大類處理器IP,但作為計算核心的CPU業務似乎相對短板,短板的存在必然限制着全棧解決方案能力。
收購背后的邏輯主線很清晰。芯原股份作為國內半導體IP的龍頭玩家,背后有深厚的技術積累與資本資源;芯來智融成立於2018年,雖然年輕,卻是中國本土最早的RISC-V CPU IP供應商之一。
從定位上看,芯來智融是一家技術底層、跨界多領域的公司,是典型的靠科創實力説話的國產創新派。企業規模雖不大,但含金量十足,憑藉自研路線,上線了多條通用與專用IP產品線,已經拿到了超300家客户訂單,覆蓋遍及AI、汽車電子、5G通信、網絡安全、存儲等多個領域,還有小米產投等知名機構曾「押寶」。
「收購完成后,芯原不僅補全了全棧算力矩陣,更獲得了適配RISC-V等開放架構的技術儲備。」郭濤強調,在產業當前外界架構依賴度高、國際技術限制趨嚴的背景下,自主CPU IP的補位,意味着國產半導體產業有了自主可控的架構底座,含金量不言而喻。
隨着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國產替代進入系統作戰階段,芯原的生態網凸顯出關鍵的樞紐作用。王鵬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以前是「缺什麼補什麼」,現在則是慢慢建立生態去預防「卡脖子」,芯原這一平臺恰好連接了IP研發、芯片設計、供應鏈生產等關鍵環節,成為銜接各方的中間橋樑。
在短期內難以超越國際巨頭規模的情況下,通過平臺服務和生態協同坐穩自己的生態位,或許是更務實的破局選擇。生態網足夠密、足夠深時,更大範圍的「銷冠」頭銜或許也會水到渠成。
03.營收何時回正?
芯原股份在半導體IP領域的技術深耕與生態構建,最終也映射在資本市場的估值與反饋中,而這一切的起點,仍是支撐其行業地位的核心驅動力:研發。
作為技術密集型企業,研發投入始終是芯原構築IP壁壘、拓展生態邊界的「生命線」,這一特質在其財務數據與行業對比中尤為突出。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達6.12億元,同比增長7.6%;若以研發費用佔營業總收入的比例衡量,62.85%的佔比在申萬二級半導體行業165家上市公司中位列第五,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研發人員數量佔比從上年同期的89.18%小幅提升至89.31%,近九成員工聚焦研發的人員結構,印證了公司設計工廠的技術屬性——持續高強度的研發投入,支撐起芯原全球IP種類排名前二、國內IP市場份額第一的行業地位,也成為資本市場長期關注的核心邏輯之一。
在半導體國產替代浪潮與板塊普漲的背景下,資本市場對芯原的研發驅動邏輯與國產卡位價值給予了明確認可。交易數據顯示,2025年1月2日至8月28日(停牌前一交易日)的160個交易日內,芯原股份股價以后復權方式計算累計上漲191.82%,不僅大幅跑贏同期半導體板塊40.34%的區間漲幅,更在165只半導體個股中位列第五;截至8月28日收盤,公司股價報153元/股,總市值達804.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區間漲幅前四的個股中,3只為年內上市新股,芯原作為已上市多年的企業,仍能實現近2倍的股價增長,本質上是市場對其「隱形冠軍」身份、全棧IP佈局(尤其是AI、車規等核心場景落地)以及生態協同能力的估值兑現。
不過,短期業績波動也為其資本市場表現帶來了階段性考驗,而這種波動恰恰折射出半導體IP行業的共性特徵。回溯芯原的盈利軌跡,2022年公司憑藉歸屬淨利潤、扣非后淨利潤雙雙轉正實現「摘U」,標誌着上市后首次盈利;但「摘U」后受行業周期、研發投入攤銷及項目確認節奏影響,2023年、2024年歸屬淨利潤分別虧損2.96億元、6.01億元,2025年上半年仍錄得-3.2億元歸屬淨利潤(同比增虧)。同期,公司綜合毛利率也出現同比下滑,2024年、2025年上半年分別下降4.89個、1.08個百分點,財務費用因匯兌損益同比激增967.66%,應收賬款佔期末流動資產比例達29.19%。財經評論員張雪峰向北京商報記者解釋稱,半導體IP企業的盈利波動,往往與項目周期長、收入確認時點分散的業務屬性,以及研發與人才成本高企的行業現狀相關——這也解釋了為何芯原在股價高增的同時,短期盈利仍存壓力,反映出資本市場對其「長期技術壁壘」與「短期盈利承壓」的預期分化。
但深層次數據與戰略動作,正逐步緩解市場對短期業績的擔憂,並強化長期信心。從經營改善信號來看,2025年第二季度芯原已呈現明顯回暖:營業收入環比增長49.9%至5.84億元,歸屬淨利潤虧損環比收窄54.84%至-9950.51萬元,單季度的業績修復印證了其IP業務在AI、車規等場景的需求釋放。
北京商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嘗試聯繫芯原股份方面,截至發稿時尚未得到回覆。
儘管高額研發投入導致短期利潤承壓,但長期構築的技術壁壘與平臺複用能力,纔是科技企業真正的護城河——這或許也是芯原作為國產半導體IP「銷冠」,在資本市場中穿越短期波動、錨定長期價值的核心邏輯。
責任編輯: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