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LCoS vs Micro-LED: 誰纔是全綵AR眼鏡的終極選擇?

2025-09-02 16:22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近日,科技巨頭Meta傳出在其未來的AR眼鏡項目中,正重點研發基於LCOS(液晶覆硅)的顯示方案。這一動向,在普遍被Micro-LED「光環」籠罩的AR領域激起了不小的波瀾,引發了廣泛討論:Meta為何要「反其道而行」,重拾這項被視為「傳統」的技術?這是否意味着AR核心顯示技術路線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關鍵的轉變?

據多方信息披露,Meta並未將其AR眼鏡的顯示寶全部押在技術難度高、成本昂貴的Micro-LED上,而是並行推進了LCOS技術路線,並已取得顯著進展。這一策略表明,Meta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LCOS或許是實現消費級AR眼鏡量產與普及的「更優解」。

市場分析表明,全球AR眼鏡市場即將迎來高速增長,但行業仍需克服四大用户痛點:厚重、續航短、佩戴不穩和價格過高。目前,「手機-眼鏡」分體式設計,結合LCOS光機與光波導顯示,已成為業界公認的最有潛力的發展方向。而光學模組的性能,直接決定了AR眼鏡能否能否真正實現「清晰、輕薄、價格友好」的終極目標。

隨着光學模組成本持續下探、性能不斷躍升,AR設備廠商正迎來更成熟、更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一個屬於消費級AR的「可用時代」正在快速到來。

行業困境:消費級AR眼鏡普及面臨四大技術瓶頸

AR眼鏡被譽為下一代人機交互的核心入口,但其發展速度始終未能完全兑現市場的期待。無論是普通消費者還是行業用户,都在等待一款真正適配高頻使用場景、能夠無縫融入日常動線的產品。然而,多重技術瓶頸仍橫亙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重量,是首當其衝的「攔路虎」。受限於傳統光學模組的體積與材料,大多數AR眼鏡前端過於厚重,長時間佩戴容易壓迫鼻樑,產生明顯不適。目前市面主流產品重量普遍超過80克的舒適閾值,距離真正意義上的「無感佩戴」仍有不小差距。

續航則是另一個焦慮源頭。爲了支撐高亮度顯示與實時數據處理,AR眼鏡的電量消耗極快。即便是第一梯隊的產品,實際使用時間也往往只能維持在2-3小時,遠未達到「全天候輔助」的剛需標準。

容易被忽視卻尤為關鍵的,是整機平衡性。很多產品因光學模組前置導致「頭重腳輕」,不僅容易滑落,還迫使用户頻繁抬手調整,嚴重打斷沉浸感與任務連續性。

而最終將不少消費者擋在門外的,是價格門檻。動輒數千元的定價背后,光學顯示模組往往佔據整機成本的30%-40%,成為推高售價的核心因素。

究其根本,光學技術——尤其是光波導系統——曾是AR眼鏡邁向大眾化的最大瓶頸。作為AR顯示的核心,光波導長期在性能、體積與成本之間艱難地尋找平衡:

傳統體全息光波導視場角有限,光效與穩定性也難以滿足高性能需求;

陣列光波導工藝複雜、良率偏低,導致光學加工成本居高不下;

表面浮雕光柵(SRG)雖具備量產潛力,但仍存在光效損失明顯、漏光、均勻性不佳等問題。

這些底層限制,導致AR產品長期陷入「顯示效果好但價格高昂」或「價格適中但體驗妥協」的兩難局面。然而,行業並未停止突破。近年來,伴隨衍射光波導與微LED技術的耦合、納米壓印工藝的成熟,以及多層級光學設計優化,更輕、更亮、更便宜的光學方案正在逐漸走向量產。光學已不再是唯一的桎梏,傳感器融合、端側AI計算與低功耗架構也在同步推進——我們或許正站在AR真正走向消費級市場的臨界點上。

Meta的選擇背后:LCOS全綵+衍射/陣列波導將成為行業主流路徑?

在AR光機的多種技術路線中,LCOS(液晶覆硅)顯示技術憑藉高亮度、高分辨率和低功耗等優勢,逐漸成為主流選擇。與Micro-OLED相比,LCOS在户外強光下的可視性更優,同時具備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更適合消費級AR產品的大規模應用。

在Micro-LED被奉為「終極方案」的今天,LCOS的再度崛起可能基於以下幾點核心優勢:

技術成熟度與成本可控: LCOS是一項經過市場驗證的成熟技術,擁有成熟的供應鏈和製造工藝。與尚處於量產爬坡階段、成本極其高昂的Micro-LED相比,LCOS能夠以低得多的成本實現高性能顯示,這對於旨在打造億級用户產品的Meta來説,是至關重要的現實因素。

極致的圖像質量與全綵支持:LCOS在分辨率、對比度和色彩表現力方面天生優異,能夠輕松實現4K級的高清全綵顯示。而單色Micro-LED實現全綵化的技術路徑(如光轉換、三色合光)目前仍復雜且成本高昂,在圖像細膩度上面臨挑戰。對於強調沉浸式體驗和內容生態的Meta來説,出色的畫質是剛需。

