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太猛了!重磅利好一個接一個

2025-09-02 17:31

今年以來,創新葯領漲市場

49日以來,恆生創新葯ETF159316)漲超86%

資金流入方面,最60恆生創新葯ETF159316)獲得15.47億元資金淨流入,最新規模19.68億元。

能夠有如此強勁的表現,是因為創新葯板塊利好一個接一個,尤其是出海方面。

91日盤后創新葯又迎來一個重磅利好,恆瑞醫藥發佈公告稱,其收到國家藥監局通知,附條件批准公司自主研發的1類創新葯澤美妥司他片(SHR2554片)上市。

今天港股創新葯板塊集體高開,雖然其后受到整體市場回調的影響,但基本面仍然強勁,后續的催化因素也不少。

01

突破


澤美妥司他片用於復發或難治外周T細胞淋巴瘤(R/R PTCL),這是一個需求高度未滿足的領域,有着龐大的商業空間。

不過,比商業空間更令人振奮的是,作為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EZH2抑制劑澤美妥司他片(SHR2554)的上市,遠超出一款新葯本身的意義,它不僅僅體現填補行業空白的價值,更體現中國創新葯研發從量變質變過程

過去,中國創新葯多以「Me-too」「Me-better」為主,即在已知靶點上跟進優化,但EZH2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靶點,全球範圍內獲批的EZH2抑制劑寥寥無幾。恆瑞在此領域的突破,證明了中國藥企不再滿足於模仿,而是開始挑戰真正的源頭創新(First-in-class),具備了參與全球前沿靶點競爭的實力。

衆所周知,FICBIC(同類最優)藥物是全球醫藥巨頭最青睞的授權引進標的。一旦成功出海,不僅能帶來數億乃至數十億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款項,更能將中國原研藥推向世界舞臺,分享全球市場紅利。

出海,可以是是今年以來創新葯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也是創新葯板塊能夠成為市場焦點的核心原因之一。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7月中國創新葯企License out(專利授權出海)金額近80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160%8月以來,多家中國創新葯公司繼續公告大額專利授權交易。

根據公開信息披露,826日,復星醫藥控股子公司與Sitala達成小分子抑制劑FXS6837相關授權協議,涉及1.9億美元首付款、價值500萬美元股權及4.8億美元銷售里程碑款項;819日,榮昌生物公告與參天製藥就RC28-E注射液達成授權協議,涉及2.5億人民幣首付款、最高可達5.2億元人民幣的開發及監管里程碑付款和最高可達5.25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里程碑付款。

這並非突然爆發,而是厚積薄發。

02

增量


與新能源汽車、光伏、半導體等產業相似,創新葯產業正展現出典型的"中國優勢產業"特徵:

基礎創新能力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產業鏈配套完善、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提升。

特別是2019-2021年,在資本的熱潮催生下,中國創新葯出現"黃金三年"這一時期呈現出幾個顯著特點:

數量爆發:中國企業自研創新葯數量在2020年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到2021年,中國在研創新葯數量達到592個,佔全球總數的22%

質量提升FIC藥物佔比從2015年的不足10%提升至2021年的18%。特別是在PD-1CAR-T等前沿領域,中國藥企開始嶄露頭角。

技術突破:中美新葯上市時間差從8年縮短至2年以內。2019年,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在美國獲批上市,成為首個在美獲批的中國本土研發抗癌藥。

儘管之后幾年遭遇了一些政策面、市場面、經濟面的負向影響,但根植於中國優勢產業基因下,中國創新葯行業的發展並未停頓。

2024年,隨着各種負面因素出現好轉,創新葯板塊上演強勢反彈,一直延續到今天。

而經歷了多年的發展,現在中國創新葯企儲備了龐大的研發管線,其質量和進展速度也令人矚目。

根據國家藥監局20257月的數據,中國創新葯研發管線約佔全球的1/4,每年約有3000個臨牀試驗項目在進行,這在全球範圍內都是位居前列的。

2025年上半年,國家藥監局批准了43個創新葯,同比增長59%,這個數字已接近2024年全年批准的48個創新葯。

20258月,又有9款國產新葯首次進入III期臨牀階段,向上市申請發起最后衝刺。這些藥物涵蓋了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多個治療領域,技術平臺包括ADC(抗體偶聯藥物)、雙抗、小分子抑制劑等。

