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17:23
(來源:信堡投研)
1
事件簡述
事件1:8月26日,盛京銀行(02066.HK)公告稱,盛京金控及其一致行動人發起全面現金要約,擬以29.67億港元收購全部流通H股,同時以39.29億元收購內資股,合計斥資約66.52億元人民幣。這一收購價較盛京銀行最后交易日(8月14日)的H股收盤價1.14港元溢價15.79%,為中小股東提供了退出機會。
事件2:九臺農商銀行(06122.HK)近日公告稱,因需更多時間收集及整理所需資料,將延迟披露2024年年度報告,並連帶推迟2025年中期業績發佈。該行表示正與審計機構密切合作,以儘快完成審計程序。
此前該行發佈盈利預警,預計2025年上半年淨虧損約8.98億元,主因資產減值損失大幅增加。目前該行自3月12日起已在港交所停牌五個月,停牌前股價為0.41港元/股。
7月公告顯示,吉林省金融控股集團擬以每股0.7港元要約收購所有H股,若完成收購併獲批准,九臺農商銀行將申請退市,成為繼錦州銀行后又一家退市的內地銀行。
2
兩家銀行的基本面
2.1 盛京銀行
股東層面
退市前:盛京銀行的前十大股東如下,前兩大股東實控人均為沈陽市國資委,合計持股26.24%;此外第八和第九大股東均為沈陽區縣國企,分別持股2.84%。前十大中另一國企股東為衢州信安發展(原新湖中寶),持股3.41%。
退市后:本次要約人及其一致行動人計劃收購盛京銀行收購全部已發行H股和A股(不含自身已持有)。要約人為沈陽盛京金控投資集團,一致行動人包括沈陽恆信、東北製藥集團、沈陽市和平區國有資產經營、沈陽高新發展投資控股集團、沈陽五愛實業、沈陽鋭金資產經營和順意國際貿易。
主要風險敞口及歷次風險化解
盛京銀行的風險主要源於恆大集團的入股和控制,以及隨之而來的公司治理失效、信貸資源嚴重傾斜和資產質量惡化。具體如下:
1)恆大集團的控股與深度干預:恆大集團自2016年起通過多次收購成為盛京銀行第一大股東,並於2019年將持股比例提升至36.4%,實現絕對控制。恆大向盛京銀行派駐了多名高管(如邱火發、朱加麟等),深度參與銀行的經營決策和信貸審批,使銀行喪失獨立性,公司治理機制形同虛設。
2)信貸資源極度傾斜,關聯交易巨大:在恆大控制期間,盛京銀行的信貸資源大規模、集中性地流向恆大系企業。截至2019年末,盛京銀行對單家匿名客户(實為恆大集團)的風險暴露高達1552.32億元,2020年末仍超過900億元。2020年至2021年間,盛京銀行向恆大提供的資金達325.95億元,銀行實質上淪爲了恆大的「提款機」。
3)資產質量急劇惡化:大量關聯貸款在恆大債務危機爆發后轉化為不良資產,導致盛京銀行不良貸款率持續高企(2020、2021年維持在3%以上),關注類貸款大幅攀升。同時,銀行業務過度集中於東北地區(營收佔比近90%)和房地產業,集中度高,且區域信用環境一般,抗風險能力薄弱。
4)內部治理混亂與高管腐敗:恆大入主期間,盛京銀行內部風控體系失效,出現了「塌方式腐敗」。原董事長張玉坤、原行長李富民等均因違規向恆大發放千億級關聯貸款並涉嫌受賄而被立案審查。此外,銀行還存在薪酬亂象,部分高管在業績大幅下滑時仍領取高額薪酬。
其歷次風險救助時間線如下,經歷了從市場化危機到國資全面接管、逐步化險的過程。
1)國資接管開端(2021年):恆大債務危機爆發后,為防範金融風險,沈陽市國資委旗下的盛京金控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於2021年9月斥資99.93億元受讓恆大持有的盛京銀行19.93%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標誌着國資開始接管。
2)恆大徹底退出(2022年9月):恆大集團剩余持有的盛京銀行12.82億股(佔總股本14.57%)進入司法拍賣程序,最終由沈陽市7家國有背景企業組成的聯合體以73億元競得。至此,恆大集團完全退出盛京銀行股東序列,國資全面控股的格局形成。
3)鉅額不良資產剝離(2023年9月):為徹底化解歷史包袱,盛京銀行與遼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將以1760億元的對價向遼寧資產轉讓其持有的1837億元債權類資產(本息合計,包括1544億元本金和239億元利息)。這筆交易的支付方式為遼寧資產管理公司向盛京銀行發行年利率2.25%、期限15年的專項票據。本質上相當於對1837億元債券類資產進行展期(15年)、打折(1837→1760)和降息(2.25%;若按照此前1544億本金和239億利息來算,收益率在5-6%之間)等重組動作。
