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十四五」能源經濟新看點③ | 盈利能力顯著增強 「十四五」能源上市公司總淨利潤增幅73%

2025-09-02 09:54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轉自:中國電力新聞網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邱燕超

  「十四五」期間,中國能源行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從資本市場表現看,wind數據統計,能源行業總淨利潤從2021年的4476.91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7755.28億元,增幅高達73%,年均複合增長率達20.02%。

  這一增長軌跡不僅超越了市場預期,更標誌着能源行業從「規模擴張」向「提質增效」的戰略轉型取得實質性突破。在傳統能源與新能源「雙輪驅動」下,疊加全行業效率革命的深入推進,能源央企與頭部民企協同構建了能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範式為資本市場注入長期價值錨點

  「結構優化+效率革命」

  多輪驅動盈利躍升

  近年來,受益於全社會電力需求增速加快、傳統能源經營改善,以及電力裝機延續綠色低碳發展趨勢等,電力板塊盈利提升明顯。

  據wind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能源行業總淨利潤實現20.02%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遠超同期總營收5.58%的增速。這一現象的背后,是能源產業結構優化與效率提升雙重作用。

  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雙輪驅動」成為盈利增長的核心引擎。

  記者梳理企業年報發現,傳統能源領域,油氣行業2024年淨利潤達3536.15億元,較2021年翻了一番;電力行業在2024年的淨利潤達到2363.82億元,較2021年增長1765.63億元,成為拉動整個能源行業增長的主要力量。

  這一勢頭在新的一年仍保持較好增長。以傳統能源企業為例,中國石油作為油氣行業巨頭,在2025年一季度布倫特原油均價同比下跌8.9%的環境下,仍實現歸母淨利潤468.07億元,同比增長2.27%。

  新能源領域增長穩健「新能源的發展為能源行業帶來了新的利潤增長點。」某發電企業財務負責人在接受中能傳媒記者採訪時透露。據wind數據顯示,新能源發企業三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4.60%,儘管營收佔比相對較低,但其增長速度反映了新能源在政策和市場需求驅動下實現快速發展。

  新興領域動能強勁。「十四五」期間,儲能與氫能作為新興賽道,展現出強勁的增長潛力。企業年報數據顯示,儲能電芯環節寧德時代2024年利潤增長了15%;億緯鋰能(維權)利潤增長了14.76%;錦浪科技儲能業務收入同比激增314%,佔營收比重從8%躍升至21%,拉動整體毛利率提升至27.38%。

  此外,效率革命成為盈利躍升的第二大支柱。以中國石油為例,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石油單位油氣操作成本降至9.76美元/桶,同比下降6.0%。

  從歷史周期特徵來看,2022年至2025年能源行業的盈利增長模式相較於2018年至2021年發生了顯著變化。據wind數據顯示,2018~2021年期間,能源上市企業主要依賴於政策扶持和估值擴張提升盈利空間。而在2022 - 2025年,其盈利增長則依靠成本控制、規模擴張、政策與市場、新能源轉型及金融投資收益。以光伏和風電為例,裝機容量的大幅增長帶來了一定的盈利空間,新能源行業正在從「概念驅動」轉向「基本面驅動」,其長期可持續性得到增強。

「量增」到「質變」

  能源央企凸顯盈利韌性

  能源行業的盈利增長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在質量上實現跨越。

  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十四五」期間能源上市公司積極尋求結構調整的新路徑,着力優化能源結構,持續提升盈利空間。

  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發佈的《2025 年能源轉型投資趨勢》年度報告顯示,2024 年中國內地能源轉型投資總額達 8180 億美元,超過美國、歐盟和英國投資之和,能源轉型帶來新風口。

  傳統能源企業紛紛佈局新能源領域業務。

  例如,甘肅能源2024年初啟動實施重大資產重組項目,收購控股股東甘肅集團旗下常樂公司66%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向新能源發電相關的調峰火電業務領域擴展。

  甘肅能源董事長盧繼卿表示:「收購完成后,公司將有效平衡公司水電、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發電及調峰火電的佈局,形成‘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的電源結構,同時將大幅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盈利質量。」

  現金流的強勁增長印證了利潤質量的實質性提升。從2024年年報看,A股能源板塊在盈利能力、盈利質量、資本結構等多方面表現良好。煤電容量電價改革后,電力企業業績改善較大,分紅金額和分紅比例均創歷史新高,展現其高質量的盈利狀況。

  「上市公司現金流強勁增長,説明企業的利潤質量確實變好了。」國盛證券能源分析師告訴記者,「十四五」期間,能源企業通過持續優化經營實現投資價值與業績表現的雙向向好,更以穩定長期的分紅機制積極履行主體責任,進一步夯實市場內生穩定性。

  技術投入構築企業發展的長期競爭力。

  「十四五」期間,我國加快構建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圍繞可再生能源、先進核能、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等新質生產力領域,部署攻關、試驗和推廣任務,實現全鏈條創新,取得多項世界級成果。

  其中,光伏產業的技術突破尤為矚目。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2024年我國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屢創新高,PERC p型單晶電池平均轉換效率達到23.5%,較2020年提升0.7個百分點;HJT、TOPCon等新一代電池技術量產效率保持全球領先。以隆基綠能為例,2024年其研發投入達50.14億元,較2020年增長93.5%,BC電池組件效率突破26%。

  研發投入轉化為技術壁壘,支撐盈利可持續性。作為氫能龍頭企業,重塑能源通過技術降本增效實現核心產品競爭力提升與市場份額拓展。該企業2025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聚焦氫能重卡等高潛力場景,核心產品銷售收入增長141.8%,海外收入激增360.3%,推動虧損同比收窄28.7%。

  商業模式創新拓展盈利邊界,傳統能源企業加速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中國石油2025年一季度風光發電量達16.8億千瓦時,同比激增94.6%。中國華電境內清潔能源裝機佔比達57.5%,較去年同期提升5.1個百分點。隨着新能源裝機量不斷增大,傳統能源企業步入轉型期,新的盈利空間初顯

  能源央企與民營巨頭的財報數據揭示了一個共同趨勢:傳統能源「穩底盤」作用與新能源的「增長極」效應形成戰略協同,全產業鏈優勢增強盈利韌性,這種產業鏈整合使企業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而能源行業盈利能力的躍升,本質上是一場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效率的深刻變革,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飛躍」,為「十五五」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