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19:24
今年3月,在披露2024年財報的前一天,掌舵綠城中國7年的張亞東,突然辭任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
張亞東離職之倉促,讓綠城中國(以下簡稱「綠城」)董事會甚至沒有足夠時間商討接任人選,不得不短暫停牌。隨后,綠城宣佈,自2025年3月26日起,劉成雲接替張亞東成為新一任主席。
與張亞東一樣,劉成雲同樣來自大股東中交系。不過,張亞東在中交的時間相對短暫,進入中交之前,他曾任大連市政府副市長、大連市委常委、大連市委統戰部部長等職。
而劉成雲已在中交任職多年,目前擔任中交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是一位「老中交人」。
管理綠城期間,張亞東的標籤非常明顯——衝刺規模。規模為綠城帶來了品牌知名度和行業地位,但當地產進入調整期時,屯的土地、賣不動的房子又開始反過來侵蝕利潤。
留給劉成雲的綠城,也沒有了昔日風采。2025年上半年,綠城收入同比下滑23.3%、股東應占利潤更是同比暴跌89.7%,僅剩2.1億元。
只不過,劉成雲的挑戰纔剛剛開始。
1
庫存成「吞金獸」,
合作伙伴拿走10億利潤
近日,綠城發佈2025年中期財報。
報告期內,綠城取得總合同銷售金額1222億元。其中,自投項目銷售額約為803億元,同比下滑6%。
雖然銷售額有所下滑,但綠城還是衝進了行業TOP5。克而瑞數據顯示,以2025年上半年全口徑銷售額計,綠城以803億元位列行業第五,較去年排名前進一名。(編者按:本文所指TOP5房企,以克而瑞2025年上半年全口徑銷售額榜單爲準)
只不過,由於全年交付節奏分佈不均影響,綠城上半年的結轉面積同比下降22.7%,帶動收入下滑。今年上半年,綠城實現收入533.68億元,較2024年同期減少約162億元,降幅達到23.3%。
不過,管理層對全年收入仍然樂觀。在2025年中期業績會上,綠城執行總裁耿忠強表示:「如果放在全年的維度來看,今年的收入應該跟去年差不多。」
相比於收入,綠城的利潤卻似「腳踝斬」。
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淨利潤12.11億元,同比下滑63.5%。即便是這樣的利潤,還被合作伙伴分走了超10億元,股東應占利潤僅剩2.1億元,同比暴跌89.7%。
對於利潤的驟降,耿忠強表示,這主要是源於公司積極推動長庫存去化,2025年中期計提相關資產減值損失19.33億元。
財報顯示,截至2025年中期末,綠城已竣工待售物業高達386億元,這意味着,有相當規模的現房沒有銷售出去。
另據綠城管理層透露,截至今年6月底,綠城的整體貨值大約2700億元,其中2021年及以前的貨值不到1400億元,佔比一半左右。今年上半年,公司對2021年及以前庫存去化190億元。
在房地產市場「遇冷」之時,房價不斷下滑,這些沒有完成去化的存貨只會產生越來越多的減值。今年上半年,綠城對旗下項目計提存貨減值17.17億元,是當期歸母淨利潤的8倍之多,這對利潤的侵蝕不言而喻。
而這遠不是終點。在2025年中期業績會上,針對未來還有多大金額減值的提問,耿忠強坦承,具體數字很難預估,因為市場環境會變,公司自身的經營策略也會做一個適時調整。「我相信長庫存面臨減值壓力,是當下每一家房企都不可迴避的難題。」
綠城不知道未來究竟會對存貨計提多少減值,但可知的是,當前的存貨減值已經讓綠城的利潤在TOP5房企中「吊車尾」。
「子彈財經」梳理發現,在TOP5房企中,今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下滑幅度最大的正是綠城。
從具體利潤來看,華潤置地的歸母淨利潤已經超過百億,而保利發展、中海地產、招商蛇口的歸母淨利潤在14億元至86億元之間,綠城是唯一歸母淨利潤不足10億元的房企。
不僅如此,和排名第四位的招商蛇口相比,招商蛇口的歸母淨利潤都達到綠城的7倍之多。
有意思的是,在利潤驟降之后,曾在2024年年度業績會上完成首秀的劉成雲,缺席了2025年中期業績會。
2
銷售額衝刺1600億,
繼續搶「地王」
在今年年初舉行的2024年年度業績會上,綠城管理層表示,公司2025年自投項目銷售額衝擊1600億元。
在這一目標之下,綠城今年的拿地節奏明顯加快。
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綠城新增35個項目,比去年同期新增的15個項目增長20個;總建築面積約35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71%;預計新增土地貨值907億元,同比增長172%。
克而瑞數據顯示,以新增土地貨值計,2025年上半年,綠城力壓華潤置地、招商蛇口,位列行業第三。