與光波導的天作之合: Meta的AR眼鏡大概率將採用光波導方案作為其光學核心。而LCOS基於偏振光的工作原理,與同樣依賴偏振光進行圖像傳導的偏振光波導(堪稱「天作之合」。兩者結合可以實現極高的光效率,解決AR眼鏡「亮度」與「功耗」的核心矛盾。在當前AR眼鏡的全綵顯示方案中,LCOS技術無論搭配陣列光波導還是衍射光波導,都表現出成熟的系統適配性和出色的顯示效果,已成為多數消費級產品推進規模化的首選路徑。

搭配陣列光波導時,LCOS能夠實現「高亮度、全綵均勻、無色移」的顯示效果,尤其適用於對色彩真實性要求高、環境光復雜的場景(如户外作業或展覽展示)。而在衍射光波導方案中,LCOS更可充分發揮其分辨率高、功耗控制優秀的特點,在保持輕薄形態的同時實現沉浸式視覺體驗,契合消費級產品對輕量化與續航的雙重需求。

可以説,在Micro-LED全綵技術真正量產落地之前,LCOS憑藉其技術韌性、生態兼容性與商業可行性,正持續為行業提供一條清晰可及的高質量全綵AR之路。

另外,功耗直接決定了AR眼鏡的續航表現。當前普遍使用的一拖二方案僅需一個單光機即可驅動雙眼顯示,不僅降低了整體功耗,也提升了光能利用率。這對於追求全天候佩戴的輕便AR設備而言至關重要——該方案通過精簡硬件結構,顯著延長了續航能力。

與此同時,主流的無線分體式設計將計算單元與電池移至主機,眼鏡端僅保留顯示與傳感模塊。這種方式不僅減輕了前端的重量與發熱,也讓眼鏡形態更趨近於日常佩戴,兼顧了時尚感與實用性,為用户帶來真正可持續的沉浸體驗。

有行業分析師指出:「光學方案直接決定了AR產品的體驗天花板。LCOS與光波導的結合,不僅在亮度、功耗和成像質量上實現了良好平衡,也在量產成本與技術成熟度之間找到了最優路徑,預計在未來2–3年內將成為消費級AR的主流技術方向。」

產品創新:谷東智能將展現Micro- LED、Micro- OLED和LCOS全譜系光波導解決方案

LCOS 和Micro-LED並非零和博弈,而是AR產業落地路徑的戰略分野。Meta的佈局並未否定Micro-LED的價值,反而凸顯出行業對技術路線選擇日趨理性——在追求理想性能與實現規模量產之間,正在形成更加清晰的戰術分工。

LCOS路線堅持 「體驗優先、成本可控」的務實策略,致力於在近期至中期推出功能完備、價格適中的消費級產品,推動AR技術走向大眾普及;

-Micro-LED路線則瞄準 「極限性能標杆」,在高亮度、高能效等維度代表未來,但仍需攻克量產成本、全綵化與良率等關鍵瓶頸,短期內更適合高端專業市場。

在這一背景下,國內市場像谷東智能這樣同時佈局Micro-LED、Micro-OLED與LCOS的全譜系光波導解決方案提供商,展現出重要的戰略價值。其技術多元性不僅覆蓋從消費級到工業級的不同場景需求,也為終端廠商提供了更具彈性的選擇——既可通過LCOS和Micro-OLED快速切入主流市場,也能依託Micro-LED儲備鎖定高端和專業賽道。

未來五年,AR市場或將呈現 「LCOS與Micro-OLED主導消費端,Micro-LED引領專業級」的雙軌格局。而Meta等巨頭的多技術押注,以及谷東等供應鏈企業的全路線佈局,都表明行業正在為不同階段的商業化落地做足準備——無論哪條路線加速成熟,市場都已擁有接得住的技術底盤和供應生態。

谷東智能的Micro-LED、Micro-OLED與LCOS全譜系光波導解決方案,代表了其在AR光學領域系統化、多路徑並行的技術佈局。這套方案覆蓋了從高亮度户外場景到高分辨率沉浸體驗的多元需求:Micro-LED具備高亮高效特性,尤其適用於強光環境與工業應用;Micro-OLED以高像素密度和對比度優勢瞄準消費級與近眼顯示;LCOS目前則在高亮彩色上具備較大優勢,適用於中大尺寸動態光調製。通過整合三大技術路徑,谷東致力於為不同行業客户提供更靈活、可定製的AR光學模塊,推動光波導走向規模化、多場景落地。

今年9月10日-12日,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寶安)舉辦的CIOE 中國光博會,谷東智能將在2B115 展位展示其光波導技術的「破局能力」。

產業影響:加速AR眼鏡普及進程

「頭部消費電子企業的入局和技術突破,將大大加速AR眼鏡的普及進程。」谷東智能崔海濤認為,「當光學模組這個核心元件的價格和性能達到臨界點,整個產業將進入快速上升通道。」受益於這一趨勢,AR硬件廠商可以基於這些高性能光學模組,開發出更輕、更薄、更便宜的終端產品,推動AR技術從專業領域向消費領域擴展。開發者和生態建設者也將由於硬件普及帶來的用户基數增長,形成「硬件普及-用户增加-應用豐富-生態繁榮」的良性循環。

隨着谷東智能等供應鏈企業在光學與顯示模塊上的持續創新,消費級AR眼鏡正在快速逼近輕量化、長續航和大眾定價的關鍵拐點。2025年,有望成為AR真正走向消費市場的「爆發元年」。

編輯:侯宜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