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面對特朗普關税衝擊,許多在華美企選擇留在中國」

2025-09-02 17:00

【文/觀察者網 柳白】「特朗普企圖吸引企業撤離中國,結果適得其反」,美國「政客新聞網」8月31日以此為題撰文指出,特朗普曾在競選期間承諾,他的貿易政策將引發製造業從中國「大批迴流」至美國。但到目前為止,許多在華運營的美國公司都沒有離開。在美企看來,面對特朗普不可預測的貿易政策,將業務留在中國是比遷回美國更好的選擇。

六位企業領袖和商業團體在接受採訪時坦言,「這是風險最小的選擇」。他們表示,特朗普全面提高關税不僅針對中國,還針對世界上大多數其他製造業強國,而且特朗普未來的貿易舉措還存在不確定性。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7月份發佈的一項調查也反映了這一點。調查發現,雖然重新考慮投資戰略的公司數量有所增加,但大約三分之二在華經營的美國公司打算維持對中國的投資。

「我們陷入了困境,不再有觀望的余地。」 美國遊戲公司Starlux Games創始人賈德·金説,「我們只能支付(關税),這是困境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在於,消費者願意忍受多大幅度的價格上漲。」

這種擠壓給許多美國中小型零售商帶來了生存危機。雖然大型零售商有能力與供應方協商更低的價格,並承擔一部分關税成本,但這種方法對更專業的公司來説是不可持續的。

8月12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人們在超市購物。美國消費者已感受到關税帶來的價格壓力。 IC Photo 8月12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人們在超市購物。美國消費者已感受到關税帶來的價格壓力。 IC Photo

許多依賴中國商品的美國公司,指望未來幾個月里貿易形勢能更加明朗。但報道稱,雖説美國和中國達成了暫緩加徵關税的協議,但雙方今年夏天的三輪談判幾乎沒有取得進展。美國政府還向其他國家施壓,要求他們切斷中國產品的「轉運」渠道,包括對轉運產品加徵40%的關税。

美國上訴法院29日裁定,特朗普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LEEPA)實施的大部分全球關税政策非法。這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引發最高法院的訴訟大戰,進一步加劇了不確定性。

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美國政府實施的「對等關税」又波及包括越南、柬埔寨和印尼在內的製造基地,使其關税水平接近中國。在特朗普決定提高税率以懲罰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印度企業后,印度現在面臨高達50%的關税。

美國服裝與鞋業協會會長兼首席執行官斯蒂芬·拉馬爾説,特朗普頻繁因非貿易爭端提高關税,加上中美之間無休止的談判,使許多依賴中國零部件的企業不得不選擇暫留中國。「大家不想離開中國,以免把產能轉移到了錯誤的地方。」

對於依賴中國及其鄰國產品的公司來説,特朗普的政策給他們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中國+1’戰略已經失敗,美國中低端公司要麼退出市場,要麼倒閉。」上海供應鏈諮詢公司Tidalwave Solutions的高級合夥人卡梅隆·約翰遜説。

而美國消費者也開始感受到衝擊。

塔吉特、沃爾瑪和家得寶等零售巨頭在第二季度財報中披露,關税提高了他們的成本。例如,塔吉特出售的芭比娃娃自4月以來價格上漲了42.9%。

三家公司在投資者會議上都表示,隨着重要的假日購物季臨近,商品價格還將繼續上漲。

「我們可能得到了一種錯誤的印象,因為到目前為止情況沒那麼糟糕。可現在已是8月,八個月過去了,‘關税影響似乎不大’,」Telsey諮詢集團零售分析師喬·費爾德曼説,「但我擔心衝擊即將來臨,許多精明的零售投資者也有同樣的擔憂。」

一些無法將成本上漲轉嫁給消費者的美國企業已經陷入困境。自6月以來,美國家居用品零售商At Home Group和玩具及文具供應商IG Design Group已先后申請破產,並將營收下滑歸咎於關税。

他們並非孤例。

「近幾個月以來,依賴中國供應商的美國企業破產數量呈指數般激增,我們的重組業務訂單已經排滿。」美中商會前會長、諮詢公司Foresight Restructuring合夥人格布斯説,「他們把矛頭指向關税和不確定性。」

「企業已陷入癱瘓。」格布斯説。「問題不僅在於關税本身,而在於不確定性,不知道關税是會漲還是會降,這才讓企業停擺。」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年度調查發現,儘管大多數在華美企感受到了中美緊張關係的壓力,但大多數公司仍計劃在今年擴大在華投資,一方面想繼續抓住中國市場機遇,另一方面也依賴中國業務保持全球競爭力。

「這些產業不會迴流美國。」諮詢公司Tidalwave Solutions的約翰遜説,「美國沒有相應的產業生態、勞動力、税收優惠或資金,這導致企業搬離中國不具備經濟可行性。」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