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22:14
(來源:伯虎財經)
近日,阿里發佈2026財年第一季度(自然年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當期營收2476億元,同比微增2%,如果去掉已經賣出的高鑫零售和銀泰,營收同比增長10%。
不過,外界顯然更關注的是阿里在外賣大戰中,到底燒掉了多少利潤,畢竟京東、美團的二季報在前,兩者都付出了不少的代價。
報告期內,阿里中國電商集團收入為1400.7億元,同比增長10%。但經調整EBITA利潤為383.89億元,同比減少了103.64億元。儘管阿里並未將即時零售板塊的利潤單獨展示,但外賣大戰絕對是造成電商業務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
不過,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來看,阿里美股在發佈財報后盤中漲超14%,阿里港股在發佈財報后下一個交易日高開約15%,市場對阿里似乎頗為看好。
一則,在「美京淘」三巨頭都燒錢打外賣大戰的情況下,阿里的電商和外賣業務都獲得不錯的增長;二則,雖然阿里電商業務賺少了,但阿里雲業務的增長非常亮眼,某種程度對衝了電商業務的壓力。
2023年,阿里提出「All in AI」戰略之后,其持續收縮非核心業務,聚焦「電商、雲+AI」兩大核心戰略方向。如今,曾經增長疲軟的阿里雲正在成為阿里最具想象空間的新故事,阿里早已不只是一家電商公司,而是朝着AI科技大廠的估值不斷邁進。
阿里雲走出「低谷」
今年以來,阿里股價累計上漲超40%,逐漸走出自2023年以來的股價低谷,資本市場正用真金白銀為阿里投下信任票。
這波股價上漲背后,除了阿里在即時零售市場所展現的高增長潛力之外,還有阿里雲創紀錄的業績表現。在2025年二季度,阿里雲收入同比大漲26%至333.98億元,增速創三年新高,其中,AI相關收入連續八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增長。阿里雲經調整EBITA利潤為29.54億元,同比增長26%。
作為中國電商市場的絕對龍頭,阿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外界貼上了「零售商」的標籤。儘管阿里從2009年就開始成立阿里雲,並將其視為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但阿里雲卻始終難以成為阿里估值的支柱,市場對阿里的估值邏輯始終錨定在覈心電商業務上。
將時間退回到2020年左右,在經歷了長達10年的深耕后,阿里雲在2020財年實現單季營收超百億元,是中國首家單季營收突破百億的雲服務商。
但從2021年開始,阿里雲的增長速度開始顯著放緩,從2018財年的101%大幅下降至2023財年的3.53%,2023財年Q4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彼時,時任阿里CEO張勇提出了「1+6+N」組織變革,主張「條件成熟一個,上市一個」。此時,阿里雲作為阿里最成熟的「第二曲線」,被率先拿出來衝擊上市。
中信證券參考亞馬遜等全球巨頭的估值,給阿里雲報出了約2000億元的估值。但在2020年時,高盛給阿里雲的估值一度超8000億元,落差如此之大,對阿里來説無疑是一盆冷水。
阿里雲的業績走向,折射出中國雲廠商所面臨的巨大變局。一方面,互聯網紅利的消退,隨着消費互聯網創業潮逐漸告一段落,底層雲用量的增長也變得不再明顯。
與此同時,阿里雲的對手卻不斷增多。在海外市場,隨着監管政策趨嚴,阿里雲單一大客户字節跳動海外業務與其解約,轉向亞馬遜AWS;而在不斷崛起的政企市場,阿里雲也要面臨更為強勁的對手。
根據Canalys數據,阿里雲的國內雲計算市場份額,從2020年第四季度的46.4%變到了2023年第四季度的39%。
另一方面,國內雲服務市場終究是一門「薄利多銷」,甚至是「虧本賺吆喝」的生意。儘管阿里雲已經在2022年率先扭虧為盈,但2023財年經調整EBITA利潤率僅為1.8%,經調整EBITA利潤為14.22億元人民幣,雲業務還沒有來到收穫期。
特別是相較於海外亞馬遜、微軟等高達30%-40%的毛利率,國內雲服務企業除了要應對價格戰之外,還面臨着定製化程度高、人力成本高、電信運營商數據費用成本高等問題。在資本市場眼中,雲服務並不是一門「性感」的生意。
2023年底,距離阿里雲宣告衝刺上市僅半年之后,阿里在財報中表示將不再推進阿里雲獨立分拆。不過,如今阿里雲終於逆襲歸來。
從2025財年三季度開始,阿里雲開始重回兩位數增長,跟老牌巨頭相比也並不遜色。作為參考,截至6月的季度中,AWS部門收入同比增長17.5%;谷歌第二季度同比增長13.9%;微軟整體雲銷售額同比增長27%。
AI驅動「換擋加速」
阿里到底做對了什麼,讓阿里雲得以「浴火重生」? 阿里CEO吳泳銘「破釜沉舟」式的變革可謂功不可沒,其明確了「AI 驅動、公共雲優先」的戰略重心,讓暫緩上市后的阿里雲擺脫迷茫,錨定了更清晰的前行路徑。
首先,在「公共雲優先」的戰略下,阿里雲把商業線重新解構,按公共雲、混合雲兩種產品形態來分配行業和區域等團隊,同時通過減少項目制訂單,進一步提升了盈利能力。
根據財報,在吳泳銘上任后的近兩年里,阿里雲的利潤及增長率也穩定在高水平。從自然年2023年三季度到自然年2025年二季度,阿里雲的經調整EBITA利潤分別為14.09 億元、23.64億元、14.32億元、23.37億元、26.61億元、31.38億元、24.2億元、29.95億元。
