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廈門】廈門BRT 讓城市更美好

2025-09-02 10:25

(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轉自:中國交通新聞網

廈門BRT,恰同學少年。

2008年8月31日,廈門BRT正式開通運營。至今走過17個春秋。17年來,依託其獨立路權的優勢,用「新速度、心服務」持續拉近島內外時空距離,加速推動「小而美」的廈門向着「大而強」的城市發展。目前,BRT以8條線路、約8%的公交運力承擔了全市16%的公交客運量,有力支撐「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持續賦能廈門高質量發展。

廈門BRT,風華正茂。

2025年,廈金大橋快速公交BRT(前埔樞紐-環島路段)工程獲得市發改委批覆,即將開工建設。未來建成后,廈門將組成更加完善的BRT網絡體系,承載民生經濟洪流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奔涌向前。

廈門BRT,讓公交在「空中走廊」飛馳,它的成功具有里程碑意義,不僅為全國各地城市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建設快速公交系統工程提供典範,也充分體現了經濟特區先行先試、敢為人先的魄力。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揭祕廈門BRT的成功密碼。

高瞻遠矚

創新交通形式 採取獨立路權

「全國BRT分兩種,一種是廈門BRT,一種是其他BRT」「到廈門,一定要坐一下BRT」……廈門BRT不僅是廈門的燙金名片之一,也是快速公交系統最好的詮釋:擁有高架橋,保障獨立路權;自動售檢票,按乘坐公里數收費等。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作為廈門BRT的建設者,廈門市政集團原副總工程師歐陽永金回憶說,最初的指向是建輕軌,但經過反覆調研,類軌道交通式的BRT模式浮出水面。

BRT建設成本僅為軌道交通的1/10,但運能達到軌道交通的1/3;更重要的是,對於當時人口不足300萬的城市,BRT完全可以解決當時甚至相當長一段時期的羣眾出行難題——BRT更加符合當時廈門實際需要,但其道路和站臺等設計,仍採用軌道交通的標準,為未來升級改造預留空間。

選擇在跑輕軌的高架橋上跑公交車——這是當時世界上鮮有的交通解決方案。「如果多數市民反對,寧可不建!」 2006年,項目動工前,市委、市政府聘請了國內相關領域一流專家對BRT系統進行反覆論證和評審;召開專題會近30次,不斷地完善BRT方案;熱線電話、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渠道,先后收到市民意見、建議7000多件。

2007年9月25日,BRT正式開工建設,覆蓋思明、湖里、集美和同安4個行政區域。2008年8月31日,BRT快1路、快2路、快3路及聯絡線順利投入運營,僅僅用了11個月,10多萬人參建的「巨龍」橫空出世,並創下三個「全國第一」——第一個採用高架橋模式的BRT,第一個將高架車道、地面車道、隧道、橋樑等交通形式有機組合的BRT,第一個開通即「一次成網」運營的BRT。

跨島發展

服務城市戰略 惠及民生福祉

經濟要發展,交通須先行。土生土長的廈門人有本島情結,甚至有過「寧要島內一張牀,不要島外一間房」的説法。交通不便是原因之一。

從小在同安長大的許女士回憶,在BRT開通前,從同安到廈門島內,可謂是「跋山涉水」,非常辛苦,「當時雖然有到島內的直達公交,但是站點多,一路走走停停,堵車也是常有的事。」

高質量的交通基礎設施是打通廈門島內外發展「任督二脈」的關鍵。BRT系統把島內核心區域與島外的同安、集美等重要區域連接起來,特別是串聯起了同安老城區、同安工業集中區、環東海域、廈門北站等關鍵節點,顯著增強了島內與島外之間的連通效率,為區域間聯動開發和協同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廈門BRT將高架橋深入廈禾路等老城區,在推進城市更新中,讓「老居民」享受「新生活」。如今,從廈門島內乘坐BRT快2路或快5路,到達島外同安區的環東海域,途中領略別樣的「海上公交」風景,已成為到廈遊客的遊覽「打卡」項目之一。這正是廈門「跨島發展」成就的生動展示。

從更深層面上説,BRT的意義不僅僅侷限於暢通工程,讓城市更加有序、安全、暢通,還從根本上推動了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包括經濟活力的提升、人居環境的改善、老城的更新改造、新城的開發建設等,讓島內外人民羣眾共享廈門高質量發展成果。

綜合開發

互聯互通互享 融入城市生活

對廈門市民而言,BRT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種滿足出行需求、提供生活便利的載體,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

伴隨着早高峰的忙碌,剛剛拉起捲簾門的麪包店,便有來往的乘客進店選購麪包和咖啡等食品。「像我這樣上班趕早高峰的人經常來不及買早餐。」市民鄭女士説,自從BRT車站內有了麪包店等小商鋪,她在出站的間隙就能順便買一份早餐,方便還節約時間。

廈門BRT車站大多采用高架橋設置,地面層巧用隔離綠化帶建設高架橋橋墩,不徵地不拆遷,道路兩側設有自動扶梯,緊鄰常規公交車站,換乘便捷;中間為站廳層,結合過街天橋建設,設置售檢票系統;第三層為站臺層,設置與車輛聯動的安全門,高度滿足乘客水平登乘。

廈門BRT在不影響出行的情況下考慮相關設施的佈局設計,將高架車站打造成個性化便民生活配套設施,提供便利店、麪包店、甜品店等服務,進一步提升了人們的出行體驗感。

廈門BRT因地制宜進行車站通道和樞紐站綜合開發,在火車站、市政務服務中心站、前埔站、洪文站、嘉庚體育館站、西柯站等車站增設通道,直接接入商場、住宅和其他公共設施等,免去市民乘客日曬雨淋的煩惱。前埔、嘉庚體育館、西柯和同安等4個樞紐站結合保障性住房、商品住房等進行綜合開發,集約高效利用土地,提升車站與城市服務功能融合。

踔厲奮發

再次贏得青睞 迎來發展新機遇

在廈門公共交通出行服務體系中,BRT居於骨干地位,以8條線路、約8%的公交運力承擔了全市16%的公交客運量。

為提升BRT運營效率及服務水平,廈門BRT線網設置了7個大型綜合樞紐站,即第一碼頭、前埔、東芳山莊、高崎、廈門北站、同安、西柯等,綜合運營調度、停車充電、日檢保養等功能,並同步設置公交首末站,讓公共交通的便民屬性滲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為投資較低、運輸效率較高的公共交通方式,時隔多年,BRT再次贏得青睞——2025年,廈金大橋快速公交BRT(前埔樞紐-環島路段)工程獲得市發改委批覆。

未來,BRT不僅將進一步延伸至廈金大橋(廈門段)環島路起點,也將在縱深推進跨島發展戰略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