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南向資金持續加倉中信股份(00267):低估值+高分紅,雙輪驅動彰顯龍頭韌性

2025-09-02 15:29

在內資低利率環境下,港股中的高股息類標的成為南下資金的重要選擇之一。今年以來,南向資金持續加倉港股,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日,年內南向資金共流入約9909億港幣。

作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企業集團之一,中信股份(00267)憑藉低估值、高分紅的鮮明特徵,持續吸引南向資金。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日,港股通持倉已達12.95億股,佔自由流通股本比例躍升至26.31%,在港股總股本中的佔比亦達4.46%。與年初的7.60億股(對應自由流通股本15.37%、港股總股本2.6%)相比,持倉規模及佔比均實現大幅提升,資金流入趨勢顯著。

image.png

在南向資金的持續加倉下,2024年初,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港股通資金對中信股份的持股佔比僅1.29%,2025年初上升至2.60%,而最新數據已達到4.45%。截至9月1日收盤,中信股份年內累計漲幅約27%(前復權),市值達3282億港元,近四年股價累計漲幅近乎翻倍。

這一資金動向的背后,不僅是股息政策的吸引力,更反映出市場對中信盈利質量與發展潛力的重新審視。

高分紅政策託底,低估值凸顯投資價值

在港股市場中,中信股份的分紅政策堪稱標杆。Wind數據,上市十年,公司累計分紅超1400億人民幣(單位,下同),滾動股息率5.44%,遠超市場均值。

image.png

公司明確落實《股東回報規劃》,中信股份2024年度實際分紅率提升至27.5%,超過規劃預期,並計劃在2026年提升至30%以上。上半年中信股份計劃派發中期股息每股0.20元,同比增長5.3%,分紅總額達58.18億元,持續以真金白銀回饋投資者,顯示現金流充沛和回報決心。

儘管股價上漲,估值仍處歷史低位。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日收盤,中信股份市淨率僅0.39倍,市盈率(TTM)5.2倍,顯著低於行業中位數的9.1倍。需要一提的是,中信股份每股淨資產28.82港元,較當前股價折價近60%,表明市值修復空間仍然充裕。盈利能力方面,上半年實現營收3688億元,歸母淨利潤312億元,依據香港財務報告準則,中信股份於上半年因艾森豪股權被動稀釋確認了一筆10億元的收益。在剔除該非經常性收益的影響后,半年公司經營利潤同比增長0.4%,核心經營利潤保持穩健。在上半年複雜的環境背景下,這樣的成績凸顯出中信股份紮實的經營功底以及穩健的業績。

對中信股份這種「巨無霸」來説,在保持業績韌性的同時,分紅率連年增長實屬難得。而中信股份常年業績保持韌性的關鍵在於其實行「金融+實業」雙輪驅動的獨特模式,且市場對於其優勢並未有充分認知。

金融業務穩健與創新並進,實業板塊迸發經營韌性與轉型活力

從業務結構上來看,綜合金融服務仍舊是中信股份的壓艙石,上半年綜合金融服務板塊收入1397.75億元,佔總收入比重的37.9%,同比增長2.0%,歸母淨利潤284億元,佔總收入比重的90.97%,同比增長1.8%。

金融板塊的穩增長得益於主要金融子公司利潤全面增長。其中,中信銀行在淨息差收窄的行業性挑戰下,通過手續費收入逆勢增長3.4%以及強有力的成本管控(運營與風險成本雙降),成功實現了歸母淨利潤365億元、同比增長2.8%的穩健業績,同時資產結構持續優化,重點領域貸款良好增長,資產質量保持穩定,撥備覆蓋率提升至207.53%,風險抵禦能力堅實。此外,中信銀行獲批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加速佈局股權投資市場機遇,ROE彈性遠高於傳統信貸。這意味着中信銀行開始擺脫對息差的傳統依賴,轉向「輕資本、高周轉」的財富管理、投行、託管等賽道。

中信證券則表現極為亮眼,各項主營業務齊頭並進,收入與歸母淨利潤分別大幅增長20%和30%,中期利潤創下歷史新高。其境內龍頭地位全面鞏固,在承銷、託管、資管等核心業務上均保持行業第一,境外業務拓展也成效顯著,收入和利潤均實現超過50%的高速增長,國際化佈局步伐加快。

中信信託、中信保誠人壽等業務改革轉型步伐加快,細分領域優勢進一步擴大,上半年亦全面實現正增長。

金融板塊增長與公司持續推進戰略改革密切相關。2024年中信股份啟動金融「強核」,依託強大的綜合金融服務能力,專項推進科技金融創新,通過整合股權投資、銀行貸款、債券融資、保險保障等全鏈條金融資源,精準服務國家級「專精特新」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目前已覆蓋超過1.41萬家,覆蓋率高達92%以上。同時,公司在綠色金融領域表現突出,綠色信貸余額實現16.79%的顯著增長,綠色債券承銷規模在市場名列前茅,這不僅提升了金融業務的核心競爭力,也充分彰顯了其服務實體經濟的社會價值與擔當。

實業板塊則在鞏固傳統優勢的同時積極佈局新興領域。2025年上半年,中信股份的先進智造與先進材料兩大板塊在複雜外部環境下展現出較強的經營韌性與轉型活力。

先進智造板塊實現收入273億元,同比增長7.1%,歸母淨利潤微降0.2%至4.6億元,利潤小幅波動主要因中信重工定增導致持股比例階段性下降。先進材料板塊實現收入1637億元,歸母淨利潤52億元,同比有所下滑,主要受上年同期艾芬豪可轉債收益高基數影響,若剔除該因素,利潤降幅收窄至8%,主營業務總體穩健。子公司中信泰富特鋼在嚴峻市場中淨利潤仍逆勢增長2.7%,南鋼股份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8.6%,中信金屬淨利潤大幅增長31%,中信資源貿易量大幅增長,中信澳礦在鐵礦石價格下行中通過成本管控保持穩定運營。

