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瞄準國際電池回收市場

2025-09-02 18:40

近幾年「新三樣」出口表現亮眼,2023年首破萬億元大關,也帶動上下游行業的出海浪潮。比如與「新三樣」產品密不可分的電池產業。中國擁有全球70%的電池產能,超過1/4用於出口,無論是電池產品直接外銷,還是搭載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系統遠銷海外,中國生產的電池正在鋪滿全球市場。

如博萃循環創始人林曉所説,「中國造的電池,中國也最懂怎麼回收。」隨着出口電池陸續進入退役期,電池回收再造行業將迎來蓬勃發展,而中國作為全球最主要的電池製造方,在回收技術上具有先發優勢,相較於海外本地回收商,更清楚電池的生產主體、製造工藝與材料構成,在制定回收方案時,能更精準地解決回收環節的技術問題。

不過國內外廢舊電池回收市場生態存在較大差異,國內廢舊電池以交易買賣、逐級加價的形式流通,屬於資源市場,而歐美市場廢舊電池需要付費處置,屬於補貼市場。因此,中國電池回收企業雖然在國內已有成熟實踐,但在海外市場僅靠複製國內經驗很難成功。

「電池回收出海的本質,不是企業走出去,而是技術、服務走進去。」林曉表示,博萃循環在電池回收技術出海領域,不是簡單地做標準化產品的出口,也不能套用國內成熟模式,而是將國內技術優勢做本土化落地,開發適配當地市場的解決方案。

1.「誰造的電池,誰最懂怎麼回收」

博萃循環創始人林曉曾為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所研究人員,開發來自美國及全球各地的廢料和礦產資源綠色提取技術,獲得過國家技術發明獎。在美國訪問期間,研究課題是可持續發展。隨着電池行業的發展,負責多個國內電池材料領域的橫向課題,與歐洲、國內的頭部電池材料企業合作十余年,技術服務覆蓋國內60%以上市場份額。「參與和見證了過去十幾年中國大多數電池材料企業的發展歷程。」林曉表示,學術和產業兩種經歷的交叉讓他既瞭解歐美的回收治理方式和政策要求,又熟悉中國電池的材料構成、工藝特性和產業特點。

隨着中國電池產業以及出口的興起,衍生出的電池回收需求在海外也開始快速增長,與林曉積累的技術及項目成功形成共振。2019年,林曉成立博萃循環(公司全稱為「蘇州博萃循環科技有限公司」),聚焦電池關鍵材料的循環利用。他表示,博萃循環的定位不是做電池回收廠,而是作為技術服務商

根據回收原料的不同類型(如電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報廢料或達到生命周期終結的退役電池),以及電池材料的類別(包括三元電池、磷酸鐵鋰電池、鈉離子電池、固態/半固態電池、氫燃料電池等),博萃循環為定製回收解決方案商,完成設備產線製造並赴現場進行運營調試。

針對客户已建成但無法滿足新需求(如原料類型變化、技術標準升級)的產線,博萃循環提供技改服務,幫助客户實現技術升級。除了產線等硬件設備的服務,博萃循環也研發提供回收電池所需的關鍵分離材料,向客户交付「技術+完整產線+關鍵材料+服務」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隨着新能源汽車行業在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普及,電池回收市場需求也不斷增加。海外電池回收,自然成為中國電池出海的配套需求。歐盟推行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EPR)」,明確「誰生產,誰回收」的原則,意味着中國電池及新能源汽車企業出海時,需要同時履行當地的回收責任要求,否則會面臨合規風險。

「以獨立民營企業的形式在海外開展業務更具市場優勢,要不是爲了出海,我其實沒必要離開中科院。」林曉坦言,創立博萃循環的初衷實際上也是爲了出海。博萃循環創立以后,海外客户增長明顯,目前海外客户數量已經是國內的3倍多。

博萃循環作為技術服務商人員規模並不大,遠低於其服務的回收廠等企業客户,但在電池回收細分領域,「沒有哪個公司比博萃人才儲備多」林曉表示,博萃循環的人才優勢主要體現在「多樣性」和「國際化」,員工大多是畢業於日本、歐洲、美國等高校的博士,除了大陸地區,還有部分成員常駐美國、歐洲和中國臺灣地區。 

2.「國內是資源市場,海外是補貼市場」

電池回收產業鏈以「廢舊電池流轉」為核心,主要分為三個環節:廢舊電池的產生、處理和複用。據林曉介紹,中國與歐洲的產業鏈在每個環節都有本質差異,這決定了國內經驗無法直接複製到海外。

具體來説,廢舊電池的產生是回收產業鏈的起點,一是來自生產端的報廢料,也就是電池廠在電池製造過程中產生的不合格極片、電芯等;二是消費端的退役電池,比如新能源汽車使用5-8年后退役的動力電池,或儲能領域淘汰的電池。在國內,這兩類廢舊電池數量佔比大致相當,海外市場目前是以消費端退役電池為主,未來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的量會逐年快速增加。