4)全面要約收購與退市(2025年8月):在前期風險處置的基礎上,盛京金控聯合其他7家國資企業發起全面要約收購,以總代價約66.52億元收購盛京銀行所有剩余股份。收購完成后,盛京銀行正式從香港聯交所退市,成為一家國有全資的非上市銀行。
2.2 吉林九臺農商
股東層面
退市前:目前,九臺農商的前十大股東如下,第一大股東為吉林信託,其余仍以民企為主。
退市后:一旦要約收購成功並完成退市,吉林金控(控股股東為吉林省財政廳)及其一致行動人將持有九臺農商銀行100%的股權。
主要風險點:
2023年,九臺農商營業收入下滑16.4%至55.3億,淨利潤跌幅達90%,從2022年的16.72億元鋭減至1.78億元。2024年並未好轉,上半年收入、淨利潤分別同比縮水25.8%、15.4%。2024年全年,根據盈利預警,預計淨虧損在17億元至19億元之間。持續停牌數月后,九臺農商行在港交所發佈公告,預計2025年上半年淨虧損8.98億元。公告中明確指出,2025上半年資產減值損失(已扣除撥回)較2024上半年增加約312.42%。此外,九臺農商2024年完整年報和2025年中期報告均未披露。
這里還有個值得關注的點,近期吉林省在推動省聯社改革、組建省級農商行,長春農商在2025年年報季發佈公告表示「本行正根據省農信系統同意規劃推進改革工作,故不能於上述時間內披露」,這可能也是九臺農商不披露財報的原因之一。此外從數據上看,2024年前三季度九臺農商的淨利潤為-0.86億元,但披露2024年全年淨虧損在17-19億元,這可能也是在吉林金控介入之后,主動暴露風險,便於后續的出清及風險處置。
補充背景:吉林金控在組建省級農商行方面動作頻頻。吉林省財政廳7月15日披露文件顯示,擬發行支持中小銀行發展專項債券用於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按照吉林農信系統改革工作安排,吉林省擬組建省級農商行並統一法人。本次發行260億元專項債券和調整吉林農信轄內17家農商行已使用的86億元專項債券,共計346億元,由吉林省財政廳劃至吉林金控,后者作為實施方入股吉林農商銀行。
該行大幅虧損的背后:
1)資產惡化,不良+關注超過9%:截至2024年6月末,不良貸款率和關注類貸款佔比分別升至2.44%和6.6%(其中個人經營貸和個人消費貸的不良率分別為6.88%和7.7%),問題貸款合計佔比至少9%。
2)高息攬儲,且發放貸款利率很高,資產投放激進:過往在信貸投放與投資方面存在嚴重問題,風格比較粗放,風險滯后下近幾年集中爆發。從數據上看,以2022年為例,吸收存款的平均付息率3.22%,發放貸款及墊款的平均收益率超過7%(公司貸款7.08%、零售貸款6.94%)。
3)擴表節奏大幅放緩:2023年,該行總資產增長僅為1.0%,至2698億,對比2020-2022年兩位數的增長速度;此后2024年出現縮表。
3
小結
1)東北區域銀行風險具有普遍性
目前東北幾家規模靠前的城商行(按資產規模降序排列):盛京銀行、哈爾濱銀行、錦州銀行(已退市)、吉林銀行、大連銀行、龍江銀行、吉林九臺農商、遼沈銀行,不少眼熟的出險銀行。
簡單看下數據,高不良、高關注類貸款佔比為共性。頭部如此,也能反映出並非個例,整個東北區域的銀行資產質量問題均嚴重。
2)風險處置路徑角度
除了前文提到的盛京銀行和九臺農商之外,其余東北幾家銀行的風險處置路徑列舉如下表。從監管處置的角度來看,整體仍以審慎處理為主,大概率不會再次出現包商事件。從目前的改革效果和進度來看,仍任重道遠。
那麼回到盛京和九臺退市的時間來看,要約收購轉為國有控股可能提升公司治理穩定性,整體也是一種釋放風險的策略。但可能短期來看還是轉手風險的思路為主,並未進入實質化解階段,風險還需持續出清。
信堡投研提供專業的信用投研工具、資訊、數據、模型、可投庫、調研和路演等服務,部分高頻數據我們是通過大量的實體調研、同業渠道對話獲得。
更多服務和內容詳見https://www.bondbao.com/,歡迎機構諮詢服務,申請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