需要一提的是,在"煥星-造星-探星"三大行動推進下,「星鏈」持續向新,產業進一步升級。比如中信戴卡鋁車輪、鋁鑄件等產品銷量再創新高,在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排名升至第42位。與此同時,中信股份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領域,圍繞數字科技、低空經濟、具身智能等領域,積極開展產業併購跟蹤研究,完成重點項目入庫儲備。今年上半年,中信海直成功開展全球首次2噸級eVTOL海洋石油平臺試飛;深化 「人工智能+」行動,南鋼發佈「元冶」鋼鐵大模型,帶動「AI+鋼鐵」轉型升級。

不難看出,上述兩大板塊不僅在傳統領域保持競爭力,更在新能源、高端材料、智能製造等新興領域打開增長空間,體現出中信股份戰略引導下的持續發展動能與產業升級潛力。

加碼科技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厚植壯大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上半年,中信股份持續加碼投入,加速成果落地。

在科技投入方面,「2+4+N」科創矩陣已展開佈局:將建設以2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為龍頭,4個公司級科創中心為中堅,N個領域研發中心為支點的科創平臺集羣,形成覆蓋全集團的創新底座。今年3月,香港人工智能科創中心率先成立,匯聚全球資源,重點攻關工業智能、具身智能、金融科技等前沿方向;同步啟動「星河」人才計劃,依託首席科學家、高級專家、青年英才三層梯隊和市場化激勵機制,把頂尖人才留下來、用起來。

在創新投入之下,科技賦能,場景—數據—技術閉環跑通:中信泰富特鋼2200兆帕級纜索鋼絲直接支撐世界最大跨度橋樑;中信重工高強度鑄鍛件第20次配套國之重器;華智生物「液相生物芯片」摘得2025金磚國家生物經濟賽道一等獎,多項成果入圍國家科技獎。

依託共享場景、打通數據壁壘,實現「技術—產品—市場」快速循環,把實驗室成果迅速轉化為產業競爭力和經濟效益,開闢新的業務增長點。

國際化取得新突破,全球化再上新臺階

國際化作為中信長期堅持的戰略方向,報告期內取得新突破,海外收入穩步提升,全球化再上新臺階。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收入(包括港澳臺)和海外資產再創新高,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海外實現營業收入658億元,同比增長15%,境外收入佔整體收入比例達17.9%,同比提升2.6個百分點。公司境外資產1.22萬億,較2024年12月31日增長5.79%。

在跨境金融領域,公司緊抓香港金融市場擴容機遇,在債券承銷、跨境貸款、資本市場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子公司債券聯合承銷金額同比增長58%;兩家券商在港IPO保薦數量和規模均位居市場前列,成功保薦寧德時代在港上市,為近三年全球最大IPO。中信銀行人民幣跨境貸款余額突破700億元,較年初增長63%,積極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在實業領域,中信境外業務同樣實現穩步提升。中信建設新簽約阿聯酋迪拜住房、烏茲別克斯坦燒鹼工廠等標誌性工程;沙特利雅得社會住房項目一期預售率超90%。中信金屬境外銅產品貿易同比增長36%,在全球資源佈局中進一步鞏固優勢。中信農業旗下隆平高科雜交水稻在巴基斯坦、菲律賓市場實現增長,市佔率保持領先地位。

此外,公司通過組織中外企業對接活動,主動搭建跨文化商業生態,進一步強化其作為「中外合作平臺」的角色定位。中信股份舉辦多場中外企業交流活動,如:德國企業南京行、日本企業廣東行等活動,促進了大批業務成果落地。

跳出傳統出海邏輯,構建「中國能力+全球網絡」新範式。中信的國際化已超越簡單規模擴張階段,呈現出系統化、生態化的新特徵。其核心能力在於,通過「金融和實業」兩大板塊的雙輪協同,不僅實現客户和渠道共享,更在戰略層面將中國的資本、技術、工程與管理能力,與本地化運營高效結合,形成可持續的全球化商業模式。

在全球經濟碎片化、區域化趨勢加劇的背景下,中信展現出較強的地緣適應性和產業鏈韌性。其國際化不再只是業務「出海」,而是通過嵌入全球關鍵節點、深度參與國際規則與合作,實現從「全球化中的中國企業」向「引領全球合作的企業生態」轉變。比如,中信戴卡摩洛哥燈塔工廠不僅輸出產能,更與當地高校建立聯合實驗室,培養本土技術人才,並參與制定綠色供應鏈國家標準,這是在輸出管理、標準和人才體系,實現深度融入。這一路徑不僅為其帶來新的增長極,也為更多中國企業高質量「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範本。

結語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革的背景下,中信股份憑藉「金融+實業」雙輪驅動的獨特模式,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成長動能。南向資金的持續湧入,既是對其低估值、高分紅策略的認可,更是對其綜合實力、發展韌性與長期價值的堅定看好。隨着科技賦能不斷深化、國際化佈局穩步推進,中信股份正以創新為引擎、以協同為路徑,持續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未來,公司有望在穩健經營與戰略轉型中持續釋放價值,為投資者帶來更可持續的回報。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