在這個過程中,綠城甚至不惜爭搶「地王」。例如:今年6月,綠城在武漢拿下了江岸區新興街1.82萬平方米住宅地塊,溢價率54.36%,樓面價2.79萬元/平方米,成為江岸區域「地王」。
為此,綠城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今年上半年,公司支付權益土地款362億元,同比增長135%。
在業績會上,綠城行政總裁郭佳峰表示,上半年拿地較多,一方面是主動安排,另一方面是因為杭州等城市推地質量較高、數量較大。
按照規劃,綠城預計2025年的新增土地貨值在1200億元到1300億元之間。在上半年已經新增超900億元貨值的情況下,留給下半年的拓儲空間已經不大。
郭佳峰也明確,當前土地市場仍在築底過程,但分化空前加劇,三四線城市依舊較冷,一二線城市「地王」頻出,局部熱門地塊風險在加大,而綠城下半年會放緩拿地節奏。
但落在行動上,綠城依舊是動力十足的「地王收割機」。
7月23日,綠城以46.67億元的總價競得蘇州一宗土地,成交樓面價為65242元/平方米,成為蘇州單價「地王」,同時也刷新了江蘇省住宅地塊樓板價的最高紀錄。
僅僅兩天之后,綠城又以64.719億元競得上海虹口北外灘地塊,樓面價12.66萬元/平方米,溢價率46.33%,成為虹口新「地王」。
「綠城在拿‘地王’的過程當中其實是很小心、很糾結。」在中期業績會上,郭佳峰表示,之所以去拿這些風險很大、價格很高的地,拿地塊有成功先例是重要原因。
另外,近兩年來隨着優質低密地塊和核心地塊的供應,高端需求在逐步釋放。「我們認為高端市場的熱度仍會持續一段時間。」
但從整體環境來看,房地產市場目前仍處於調整期。中指院數據指出,2025年前7月,TOP100房企實現銷售操盤金額20730.1億元,同比下降13.3%,降幅較上半年擴大1.5個百分點。
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錶示,從市場表現來看,7月重點城市成交略顯乏力,二手房仍延續「以價換量」態勢。短期來看,房地產市場仍處於波動調整過程中,城市分化行情仍將延續。
3
負債水平攀升,
「活着比什麼都重要」
綠城今年積極拓儲,需要強勁的現金流支撐,因此在加速融資。
在境內融資方面,今年上半年,綠城在一級市場發行9期債券和票據,共融資77.11億元。其中包括,2-3年期信用債55億元,以及1年期供應鏈ABN 22.11億元。
在境外融資方面,綠城上半年完成境外債務置換約8.02億美元,併成功發行三年期5億美元優先票據,是2023年2月以來首筆中資地產板塊美元債,重啟中資地產美元債融資渠道。
截至2025年6月末,綠城的總借貸規模1430.27億元,較去年底增加約58億元。其中,銀行及其他借款為1169億元,較2024年底增加超11%。
對於借款規模的增長,耿忠強表示,上半年拿地較多,同時爲了儘快實現股東迴流,儘快地去做了開發貸,導致銀行貸款階段性增多。
在TOP5房企中,綠城的融資成本最高。截至2025年中期末,綠城總借貸加權平均利息成本為3.4%,而保利、中海、華潤置地、招商蛇口的融資成本均在3%以下。
債務走高之后,綠城的負債率也水漲船高。於2025年6月末,公司淨資產負債率(淨負債╱權益總額)為63.9%,較2024年底的56.6%增長7.3個百分點。
耿忠強坦承,與同行相比,綠城中國的負債率偏高,但整體負債總額下降的方向也不會變。
在整體降負債的基調下,全力開拓自投項目顯得「不夠經濟」,輕資產模式的代建則成為綠城的「另一條柺杖」。
按照規劃,綠城今年代建業務的銷售目標維持在1000億元左右,佔到自投項目銷售目標的60%以上。
在樓市巔峰時刻,綠城憑藉品牌優勢,早早切入代建,一度是代建做得最成功的房企,也是綠城的一條護城河。2020年,綠城旗下負責代建業務的平臺綠城管理控股就已經登陸港交所。
如今,由於代建的輕資產模式,讓其在當下備受歡迎,龍湖、旭輝、華潤置地、金地、遠洋、建發等房企紛紛加碼代建,市場驟然擁擠。
而綠城的優勢正在被稀釋。2025年上半年,公司代建項目管理服務收入僅13.61億元,同比下降17%。
對此,綠城給出的解釋是,近年來,代建行業競爭加劇,房地產市場整體下行影響存在滯后效應,代建收入整體下降。
這説明代建市場競爭已經白熱化,而在激烈競爭中,項目簽約與服務費單價勢必承壓,盈利能力也會被壓縮。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當下,耿忠強聲稱,「活着比什麼都重要,活着是發展的前提」。但問題在於,怎麼活下去、怎麼活得好?而這個答案,中交集團交給劉成雲來回答。
*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於VRF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