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09:49
通則康威:只能吃華為中興剩下的,只能進攻亞非拉,客户高度集中,導致應收款過多,客户隨時可能暴雷,研發投入較低,高端芯片依賴進口
一家年入11.5億的科技企業,利潤卻在客户集中度與應收賬款的雙重絞殺下節節敗退。
近日,深交所官網顯示,廣州通則康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則康威」)創業板IPO申請已獲受理。這家號稱全球排名第七的5G FWA CPE供應商,正試圖募集13.81億元資金。
表面光鮮的「小巨人」外衣下,是否隱藏着不為人知的風險?讓我們用放大鏡仔細審視這家公司的成色。
一、業績變臉:增收不增利的「魔咒」
通則康威上演了一出精彩的「變臉」戲法:2024年,公司營收創下11.52億元歷史新高,淨利潤卻暴跌25%至8035萬元。
公司將其歸咎於「研發投入加大、產品迭代和運費上升」。然而細看數據,這個解釋難以自圓其説。報告期內通則康威的研發費用率均值只有6.5%左右,低於行業平均14%的水平。
這讓人不禁疑問:研發投入不足行業平均水平一半,何來「研發投入加大」導致利潤下滑之説?
二、實控人「空降」:半路殺出的程咬金
通則康威的控制權變遷,堪稱一場「請君入甕」的大戲。
公司成立於2019年3月,由單建新、王伍、李金龍三人出資1億元成立。但2021年,創始團隊卻將持有的公司46%股權轉讓給了「空降」的侯玉清及其控制企業。
更為蹊蹺的是,原始股東李金龍悄然「掉隊」,而招股書對此次轉讓價格以及李金龍退出的原因語焉不詳。
侯玉清何許人也?據招股書披露,2001年11月至2003年10月,侯玉清任廣州康威興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僅從名字上看,康威興科技與通則康威是否存在關聯,成了一個謎。
三、應收賬款增速高於營收增速
翻開招股書,一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
2022年應收賬款:1.84億元,2024年應收賬款:3.26億元
兩年激增77%,遠超同期營收19% 的增幅。這意味着公司每賣出100元產品,就有28元是「白條」,而這些白條主要集中在政治經濟環境不穩定的亞非拉地區。
更令人擔憂的是,公司前五名回款客户應收賬款佔比從68.90% 升至79.57%,應收賬款周轉率則從6.14 降至4.11,回款效率持續惡化。
四、客户集中度過高
前五大客户銷售佔比從2022年的47.06% 猛增至2024年的69.34%。Airtel、MTN等巨頭掌握着通則康威的命脈。
這種依賴演化為雙重危機:一方面,公司議價權喪失,大客户壓價導致核心產品5G CPE的毛利率從2022年的39.83% 暴跌至2024年的27.32%;
另一方面,壞賬風險高企,一旦某巨頭暴雷(如2022年斯里蘭卡電信破產事件),公司將遭滅頂之災。
五、出海困局:84%收入拴在「火藥桶」上
通則康威的「全球化」堪稱一場豪賭:2024年境外收入佔比84.52%,且高度依賴亞非拉新興市場。
這些地區頭頂三把刀:
六、財務內控:個人賬户收款的「草臺班子」
報告期內,公司竟默許員工用個人賬户收取廢料款和樣機零售款,2022年和2023年金額分別為0.41萬元和4.28萬元。直到2024年才「規範」。
雖然金額不大,但暴露出財務內控薄弱——連廢品買賣都要走私賬,大額海外回款如何監管?
更諷刺的是,公司還因海關申報不實被罰3000元、逾期報税被罰50元,活脱脱一副「野路子」做派。
七、供應鏈風險:芯片斷供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通則康威的「國產化」招牌並不完全可靠:2024年,基於聯發科、高通芯片的產品收入在主營收入中的佔比約37%,基於紫光展鋭、中興微國產芯片的營收佔比約62%。
但問題在於,國產芯片的應用多為4G產品,5G產品仍依賴於高通、聯發科的芯片,存在被「掐脖子」的風險。
在中美科技戰背景下,若遭遇「中興式制裁」,公司宣稱的「國產芯片方案」能否應急?招股書僅輕描淡寫稱「存在供應風險」,卻無任何應急預案披露。
八、募資用途:研發投入不足卻要募資7.92億
最令人費解的是募資用途:公司計劃募資13.81億元,其中7.92億元用於研發運營中心及信息化建設項目,2.89億元用於全球營銷服務網絡建設項目,3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但公司研發費用率(7.74%)尚不足行業均值(14.99%)一半,卻計劃將募資大頭投向研發項目,這不是「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嗎?
九、壞賬計提:比同行激進3倍的會計手法
公司採取激進的壞賬計提政策。各期末壞賬計提比例僅為5% 左右,遠低於同行業平均的14%-20%。
這種過於樂觀的計提政策,可能是管理層對客户償付能力過於樂觀,若回款不及預期,可能放大財務錯報和資產高估風險。
結論:缺血上市還是包裝上市?
通則康威的IPO,看起來像是一場精心包裝的「缺血上市」:應收賬款三年暴漲77%,佔流動資產35%;淨利潤在營收增長情況下不增反降;客户集中度飆升;海外市場風險高企……
這些風險因素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一幅令人憂慮的畫卷。在高度依賴單一產品的情況下,盈利能力下滑趨勢可能動搖IPO估值基礎。
招股書(申報稿)數據已勾勒出幾大核心問題:利潤下滑趨勢能否扭轉?低研發投入如何支撐技術競爭力?應收賬款風險如何化解?實控人空降是否影響團隊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