在電池材料上,據林曉介紹,中國和歐美產生的廢舊電池也有極大不同。國內動力電池裝機從過去以三元電池為主,轉向如今近90%為磷酸鐵鋰電池;因此在報廢市場,磷酸鐵鋰電池的佔比也逐漸增加,與三元電池基本持平。而海外市場三元電池仍是主流,磷酸鐵鋰電池使用規模雖然有所增加,但佔比仍然較低。

其次在處理環節,一般來説,廢舊電池從主機廠4S店、電池廠售后網絡、第三方回收網點等渠道送至回收廠后,回收廠會通過各種回收工藝,提取電池中有價值的金屬,產出黑粉、電池級鹽等初級或中級再生材料。

而在回收階段,中國的廢舊電池可以「賣錢」,在流通環節中會逐級加價,到回收廠時價格已經很高,而歐美市場對回收過程的環保標準和合規要求較高,廢舊電池往往需要「付費處置」,企業或個人反而要向回收廠支付廢舊電池的處理費用,政府也會向回收廠給予額外補貼。

但是,由於歐美人工費用高昂,電力成本(尤其歐洲)及回收過程中所需要的化學品價格遠高於國內,部分品類價格甚至為國內的數倍,因此廢舊電池在回收處理過程中的單位成本要顯著高於國內。

中國和歐美市場,在廢舊電池的回收和處理兩個環節的不同,導致回收廠利潤來源的本質差異——前者回收成本高,因此需要儘可能提升廢舊電池價值以獲得更大利潤;而后者雖然可以通過回收電池賺錢,但處理過程成本居高不下。正如林曉總結:「國內是資源市場,歐美是補貼市場。」

最后在廢舊電池的複用環節,也就是回收廠處理完成的正極材料等電池核心部件有用產品流回電池廠,實現電池材料的循環複用。中國的電池循環產業鏈已實現完整閉環,但是林曉告訴我們,「歐美缺乏大型電池材料企業,電池產業鏈是不閉環的」,本地回收廠暫未涉及電池級材料及電池的直接交付,本地市場對極片修復、再生的需求也較少,因此回收工藝更偏向初級加工,交付產品多為相對初級的黑粉、高質量黑粉或電池級鹽,這些材料很多最后以各種形式回到亞洲市場。

3.不是產品「走出去」,而是服務「走進去」

基於對中外廢舊電池產業差異的認識,林曉認為電池回收出海的本質,不是產品「走出去」,而是技術服務「走進去」。博萃循環不照搬國內已經成熟,針對成熟產業鏈再生產品的工藝,而是為海外市場研發適配的回收工藝與設備,聚焦於滿足本地需求的產品生產。

林曉發現,博萃通過支撐回收廠技術和服務需求的市場定位,也可以避免海外客户產生「競爭威脅」顧慮,更願意與博萃循環開展深度合作。

目前,博萃循環在海外拓展業務的節奏是,先通過技術服務與當地夥伴建立聯繫,隨着合作的逐漸深入與信任關係的積累,再探討合資等更深層次合作形式的可能性。以可披露的西班牙項目為例,博萃循環的合作方是西班牙最大的殘疾人服務團體ONCE。

「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先在中國為合作方搭建一條示範產線,讓他們能看到實際產品,還要取得歐盟的CE認證,幫助他們在歐洲培訓未來的車間主任,磨合中國和歐洲合作伙伴的雙方團隊,最后再將設備運到歐洲進行安裝調試。」林曉説道。由於合作方是一家殘疾人服務團體,工廠要求超過70%的員工為殘障人士,為確保殘障人士適應項目以及方案落地,博萃循環除了提供技術和設備支持,還作為股東參與到項目全程的實施運營。

2025年1月,博萃循環與ONCE旗下子公司ILUNION、EFT-System成立合資公司,在西班牙建設年處理量6000噸磷酸鐵鋰電池的回收工廠,支撐磷酸鐵鋰電池在歐洲的本地回收和閉環,整個項目投資規模達千萬歐元。

林曉表示,與當地企業合作也能幫助博萃循環參與的項目獲得當地政府的補貼支持,「如果中資企業直接‘裸奔’出去,在一個陌生環境,既缺乏明確指向的政策體系,也沒有補貼的財務支持,出海落地建廠是十分艱難的。」

據36氪報道,近期博萃循環已完成過億元B輪融資,資金將重點投向海外項目合作與核心技術研發。目前博萃循環已在亞太、歐洲、北美、中東等十余個國家開展業務,為十余家能源領域的世界500強、國內外電池和能源領域頭部企業,提供產業諮詢、技術服務、分佈式智能裝備、大型工程項目的設計、研製、供貨和運營,執行項目超過60個。

歐洲市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與電池出口的核心目的地,也是除中國外全球最大的電池回收市場,因此未來仍是博萃循環的重點市場。雖然北美市場受到宏觀政策影響出現短期波動,歐洲以外某些國家或地區項目推進周期往往較長,但是林曉表示,博萃循環不會徹底放棄這些市場,而是選擇適度調整節奏,圍繞「電池在哪里裝機,未來就會在哪里報廢」的本地化邏輯進行佈局。

(作者:馮亞玲,楊越欣)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