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22:07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 北京報道 京東近期在境外市場上頻繁出手,收購中國香港佳寶食品超級市場,並啟動對歐洲零售巨頭CECONOMY的收購要約,其全球化佈局的戰略意圖開始逐漸清晰。
但與其他很多跨境電商不同,這背后是一條不太一樣的出海路徑,並非「跨境出口」,更可能是「本地化運營」。
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強東曾在今年618前夕的一次長分享上表態:「國際業務是未來最重要的方向之一,但是京東不走跨境電商模式。」他説,京東國際業務戰略是「本地電商、本地建團隊、只賣有品牌的貨」。
中國互聯網企業常常把「難而正確的事」寫在企業文化里,從初期的以互聯網改造「衣食住行」,到現在的中企全球化,這種看起來虛無的slogan,確實在后期回溯商業模式時得到驗證。
如果從中挑案例,京東算是一個。劉強東本人也説:「京東商業模式很慢、很苦、很累」,但足夠紮實。也就是説,花費漫長時間做好基礎設施之后,才能把供應鏈效率掌握在自己手里。據劉強東透露,京東零售的綜合成本只有10%,這在全球只有5家公司可以做到(Costco、Sam’s Club、ALDI、亞馬遜、京東)。
如今這套「重模式」,能否在激烈的全球電商競爭中站穩腳跟,搭起本地供應鏈、高效履約的差異化模式呢?
借道龍頭,落子歐洲
9月1日,京東集團通過其德國全資附屬公司JINGDONG Holding Germany GmbH,向德國消費電子產品零售商CECONOMYAG(旗下擁有MediaMarkt和Saturn品牌)的所有股東發出自願公開收購要約,以每股4.60歐元現金收購其全部股份。
此次交易對CECONOMY的估值約為22億歐元,收購要約的接受期為2025年9月1日至2025年11月10日,預計2026年上半年完成,需通過歐盟經營者集中審批等監管條件。這筆交易若能達成,將創下中國電商出海歐洲的新紀錄。
這被市場認為是京東拓展歐洲市場的有效舉措。
海豚智庫創始人、電商戰略分析師李成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京東的國際化路徑選擇了與阿里、Temu、SHEIN等純跨境電商平臺不同的「重資產、深融合」模式,通過投資當地實體零售設施,將中國的技術、供應鏈管理能力和品牌與當地的市場需求、零售網絡和消費習慣深度融合,打造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CECONOMY總部坐落於德國,旗下MediaMarkt和Saturn是歐洲電子零售品牌龍頭,主營品類聚焦於IT、手機、家電等3C產品,在12國擁有超1000家門店。
這意味着,京東能夠快速獲得CECONOMY在歐洲的門店網絡、供應鏈體系以及消費者信任,有效縮短市場開拓周期,降低運營成本。
在歐洲市場,貨源和運力一直是困擾電商發展的兩大難題。歐洲消費者對本土品牌的忠誠度較高,且各國物流標準和市場環境差異較大,這對電商平臺的本地化運營能力有極高要求。CECONOMY強大的本地供應商體系,能夠確保京東在歐洲市場獲得豐富且優質的商品資源。同時,CECONOMY旗下的門店也為京東構建本地化物流網絡提供了便利條件,比如,將部分門店改造為前置倉或「店倉一體」站點,結合京東的物流技術和運營經驗,探索歐洲版「小時達」履約效率。
此前,京東的國際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早期,京東在東南亞和北美市場進行了探索,但由於對當地消費習慣把握不足、物流配送體系難以適配以及激烈的本土競爭,最終進行了戰略收縮。
也或許是這些經歷讓京東認識到,單純依靠跨境出口模式難以在全球市場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向本地化運營模式轉變。
對歐洲CECONOMY的收購,被外界理解為是京東對出海「本地化」的一種探索。
「本地化」零售基礎設施
對CECONOMY的收購,京東明確表示將保持其獨立運營,不會大規模調整技術架構和人員。常規來看,這種收購目標是成為戰略投資者和賦能者,更可能的合作方式是,注入其技術和運營經驗,加速CECONOMY向全渠道消費電子平臺轉型。
一旦完成收購,京東可以將國內成熟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引入CECONOMY,優化其庫存管理、採購流程和供應鏈協同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目前京東物流已在歐洲佈局超過20個海外倉,總面積超30萬平方米,引入了自動化設備,提升倉儲供應鏈服務效率。
在數字化運營方面,可以搭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數字化營銷體系,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行為和偏好,實現精準營銷和個性化推薦,提升客户轉化率和忠誠度;在物流配送領域,可以利用已有的物流技術和運營經驗,幫助CECONOMY優化物流網絡佈局,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如果京東能夠成功整合CECONOMY,將其變成歐洲市場的「本地化運營樣板」,或許這種「收購+賦能」的模式將為京東在其他海外市場的拓展提供寶貴經驗。
李成東分析認為,這種通過收購當地成熟的主體,快速進入新市場,並藉助輸出自身核心能力,實現本地化運營的模式,確定性更高。「不同於其他平臺,京東還是有這種實體整合的經驗的。」
面對Temu、SHEIN、速賣通等中國出海平臺掀起的全球電商競爭,京東的差異化路徑更強調本地化。
一方面,在人力成本高企的歐洲等市場,低價並非完全奏效,聚焦「品質與即時體驗」也是一種有效路徑。京東或許不會正面衝擊以「極致低價」為特徵的跨境模式,而是借道CECONOMY的實體網絡和品牌信譽,聚焦於品質商品和潛在的即時零售體驗。
另一方面,在京東的規劃中,不只有推動1000箇中國品牌出海,還包括引入1000個海外新品牌在中國達成累計100億元銷售增長。通過這一計劃,京東希望構建一個雙向流通的全球零售生態,而收購的海外零售網絡則成為品牌落地和消費服務的重要支點。
目前,京東旗下歐洲全品類在線零售品牌Joybuy已在英國試運營。這一品牌也強調,堅持本地化,只賣有品牌的貨,通過自營模式拉通國際品牌、本土品牌和中國優質品牌,在歐洲提供 「快速可靠的一站式」購物體驗。
一系列動作背后,核心意圖在於快速獲取關鍵市場的基礎設施和資源,破解全球化中的「貨源」和「運力」瓶頸,從而落地「本地化運營」,以期在激烈的全球電商競爭中建立以本地供應鏈、品牌信譽和高效履約為特色的差異化優勢。
不過,宏大的戰略規劃也有細密的落地執行難題。比如,想要把國內高效履約模式複製到歐洲,需要平衡當地市場高人力成本、勞動法規及消費習慣,那里還有盤踞多年的亞馬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