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827新政兩周年:IPO穩態回暖,融資增五成、零破發

2025-09-02 18:52

財聯社9月2日訊(記者 高艷雲)自2023年8月27日證監會提出「階段性收緊IPO與再融資節奏」的827新政以來,已滿兩周年。目前A股IPO市場呈邊際回暖態勢,但「快節奏IPO時代」難以重現。

IPO上市企業增多,截至8月31日,年內已上市67家,同比增8家;募資合計656.13億元,同比增55.23%。

受理企業顯著增多,年內新增受理企業180家,較去年同期的32家增加148家,增幅為462.5%。

但在審與終止審查數量持續下降,目前各板塊在審企業共289家,同比減少36家;終審企業90家,同比減少277家,降幅為75.5%。市場仍處於「消化存量、控制節奏」的階段。

新股收益顯著,截至8月27日,年內無新股IPO上市首日破發,首日收益率達169.7%,同比增56%,是2023年同期收益率的4.6倍。

IPO融資額增逾五成

今年以來,上交所主板15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資342.33億元,另有1家企業在發行階段;科創板8家IPO公司完成上市(開板以來累計上市589家),募資81.17億元,無企業在發行階段。

深交所主板8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資43.78億元,無企業在發行階段;創業板24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資148.87億元,另有1家企業在發行階段。

北交所11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資36.53億元,另有1家企業在發行階段。

易董數據統計顯示,華泰聯合與國泰海通保薦IPO上市數量最多,均有7家企業上市;中信建投中信證券並列第二,均有6家;有4家企業上市的券商是東興證券申萬宏源證券承銷保薦;有3家上市的是中金公司招商證券國聯民生保薦、國金證券東方證券;有2家上市的是天風證券興業證券、平安證券、國投證券。

有1家企業上市的券商是華安證券中泰證券、申港證券、方正證券承銷保薦、中銀證券長江證券承銷保薦、國信證券國元證券光大證券廣發證券、銀河證券。

12家券商IPO上市保薦收入過億,分別為華泰聯合(3.82億元)、中信建投(3.78億元)、國泰海通(3.28億元)、中信證券(3.28億元)、中金公司(2.48億元)、國聯民生保薦(1.67億元)、東興證券(1.66億元)、申萬宏源保薦(1.38億元)、東方證券(1.37億元)、招商證券(1.34億元)、天風證券(1.29億元)、興業證券(0.95億元)。

新增受理增4.6倍

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受理量均大幅增加。其中,上交所受理33家,其中主板9家,科創板24家,去年同期僅科創板受理1家;深交所受理32家,其中主板11家,創業板21家,去年同期僅主板受理1家;北交所受理115家,去年同期為30家,同比增85家。

38家券商保薦上述受理IPO申報企業,平均保薦4.79家,中位數保薦2家,表明大多數機構保薦數量較少,最大保薦數量為27家,由國泰海通保薦;最小保薦數量為1家,共14家券商。

國泰海通證券以27家保薦數量位居行業第一,領先第二名中信證券4家;中信建投以14家位居第三,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頭部券商佔據主導地位,前三名機構(國泰海通、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合計保薦64家,佔總量的35.16%;前五名機構合計保薦84家,佔總量的46.15%;前十名機構合計保薦118家,佔總量的64.84%。

第一梯隊(≥14家),分別為國泰海通(27家)、中信證券(23家)、中信建投(14家)、華泰聯合(10家);第二梯隊(7-10家)為中金公司(10家),民生證券、國金證券(8家),東吳證券、申萬宏源承銷保薦(7家);第三梯隊(4-6家)為國投證券、國信證券、東方證券(6家),開源證券、中泰證券(5家),招商證券、浙商證券、廣發證券(4家);第四梯隊(1-2家)為,興業證券等8家券商(2家),申港證券等14家券商(1家)。

中小券商有生存壓力,超過三分之二的機構(25家)保薦數量不足3家,市場競爭激烈,資源向頭部集中趨勢明顯。

在審減少36家,終審降超七成

今年以來,上交所61家(主板24家,科創板37家)在審,深交所54家(主板25家,創業板29家),北交所174家。

國泰海通保薦在審企業數量最多,為42家,超過第二名中信證券9家。具體來看,在審企業超過10家的券商分別是,國泰海通(42家)、中信證券(33家)、中信建投(22家)、中金公司(18家)、國投證券(13家)、招商證券(12家)、華泰聯合(11家)、國聯民生(11家)、東方證券(11家)、國金證券(10家)、廣發證券(10家)、東吳證券(10家)。

儘管國泰海通保薦在審企業數量遠超中信證券,但在預計募資金額方面較后者還有較大差距,中信證券與國泰海通在審企業募資額分別為850.98億元、418.72億元。中金公司居在審募資額第二名,為670.26億元;其他在審企業募資額居前十的券商還有中信建投(195.36億元)、華泰聯合(138.46億元)、招商證券(112.17億元)、國投證券(89.9億元)、東方證券(88.68億元)、國金證券(78.26億元)、國聯民生(74.63億元)、

終審方面,上交所19家(主板16家,科創板3家)終止審查,深交所36家(主板11家,創業板25家),北交所35家。

此外,方正證券研報提到,年內IPO收益質量較2023年「827新政」前明顯走強,一是「827新政」以來A股IPO破發數量鋭減。在1月1日至8月27日的統計區間內,2023年、2024年、2025年IPO上市首日破發數量分別為45家、1家、0家;二是與此同時,2025年募資規模加權的IPO上市首日收益率為169.7%,相較2024年同期108.9%的加權收益率同比增長56%,更是2023年同期36.9%加權收益率水平的4.6倍。

市場回暖但快節奏難現

儘管IPO市場呈現回暖跡象,但多數市場人士認為,不會回到從前的高強度、快節奏狀態。

一家排名靠前券商投行分公司負責人稱,由於去年IPO受理基數偏低,今年受理量的同比對比顯得更為突出;而隨着年內IPO在審數量下降,撤否、終止審查的情況也有所減少。「從整體感受來看,近期IPO審覈不會有大的變動,應該會慢慢回暖,這需要一定時間。」

投行人士何南野分析指出,北交所IPO受理企業數量大幅增長,IPO整體呈現邊際回暖態勢,但滬深兩市的受理數量仍處於較低水平。他認為,鑑於滬深兩市當前排隊企業數量偏少,且伴隨資本市場逐步回暖,未來兩大交易所或有望放寬對受理企業的審覈尺度。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表示,市場回暖通常會帶動IPO節奏回暖,國內IPO節奏會進行適度調整,與當前市場狀況相匹配。但他也指出,IPO不會再恢復到從前那樣的快節奏,因為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之一是為國家戰略目標提供支撐,所以會優先向國家重點扶持領域的優質公司傾斜。

方正證券稱,多組數據結論表明步入穩態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是當前A股IPO的重要特徵。隨着牛市行情的演繹和更多增量資金入市,結合IPO受理提速和北交所崛起,建議適時增加對收益增強屬性的打新策略的關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