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創新葯指數 「提純」,CXO 龍頭影響幾何?

2025-09-02 19:18

作者/閆   碩

今年以來,創新葯成為大熱版塊,備受市場關注。作為聚焦創新葯投資標的的恆生創新葯指數、恆生港股通創新葯指數,日前迎來新一輪調整,以「提純」指數成分。

根據調整方案,恆生創新葯指數剔除7家公司,成分股數目從36只減少至29只;恆生港股通創新葯指數則剔除5家公司,成分股數目從34只減少至29只。

市場普遍關注的是,此次調整剔除的公司主要為醫藥外包(CXO)公司,包括委託研究機構(CRO)、委託生產機構(CMO)和委託研發生產機構(CDMO)。

其中恆生港股通創新葯指數剔除的5家CXO公司,之前在指數中的權重合計約20%。但從二級市場表現看,這5家公司的漲幅均不及指數的整體表現,業內觀點認為,剔除之后更能體現創新葯產業發展趨勢。

有券商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CXO公司核心業務是為製藥企業與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研發、生產及商業化全鏈條外包服務。其業務模式決定了兩點核心特徵:一是不直接持有創新葯的核心知識產權,也不參與新葯研發風險的承擔;二是不涉及創新葯專利研發環節,也不享有藥品商業化成功后產生的專利授權收益。

恆生指數指出,這次調整旨在令恆生創新葯相關指數可以更準確地反映其指數目標:追蹤業務與創新葯研究、開發及生產相關的公司,而非如CXO等的服務提供商。

指數「提純」

今年6月30日,恆生指數有限公司發佈《恆生創新葯指數及恆生港股通創新葯指數的編算方法調整》,決定修訂相關指數編制方案,並已於8月11日實施。

根據恆生港股通創新葯指數調整方案,此次有4點更新:新增流動性要求、修改行業要求、刪除主題要求、修改成分股挑選方法。其中「修改行業要求」中明確,主營業務在CXO行業的公司將被剔除,包括CRO、CMO、CDMO。

在此基礎上,恆生港股通創新葯指數剔除了5家公司,分別為金斯瑞生物科技、晶泰控股、藥明合聯、藥明生物、藥明康德

剔除后,該指數也成為首批全部為創新葯企業的ETF跟蹤指數,目前中國生物製藥、石藥集團、信達生物、百濟神州、康方生物為其前五大成分股,權重合計超50%。與此同時,恆生創新葯指數也進行了調整,主要更新了「修改行業要求」,同樣剔除了上述5家公司,另外還剔除了鉅子生物、華昊中天生物,合計7家公司。

目前,恆生創新葯指數前五大成分股為信達生物、科倫博泰生物-B、中國生物製藥、百濟神州、康方生物,權重均在10%左右。此外,調整后,該指數中生物技術、藥品分別佔指數權重約54%、46%,調整前為62%、38%。

兩大指數的歷史數據可追溯至2019年12月,其中恆生港股通創新葯指數於2023年7月10日被正式推出,Wind數據顯示,根據剔除CXO后的指數成分股回測該指數的歷史業績,2023年由原指數的3.2%變為修訂后的8.2%,2024年則由-11.5%變為-4.5%,2025年亦有所提升。另外,自指數發佈日至今年7月31日,修訂后的年收益化率超47%,與修訂前相比提升了10.5個百分點。

恆生創新葯指數於2023年5月被正式推出。根據恆生指數公司數據,經過連續4年下跌后,恆生創新葯指數今年有望實現自2020年以來的首個上升年度。年初截至2025年8月22日,恆生創新葯指數上升116%,跑贏大市(以恆生綜指為代表)30.5%的升幅,以及整體醫療保健業91.2%的升幅。值得留意的是,年內的強勁表現,令指數上升至2021年1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根據最新數據,截至9月2日收盤,該指數上升114.25%。

CXO迎估值修復

值得關注的是,被恆生港股通創新葯指數、恆生創新葯指數分別剔除的5家CXO公司中,有3家藥明系公司,即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藥明合聯。其中,藥明生物此前在兩大指數中的權重均超8%,分別為第四、第五大權重股。

業內觀點認為,從被剔除的公司名單及所佔權重層面看,對藥明系公司的影響相對較大。短期來看,被剔除的公司會面臨一定的資金流出壓力。但中長期而言,行業復甦趨勢和企業戰略調整可能抵消負面影響。

事實上,多家被剔除的企業今年上半年取得了不錯的業績。根據藥明生物2025年半年報,報告期內實現收益99.5億元,同比增長16.1%;IFRS(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毛利同比增長27.0%至42.5億元,IFRS毛利率為42.7%。

金斯瑞生物科技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5.19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81.92%;歸母淨虧損2546.2萬美元,同比收窄85.46%。其中,CDMO收入達2.47億美元,同比增長511.1%,主要因為收到禮新合作分成2億余美元,剔除后CDMO業務實現雙位數增長。

此外,晶泰控股今年上半年收入5.17億元,同比增長403.8%;經調整淨利潤1.42億元,首次實現半年盈利。

談及CXO的發展,上述券商分析師表示,國內眾多創新葯資產加速推進至臨牀中后期階段,核心臨牀數據持續通過概念驗證,「出海」佈局的戰略方向愈發清晰,諸多首付款以及潛在里程碑的確認成為國內創新葯企資金重要來源。同時隨着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場的活躍以及科創板未盈利企業上市渠道再次開啟,國內需求有望迎來進一步恢復,帶動CXO產業鏈進入新一輪發展階段

東吳證券分析認為,短期看,經過幾個季度的調整,2025Q1開始收入利潤均呈現修復趨勢,而2025Q2持續修復,收入利潤增長加速;中長期看,一方面我國仍是CDMO行業重要生產國,在成本低、效率高、質量優三重優勢下競爭優勢突出,另一方面監管趨嚴、新葯研發向差異化發展導致新葯研發難度和成本增加,CRO企業憑藉項目經驗優勢和資源優勢或成為藥企的重要合作伙伴,因此CXO長期需求向上。

「隨着美元降息預期增強、國內創新葯投資熱情高漲、科創板和港交所生物醫藥IPO數量增加,生物醫藥投融資景氣度回升,CXO板塊發展趨勢向好。看好管線結構合理的平臺型企業、細分賽道競爭優勢明顯的龍頭企業和業務差異化發展的創新企業。」東吳證券指出。

圖片/21圖庫

排版/許秋蓮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