作為參考,在吳泳銘上任前的自然年2023年一季度和二季度,阿里雲經調整EBITA利潤僅有3.85億元和3.87億元。
其次,AI成爲了阿里雲不可或缺的增長引擎。如果説「公共雲優先」讓阿里雲找回了增長,那麼「AI驅動」則正在重塑阿里雲,讓阿里雲得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換檔提速」。
一則,充當AI時代的「水電煤」。阿里雲憑藉「開源模型+AI 雲服務」的雙重佈局,在模型層的持續深耕、迭代優化,精準對接大客户建立AI基礎設施、訓練大模型的算力需求,從而拉動阿里雲算力服務收入增長。
舉個例子,客户一旦使用了阿里的開源模型,后續自然也會更傾向於選擇阿里雲的AI產品,進而帶動了公有云業務的增長。在2024年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中,吳泳銘曾表示阿里雲一半以上的營收增速都來自於AI產品,大部分算力上架之后就會開始滿負荷地產生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表示已為全球AI芯片供應及政策變化準備「后備方案」。從這一點來看,在可能面臨卡脖子的算力領域,阿里已經做好了充足準備,自去年以來,阿里雲在需求量最大的汽車、大模型領域,已經拿下了不少客户,包括零跑、博世、Kimi等。
二則,從「賣算力」到「賣智能」。如果説AI時代新增的算力需求,是阿里雲收入增長的重要支撐,那麼基於算力底座構建的全棧智能解決方案,則是市場重估阿里雲的核心邏輯。
近年,AI產業的發展呈現出一種「分裂」態勢。一方面,大模型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企業對算力的強勁需求;另一方面,AI 應用的落地進程卻相對緩慢,企業將 AI 技術應用於實際業務場景時,往往會遭遇數據不足、技術瓶頸等一系列難題。
在這一背景下,市場對雲廠商的期望發生了轉變,不僅僅滿足於雲廠商提供基礎的算力資源,即IaaS服務,而是希望雲廠商能夠深入到產業中,為企業提供從模型訓練、優化到應用部署的全流程解決方案,也就是MaaS服務。
根據阿里最新財報,阿里雲的AI 相關收入佔比第一次突破了 20%,這也意味着阿里雲已經從從「賣算力」到「賣智能」。MaaS模式為客户全生命周期支持,不僅提高了阿里雲用户的遷移成本,更打開了新的盈利空間,用免費的開源模型吸引更多客户,做好背后算力流量的生意。
三則,AI重構阿里雲的商業模式。隨着阿里雲開始往越來越多場景滲透,也吸引了越來越多開發者和應用在平臺上搭建生態,形成「技術輸出-場景反饋-模型迭代」的正向循環。
近年,阿里在模型層方面不斷突破,從2023年8月首次開源通義千問,到2025年已迭代至第三代Qwen3,累計推出200余款模型,其開源的通義大模型全球下載量已超4億次。
另外,阿里雲還推出了開源AI社區「魔搭」,開發者可以在魔搭上下載各類開源AI模型,並直接調用阿里雲的算力和一站式的AI大模型訓練及推理平臺,進一步降低AI開發的門檻。
吳泳銘曾表示,一些教育、醫療等細分行業的企業,正在基於開源的通義大模型做后訓練,這也是新的開源模型商業化機會。可以看出,阿里雲的商業模式也在持續進化。
迎接AI時代的「長跑」
面對國內外雲市場的激烈競爭,阿里雲正在重構自己的新敍事。不過,資本市場更擔憂的,是AI能否轉化為真金白銀?
阿里曾表示,要在未來三年持續投入3800億元用於AI資本開支,但這部分投入在短期內將難以看到回報,在此之前,阿里雲要如何把二季度的盈利增長跑成常態?
首先,加碼海外市場。近年,中國企業出海已經成為新趨勢,阿里雲在組織架構上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比如在新加坡設立AI全球能力中心,新增公共雲事業部中企出海負責人等。
目前來看,阿里已經做好了搶市場的準備,去年4月,阿里雲宣佈海外市場全線降價,平均降幅達23%,最高降幅達59%。在抓住出海趨勢的背景下,阿里雲憑藉大幅降價的優勢,阿成功從海外巨頭手中搶下了客户,比如攜程、網易、比亞迪、金蝶等。
其次,阿里雲重塑阿里。某種程度來看,AI不僅讓外界重估阿里雲,還刷新了市場對阿里的認知,重構阿里「科技+零售」的估值邏輯。
吳泳銘曾表示,AI是阿里幾十年一遇的機會。AI驅動阿里雲「換擋加速」只是開始,更重要的是,阿里雲讓外界看到了AI賦能阿里生態的乘數效應:
以阿里云爲中樞,把AI算力、算法模型拆解為可複用的「能力模塊」,滲透至電商、物流、本地生活等板塊,讓各業務從「單獨發力」 轉向「協同增效」。阿里憑藉AI +雲業務的強勁表現,開闢出廣闊的發展前景,也引發了市場對阿里市值的重新評估,這是阿里投入AI的底氣。
當然,阿里雲「逆襲」之后,仍要面對不少挑戰。比如在海外市場,谷歌、微軟等巨頭擁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阿里雲要大規模開拓歐美地區並不容易;各國也有各自的數據保護法規和隱私法,數據安全和合規要求依然是雲服務的隱形壁壘。
在全球雲市場因AI重塑的關鍵節點,阿里雲對行業機遇的精準把握,成爲了其穿越周期的底氣所在。但阿里雲要在全球市場再進一步,還需要在利潤和市場份額之間找到平衡。
不過,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也為阿里雲開了一個好頭,相信在AI的驅動下,阿里的價值,會被市場重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