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國軒高科,一戰封神!

2025-09-02 18:02

(來源:浪哥財經)

固態電池,更近了!

此前聽起來有些「遙遠」的固態電池,正一步步走進現實。

一方面,固態電池裝車提速,8月底上汽名爵宣佈新MG4上市,成為全球首個量產上車的半固態電池車型。

另一方面,新玩家開始入局,828華域汽車發佈公告稱,從上汽集團收購清陶能源49%股權,進場固態電池。

鋰礦雙雄之一贛鋒鋰業在此也有所佈局,更不用説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等,本就在動力電池領域佔據一席之地的上市公司。

固態電池這塊蛋糕,不少人都想吃一口。

畢竟,安全係數、能量密度高的固態電池,是新能源車、eVTOL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的最佳供能方式之一,預計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市場規模可達到1260億。

清陶能源創始人畢業於清華大學材料系,是純正科研出身,上汽集團能推出全球首個量產上車的半固態電池車型,清陶能源功不可沒。

那麼,動力電池公司中,誰具備與清陶能源一戰之力?

2025上半年國內動力電池出貨量數據新鮮出爐。

除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之外,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和欣旺達佔據第二梯隊身位,國軒高科裝車量整體更領先一些,2025上半年在15.48GWh

長城汽車子公司蜂巢能源雖未上市,同期裝車量8.4GWh躋身國內第七,從正極材料轉型的多氟多,動力電池這塊也小有突破。

中報季落幕,2025上半年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淨利潤同比增速均超30%,欣旺達為3.88%,億緯鋰能為-24.9%,成功引起我們的注意。

億緯鋰能、國軒高科和欣旺達三家公司,同時佈局了固態電池,但在動力電池細分方向又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各有所長。

誰的綜合實力更強悍?

又是哪家公司,在固態電池領域的佈局更勝一籌?

一、億緯鋰能

從經營規模入手,欣旺達排在第一,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已經突破500億,超出國軒高科與億緯鋰能。倘若以營收增長速度比較,2020年來后兩者增長其實更快一些。

況且從盈利能力來看,億緯鋰能纔是背后隱藏的強者。

除了寧德時代以外,其余的動力電池廠商話語權並不算大,上游要面臨鋰錳鈷鎳等金屬價格變化帶來的原材料波動,下游還有可能被整車廠壓價。毛利率受限同時,成本端再控制不好淨利率容易表現慘淡。

2024年三家公司毛利率差距很小,都在16%-18%區間內,但億緯鋰能憑藉強悍的成本管控能力,以8.68%的淨利率大幅拉開身位。

億緯鋰能早早就佈局了儲能電池,2024年公司儲能電池全球出貨量佔比為13.2%,僅次於寧德時代,還超過了比亞迪(8.91%)。

同時,億緯鋰能還是國內第一家量產交付大圓柱電池的公司,截至2025上半年已在海內外佈局了超過70GWh的大圓柱產能。公司首個實現海外交付的馬來西亞工廠已建成,2020-2024年億緯鋰能海外收入從38.5億增長至117.9億。

二、國軒高科

固態電池領域,國軒高科實力不可小覷。

公司推出金石全固態電池、G垣準固態電池20258月已建成全固態電池0.2GWh中試線,樣品能量密度在350Wh/kg,已啟動裝車路測,與清陶能源實力有的一拼。

同時,國軒高科與億航智能達成深度合作,為其EH216系列航空器提供動力電池解決方案。

之前提到,億緯鋰能和欣旺達在固態電池領域也有佈局。

這三家,究竟誰進展更快呢?

動力電池研發生產過程中,存在小試、中試、送樣檢測、產業化等多階段

根據欣旺達公告披露,公司第一代半固態電池完成開發,能量密度超300Wh/kg,第二代半固態電池進入中試階段,第三代全固態電池通過400Wh/kg產品方案與工藝驗證,預計2027年實現全固態電池量產。

硫化物路線是寧德時代、華為都在攻克的固態電池解決方案。

億緯鋰能已經開發出Ah級固態電池原型,從中報表述來看,該業務中試產線2025年投入運行;2026年有望實現生產工藝突破,推出能量密度達350Wh/kg的全固態電池。

對比之下,2025年啟動固態電池裝車路測的國軒高科,成功搶跑商業化之路,直接一戰封神。

三、欣旺達

欣旺達與前面兩家有所不同,雖然在動力電池領域具備產品佈局,但消費電池纔是它的收入大頭,2024上半年實現收入304.1億,營收佔比54.27%

億緯鋰能也有消費級電池佈局,但收入規模比欣旺達小一些,2024年為103.2億。

不過,欣旺達是智能手機鋰電池霸主,以出貨量口徑計算,2024年公司全球市佔率超34.3%穩居第一,客户覆蓋華為、小米、蘋果等全球排名前十手機品牌。

這樣説來,以消費級電池起家的欣旺達,固態電池研發進展慢於同業公司,也是正常的事情。好在進入2024年后,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逐步回暖,欣旺達「老本行」消費電池的出貨量,有望再上一層樓。

20256月和7月,億緯鋰能與欣旺達先后遞交港股上市申請資料。

新能源汽車銷量提升背景下,2025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滲透率已超過50%。動力電池公司陸續赴港上市,既能推進全球化戰略打開海外市場,又能獲取更多融資擴大產能,可謂一舉兩得。

總的來説,三家公司各有所長。

其中億緯鋰能盈利能力排在第一,又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具備大圓柱電池量產能力的公司,綜合實力較強。欣旺達是智能手機鋰電池霸主,多年來出貨量穩居全球第一。

若從固態電池研發與量產情況來看,國軒高科略勝一籌,公司與億航智能的合作,也從側面説明其更快的商業化落地速度!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