這些都將為中國創新葯出海,提供源源不斷的增長動力,也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分享行業發展紅利的機會。

當然了,醫藥板塊具備較高的研究壁壘,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與其追逐單個爆款,很多投資者會考慮借道ETF來投資

恆生創新葯ETF159316,它是市場唯一跟蹤恆生港股通創新葯指數的ETF產品,聚焦高業務純度、高彈性標的,成份股包括石藥集團、中國生物製藥、康方生物、百濟神州、信達生物、三生製藥等港股前沿創新葯企,支持T+0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811日,恆生港股通創新葯指數正式調整生效,通過在編制方案中剔除CXO,成為首批純度」100%的創新葯指數,更加精準地反映我國創新葯企的整體表現。

根據模擬測算,剔除CXO后指數歷史業績將得到明顯提升,指數發佈日以來,修訂版方案的指數業績分別較原指數提升30%

03

質變


覆盤今年以來,港股創新葯板塊的爆發,有三個關鍵詞:

第一,修復。

以恆生港股通創新葯指數(HSSCID)為例,從20216月的高點(5512點),連續下跌3年,到20247月份的低點(1524點),回撤幅度73%。不管是回撤時間長度,還是回撤深度,可以説相當慘烈。

也因為行情過於極致,當各種負面因素消退,正面因素開始出現時,反彈力度也相當空前,過去一年,恆生港股通創新葯指數成功翻番。

第二,是盈利

今年上半年,百濟神州首次實現半年度盈利,淨利潤達9559萬美元;信達生物淨利潤錄得12.1億元;恆瑞醫藥創新葯收入佔比已超60%,翰森製藥這一比例高達82.7%,先聲藥業也首次超過3/4

第三,是港股beta

恆生指數年初至今,漲幅已經達到27%,超出技術性牛市門檻,一些重磅的大型科技股,漲幅甚至超過50%,日均交易相比過去幾年,大幅度提升。

港股隨之成為資金的熱門地,南向資金年內狂掃近萬億港元。截至2025年9月2日,南下資金累計淨流入額為10002.2億港元,是2024年全年的123.8%,持續創歷史新高。剛過去的8月,南下資金繼續維持千億淨流入,單月淨流入額達1122億港元,其中科技股、金融、醫療保健是前三大淨流入板塊。

外資方面,根據香港金管局和主要券商的數據,2025年上半年,外資結束了此前連續數年的淨流出態勢,實現了淨流入。儘管在8月份市場震盪中,外資一度再度轉為單月淨流出約803億港元,但縱觀1-8月,累計仍為淨流入狀態。

儘管港股創新葯板塊已經積累不少漲幅,估值水平不算低,不過相對21年的高位,仍有一段距離,而且本輪行情與2021年有本質區別

2021許多創新葯企業處於虧損狀態,估值更多依賴融資、流動性寬松和市場情緒推動,存在一定泡沫;今則由出海BD交易企業自身盈利改善雙輪驅動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醫保+商保+海外市場),並且許多企業開始實現盈利,隨着新葯上市、出海紅利,預計會有越來越多創新葯企扭虧為盈,這樣估值有了更紮實的業績基礎。

換句話説,只要業績維持高增長,高估值就有機會被消化,遠期估值就未必高估。

04

結語


接下來,創新葯板塊仍將有多項催化劑。

9月將舉辦世界肺癌大會(WCLC),10月將舉辦歐洲腫瘤學年會(ESMO),多家中國企業將展示核心品種臨牀數據。

最新的美聯儲9月降息概率高達88.9%,若降息落地,將改善全球流動性環境,利好對利率敏感的創新葯板塊,尤其是在港股市場。

港股創新葯板塊正從過去的"研發投入期"逐步進入"成果兑現期",在估值修復、業績增長、出海加速和政策支持的多重因素驅動下,有望繼續釋放投資價值。

通過借道ETF,投資者可以參與這一波瀾壯闊的產業升級過程,分享中國創新葯崛起的時代機遇。(全文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