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20:39
受制於產能瓶頸,即便在發佈了亮眼的YU7訂單數據和半年報數據后,小米的股價,一直被壓制在53元的月線以下反覆橫盤。直到今天下午,汽車之家爆出小米8月最后一周交付破萬的消息后,小米股價旱地拔葱,在恆生科技跌幅-1.22%的情況下,以3.34%漲幅收盤,成交143億,一舉突破雙月線。
回溯往昔,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啟動前,即便手握大量訂單,卻受限於產能,市值不過在幾百億美元區間掙扎。直至上海超級工廠產能爆發,特斯拉纔開啟萬億美元市值的傳奇篇章。如今,小米汽車正站在極為相似的關鍵節點—— 產品力備受市場認可,訂單源源不斷,產能瓶頸也即將突破。小米的 「特斯拉上海時刻」,已近在咫尺。
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建設之前,特斯拉在全球市場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訂單。以Model 3為例,這款車在發佈后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訂單量持續增長。然而,當時特斯拉位於美國加州的弗里蒙特工廠產能一直受限,無法滿足市場需求。2018年,馬斯克甚至把睡袋搬到工廠車間親自督戰,才艱難實現Model 3周生產5000輛的目標。
2017-2018年期間,特斯拉雖然在技術和品牌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但由於產能問題,其銷量增長緩慢,市值也一直在幾百億美元徘徊。例如,2017年特斯拉全球銷量約10萬輛,市值在500-600億美元左右。當時市場對特斯拉的未來充滿疑慮,質疑其能否實現規模化生產並盈利。
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建成並迅速實現量產。從一片荒地到首輛新車交付,僅用了357天,創造了驚人的 「上海速度」。上海超級工廠的產能快速提升,2020年其產能達到15萬輛,2021年提升至45萬輛,2022年進一步提高到75萬輛,成為特斯拉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
隨着產能的釋放,特斯拉的銷量開始大幅增長。2020年特斯拉全球銷量達到49.95萬輛,2021年為93.62萬輛,2022年達到131萬輛。銷量的增長直接帶動了營收和利潤的提升,特斯拉的市值也隨之飆升。2020年特斯拉市值突破1000億美元,2021年超過6000億美元,2022年更是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可以説,上海超級工廠的產能釋放是特斯拉市值起飛的關鍵因素,它讓特斯拉從一個小眾的高端電動汽車製造商轉變為全球主流的汽車巨頭。
步入2025年上半年,小米與特斯拉的發展軌跡呈現出鮮明對照。小米集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營收高達2272.49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為215.06億元,淨利潤率近10%。而特斯拉總營收約450億美元,淨利潤約25億美元,淨利潤率徘徊在5.6%,相比之下,小米在整體盈利能力上更勝一籌。
聚焦汽車業務板塊,小米智能電動汽車及AI 等創新業務營收達398.43億元,雖仍處於經營虧損狀態,但虧損額已縮窄至約8億元,且二季度汽車業務毛利率更是飆升至26.4%,遠超特斯拉。反觀特斯拉,汽車業務營收約333億美元,交付量約76.8萬輛。儘管特斯拉在汽車業務規模上佔據優勢,可小米汽車業務的迅猛增速與出色成本把控能力,已然嶄露頭角。
從市盈率來看,特斯拉在市場的高預期下,市盈率曾長期維持在高位,即便如今也在200倍;小米 PE目前只有35倍左右。這一方面反映出市場對特斯拉作為電動汽車行業開拓者的技術和未來增長潛力的高度認可,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小米被市場低估的可能性,隨着小米汽車業務的發展,其市盈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9月2日,國內20家主流新能源汽車品牌8月份最后一周(8月25日-8月31日)周銷量出爐,小米汽車作為目前最不缺訂單的新勢力車企,周交付破萬,達到1.12萬台,排名首次躍居中國新勢力銷量榜第二。這一數據不僅印證了其產品的市場認可度,更顯然預示了小米工廠產能的顯著提升。
不過,訂單積壓的問題仍未完全緩解。根據小米汽車官網顯示,目前預訂 YU7 標準版的交付周期大約在53-56周,較長的等待時間側面反映出市場需求仍遠高於當前產能供給。回顧SU7上市初期,用户等待周期曾長達5個月,雷軍多次視察工廠研究提產方案,2024年小米汽車產能僅能滿足部分訂單需求,而如今周交付破萬的成績,標誌着其產能爬坡已進入關鍵突破期。
按照規劃,2025年,小米汽車全年目標鎖定35萬輛。但結合當前產能提升速度及市場需求熱度,據行業分析推測,隨着一期工廠以及二期工廠產能加速釋放,小米汽車全年交付量有望達到40萬輛左右,遠超既定年目標。
多家機構也紛紛給出樂觀預測,國信證券研報表示,預計小米汽車2025年銷量40萬輛到50萬輛(具體看產能爬坡情況)。彭博分析預測,小米電動汽車銷量2026年有望實現三位數百分比的強勁增長,全年出貨量或達78.2萬輛。國信證券更是大膽預計,2026年小米汽車銷量有望突破80萬輛。
以2025年預計交付40萬輛計算,若平均單車售價維持在25萬元,汽車業務營收將達到1000億元。按照Q226.4%的毛利率水平,且隨着規模效應攤薄成本、虧損持續收窄,預計2025年汽車業務有望實現全年盈利,貢獻淨利潤約50-80億元。到2026年產能突破80萬輛后,營收規模有望衝擊2000億元,淨利潤或將達到150-200億元,成為小米集團的核心增長引擎。
參照特斯拉上海工廠產能釋放后的發展路徑,一旦小米汽車完成雙工廠產能佈局,其產能瓶頸將徹底打破。預計到2026年,小米汽車年產能有望突破80萬輛,為銷量持續增長提供堅實支撐。隨着銷量目標的逐步達成,規模效應將進一步顯現,成本得以有效控制,盈利空間也將隨之拓寬。
從特斯拉的發展歷程來看,產能釋放后的規模效應不僅體現在銷量和利潤上,還體現在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認可度的提升上。小米汽車如果能夠成功解決產能問題,隨着銷量的增長,其品牌知名度將進一步提高,用户羣體將不斷擴大。
目前小米集團的市值已經反映了其在智能手機、AIoT等領域的價值,但汽車業務的潛力尚未完全被市場挖掘。一旦小米汽車實現規模盈利,市場對小米集團的估值邏輯將發生重大變化。
小米集團的股價,目前正處於特斯拉上海工廠產能釋放前的時刻。雖然小米汽車現在的規模與特斯拉相比還有差距,但就像當年特斯拉在上海超級工廠產能釋放前一樣,小米汽車已經展現出了強大的產品力和市場潛力。隨着小米汽車產能的逐步提升,其銷量、營收和利潤有望實現爆發式增長,進而推動小米集團市值大幅提升。對於投資者來説,此時關注小米集團,或許就像在2019年關注特斯拉一樣,藴含着巨大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