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17:57
9月2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獲悉,9月3日起,由法國小夥馬庫斯捐贈的有關上海抗戰的近百張歷史照片將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對外展出。
《正義昭昭 大道同行——戰后審判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展覽內景。
在國家文物局和外交部的指導下,2025年年初,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接收了由法國小夥馬庫斯·德特雷茲提供的618張歷史照片,並同步開展鑑定評估工作。8月初,照片的捐贈儀式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舉行。
法國小夥馬庫斯捐贈的歷史照片,其中近百張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展出。
9月3日起,由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聯合上海交通大學戰爭審判與世界和平研究院、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會共同主辦的《正義昭昭 大道同行——戰后審判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將正式面向公眾展出。由法國小夥馬庫斯·德特雷茲捐贈的有關上海抗戰的歷史照片,將在展覽的特別單元集中展出。
法國小夥馬庫斯捐贈的歷史照片,其中近百張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展出。
在該特別單元中,展覽以浦江暗涌、戰火肆虐、城市之殤、民眾蒙難四個單元,展出了近百張與上海抗戰相關的歷史照片,真實反映了日本侵略者對上海這座城市的肆意破壞和對平民百姓的殘酷暴行,多角度反映了「八一三淞滬會戰」前后的上海,揭示了日本侵華戰爭的歷史真相,旨在挖掘和發揮這批照片的歷史價值與教育意義。在9月2日的提前觀摩現場,澎湃新聞記者看到,展出的照片內容包括淞滬會戰前的外灘碼頭、被日軍佔領的四行倉庫光三分庫、經歷戰火后的上海街頭、河岸邊的死難者棺木等等。
法國小夥馬庫斯捐贈的歷史照片,其中近百張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展出。
據公開消息,此前,專業機構曾對這批照片開展照片材質及同源性鑑定。經鑑定,馬庫斯交給淞滬抗戰紀念館的618張照片,均為明膠銀鹽黑白相紙洗印,洗印於20世紀30至50年代,未發現由網絡質疑的現代打印方式(如靜電印刷或噴墨打印)形成。
「我出生於1941年,雖然當時年紀很小,但也是經歷過抗戰年代的。」9月2日,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向隆萬在看過馬庫斯捐贈的照片時談到,照片中的上海與他童年模糊的回憶有所對應,「而且我們在展覽中可以看到,比如當年大樓被轟炸前后的對比照,雖然不見血,但還是讓人覺得非常震撼。」
法國小夥馬庫斯捐贈的歷史照片,其中近百張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展出。
向隆萬的另一重身份,是參與東京審判的中國檢察官向哲濬之子。本次展覽的東京審判章節還展出了關於向哲濬的珍貴的文物,即他在參加東京審判庭審期間所使用過的雷明頓牌機械打字機。這台打字機曾用於撰寫對日本戰犯的起訴書及數萬字證據摘要,記錄下日軍侵華期間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是法理對抗暴行、正義終結侵略的歷史見證。
同時展出的珍貴文物還包括中國檢察官團隊成員高文彬在東京審判期間曾使用過的Clarus MS-35型旁軸相機。這台相機拍攝了東京審判的大量現場影像,包括中方團隊的工作場景、法庭內外實況以及部分證據材料的圖像記錄。這些照片不僅服務於庭審實務工作,也見證了中國檢察官團隊在國際司法舞臺上為維護正義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與重大貢獻。
向隆萬和父親向哲濬的打字機。
展覽以反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為主旨,分為「戰勝侵略」「捍衞正義」「守護和平」三個部分。通過近400張歷史圖片、178套481件文物史料和歷史影像,沉浸式的互動場景等展示手段,生動呈現戰后審判的歷史過程,深刻闡釋戰后審判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彰顯中國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立場。
本次展覽展出的部分珍貴歷史影像、照片和史料也是首次以展覽的形式向社會公開。其中,兩段從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通過細緻遴選徵集到的珍貴歷史影像,分別反映了新中國對日本戰犯的改造和審判。真實記錄了撫順和太原戰犯管理所對日本戰犯進行思想教育與人道主義改造的過程,將時事政策教育與認罪伏法教育相結合,讓戰犯對其法西斯軍國主義立場有了深刻的反省。
法國小夥馬庫斯捐贈的歷史照片,其中近百張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展出。
展覽還展出了由最高人民法院提供的1956年對日本戰犯審判系列高清歷史照片,包括沈陽審判與太原審判的提票回證、押票回證、庭審證據、戰犯供述、判決書等珍貴司法文書,系統還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日本戰犯進行司法審判的歷史全過程。這些珍貴檔案,不僅展現了中國司法審判的嚴謹性與公正性,更彰顯了新中國審判的重要歷史價值。
「這次展覽客觀反映了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決定性貢獻,真實重現戰后審判的歷史過程,突出中國堅定捍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的堅定立場。」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館長孔祥俊説,「戰后審判不僅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懲罰,更是人類對戰爭與和平的深刻反思。它通過法律與道義的結合,為全球和平樹立了‘侵略必懲、正義必申’的標杆。它代表國際公理、人類文明,也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是二戰史觀的重要詮釋。」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鄒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