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17:46
「
世茂服務選擇了一條艱難的道路:通過主動剝離低效業務,犧牲短期利潤換取長期健康發展。
中房報記者 梁笑梅丨北京報道
淨利潤同比降95.4%、在管面積持續流失,世茂服務在行業寒冬中進行的戰略調整,既展現了壯士斷腕的勇氣,也暴露出獨立生存的艱難。
8月27日,世茂服務交出了一份營業收入、淨利潤雙降的中期成績單。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6.2億元,同比下降10.2%;歸屬股東的淨利潤僅850萬元,同比暴跌95.4%。
這張成績單背后,是物管行業整體承壓與公司主動戰略調整的雙重結果。在房地產行業持續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世茂服務正經歷從規模導向到質量優先的艱難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世茂服務強調這是「主動剝離低效業務」的戰略選擇,多位採訪人士直指:「各項經營指標鮮有亮點,是一份不太亮眼的成績單。」
━━━━
淨利潤暴跌95.4%
世茂服務的中期業績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面性。一方面,公司核心淨利潤2.82億元,現金流增長27.7%至48.07億元;另一方面,淨利潤暴跌95.4%,營業收入下降10.2%。
揭開這些表面數字,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實際在管面積僅環比微增1.8%,與合約面積的爆發式增長形成強烈反差。這種巨大差距背后,是公司持續面臨的「丟盤」困境。張化學提出一個關鍵問題:「世貿服務在去年同期丟盤1750萬平方米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再丟1110萬平方米,反映出企業保盤壓力並沒有實質上得到解決。」
業務結構數據顯示,世茂服務對物業管理服務收入的依賴性不斷增強,佔比升至77.7%,而其他三大業務板塊收入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這種依賴度提升削弱了公司的業務抗風險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世茂服務在剝離低效業務的同時,新拓項目質量明顯提升。新增住宅平均物業費達到2.9元/月/平方米,創歷史最高紀錄;高質客户佔比提升至64.3%。一位資深物業分析師認為:「這種‘質換量’的策略能否成功,仍需時間檢驗。」
這種分化源於公司主動進行的戰略調整。同策研究院聯席院長宋紅衞認為:「世茂服務堅持走獨立性發展的模式,主動剝離低效業務,降低對集團的依賴性。」
━━━━
質量與規模的艱難平衡
世茂服務正處於規模與效益的艱難平衡中。中期業績顯示,公司新增合約面積4010萬平方米,同比上升126.6%;新增年飽和收入10億元,同比增長66.7%。
這些數據看似亮眼,卻掩蓋不了整體規模收縮的現實。中指研究院華南分院總經理、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張化學表示:「若不能解決丟盤問題,企業業績增長后續將繼續承壓。」這一判斷指出了世茂服務面臨的核心困境——在丟盤速度大於拓盤速度的情況下,規模收縮可能將持續影響業績。
從業務結構看,公司非住宅業態佔比提升至43%,第三方項目合約面積佔比達到77.7%。宋紅衞認為:「世茂服務的業務結構不斷優化,一方面非住宅業態運管佔比不斷上升,另一方面是高附加值的業務佔比不斷上升,這對於業務的營利性和成長性有一定幫助。」
事實上,世茂服務多元業務的發展並不均衡。雖然新零售增值服務收入同比激增188.9%,租售服務收入增長32.6%。上述資深物業分析師表示:「整體非物管業務收入佔比仍然有限,難以彌補物管主業下滑帶來的影響。」
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社區增值服務、非業主增值服務及城市服務三大板塊收入總計約8億元,且出現下滑趨勢。這種業務結構的不均衡,使公司在行業調整期顯得更加脆弱。
在運營效率方面,公司通過科技賦能和管理提效,將管理費用降至3.4億元,人均創收同比增長35.2%。這些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運營效率,但未能扭轉整體業績下滑的趨勢。
毋庸置疑,世茂服務的中期業績反映了整個物管行業的深層困境。隨着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物企不得不重新思考生存之道。
世茂服務選擇了一條艱難的道路:通過主動剝離低效業務,犧牲短期利潤換取長期健康發展。這種戰略轉向展現了管理層的決心,但也面臨着巨大的執行挑戰。
在行業寒冬中,世茂服務的轉型之路註定不會平坦。其戰略選擇能否成功,不僅取決於管理層的執行力,更取決於整個行業環境的演變。
值班編委:樊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