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11:34
醫療行業的2025年上市公司中報,陸續揭曉。
這半年以來,大健康板塊出現兩級分化。分化的一頭,創新葯重燃行情,千億市值俱樂部擴容且各家上市公司均給出不錯的業績答卷。另一頭,消費醫療仍在寒冬中凜冽,而價格內卷又加速了下行周期。
或許,這就是大健康板塊的周期定律。創新葯先走出了底部,消費醫療何時走出,仍待觀察。
寒冬已久的創新葯,重燃火焰。
這把火,始於今年5月的一場交易。三生國健宣佈與輝瑞簽署協議,向輝瑞獨家授予突破性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 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中國大陸)的開發、生產、商業化權利。為此,輝瑞支付12.5億美元不可退還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后續還有最高可達48 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根據銷售額的梯度銷售分成。
這筆交易的影響,遠超市場想象。一方面,交易刷新國產創新葯出海首付款紀錄。另一方面,國產創新葯被國際大廠認可,引發資本市場的追逐熱情。Wind數據顯示,今年6月萬得創新葯指數、恆生創新葯指數的漲幅分別為23.93%、60.27%。
三生國健點燃的這把星星之火,幾乎一夜燎原。今年上半年,國內創新葯企的交易總額608億美元,同比增長129%,超過2024年全年。其中,對外授權的交易超90%,海外資金流入國內藥企的趨勢十分明顯。各家創新葯企通過披露,甚至預告海外交易,市值不斷上漲。經典的案例,包括恆瑞醫藥與GSK達成120億美元合作、翰森製藥與再生元的GLP-1/GIP 雙激動劑授權、榮昌生物以「股權+授權」方式海外授權泰它西普等。
截至7月31日,A股市值超千億的創新葯企有恆瑞醫藥、百濟神州,兩家分別超4000億元和3500億元。同期,港股包括恆瑞醫藥(A+H上市)、翰森製藥、百濟神州(A+H上市)、信達生物、康方生物、中國生物製藥、石藥集團、科倫博泰,市值在1000億港元到5500億港元不等。8月,百利天恆突破千億。以此計算,千億市值俱樂部共有9家創新葯企。
一位創新葯上市公司的人士向《投資者網》表示,海外大廠的大單品專利都快到期,所以纔在全球尋找優質、潛在的大靶點產品;大廠現金超百億美元,要找到下一個blockbuster(大爆款)同時,對引入國產創新葯也非常謹慎,臨牀數據和資料都會翻底朝天,所以能合作就是一種研發認可。
資本市場向創新葯企拋去鮮花,不只是接連不斷的海外交易,還看到了業績節點的到來。
今年一季度,A股、港股的創新葯企營收增速分別超20%、15%。今年上半年,超20款1類新葯獲批,數量創近五年同期新高。歸根到底,創新葯行業正從高投入周期向收穫周期過渡。
創新葯的收穫期,各家千億市值的企業大相徑庭。
今年上半年,恆瑞醫藥的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分別為157.61億元、44.5億元、43億元,各自同比增長15.88%、29.67%、41.8%。其中,創新葯銷售及許可收入達95.61億元,佔總營收的60.66%,首次突破六成大關,報告期內6款1類新葯獲批上市。
恆瑞醫藥的創新葯成功,意義有兩個維度。其一,作為「仿創結合」的排頭兵,其通過仿製藥提供現金流,進而支撐創新葯研發的路徑已經跑通,為同類企業做出表率。其二,恆瑞醫藥在追求更大的行業示範意義,目標瞄準出海。比如注射用紫杉醇,該藥在美國市場實現首仿上市,今年上半年銷售額1.2 億美元;同期,吸入麻醉劑七氟烷在歐洲市場佔有率提升至15%。
同爲「仿創結合」路徑、剛擠入千億市值的中國生物製藥、石藥集團等又有所不同。前者構建了「技術收購—管線豐富—出海撬動」的三角循環,后者不斷拓展海外交易。
今年上半年,中國生物製藥營收175.7億元,同比增長10.7%。其中,創新產品收入78 億元,同比增長27.2%,收入佔比44.4%,接近「全年創新收入過半」目標。相比同行海外BD的熱鬧,7月該企業以約5億美元全資收購禮新醫藥,夯實ADC與雙抗管線,併成立全球BD事業部,由前默沙東亞太區 BD 負責人領銜,目標 2026 年海外收入佔比提升至 25%。
相比之下,今年上半年石藥集團收入132.73億元,同比減少18.5%;公司股東應占溢利為25.5億元,同比減少15.6%;因旗下核心產品價格大幅調整,導致收入階段性承壓。報告期內,該企業完成5筆BD交易中,里程碑付款佔比超 80%,合作對象包括阿斯利康、Madrigal等,內容覆蓋AI實驗平臺、GLP-1授權。
這邊老樹發出新芽,那邊新生枝芽已是或逐漸長成參天大樹。
今年上半年,百濟神州營收、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75.18億元、4.5億元,實現上市以來首次半年度盈利。作為國內出海先行者,其核心產品百悦澤做出絕對貢獻,美國和歐洲市場的收入分別為89.58億元、19.18億元,各自同比增資51.7%、81.4%。
同期,信達生物營收超52億元,同比增長超35%,增速驅動來自腫瘤藥達伯舒和PCSK9抑制劑信必樂的銷售放量並上市減重藥,有望成為新的大單品。此前,該企業明確提出2027年藥實現中國市場200億元產品收入的目標。
兩家企業始終錨定創新葯路線,並通過核心產品的持續放量逐漸步入盈利軌道。作為同類的后起之秀,雖然科倫博泰和百利天恆邁進千億市值,但離盈利還有距離。
今年上半年,科倫博泰營收9.51億元,同比增長12.3%,產品與合作收入分別為3.1億元和6.15億元;同期,歸母淨虧損1.45億元,同比收窄 28.7%,現金儲備達45.28 億元。該企業核心產品為蘆康沙妥珠單抗,作為國內首個上市的國產TROP2 ADC,該藥此前向默沙東授予相關權益。
同期,百利天恆的歸母淨利潤-11.18億元。早前,BMS獲得該企業的全球首創雙抗ADC藥品權益 ,交易金額最高84億美元,首付8億美元。該藥的多項適應症在美國啟動臨牀三期,計劃2026年提交上市申請。
創新葯的重燃傳導至上游,CRO也為之一振。但市場未料到的是,行業走出分化趨勢:頭部企業啟動高增速、中小公司分化加劇。
今年上半年,賽道龍頭藥明康德的營收、歸母淨利潤、扣非淨利潤分別為207.99億元、85.61億元、55.82億元,各自同比增長20.6%、101.92%、26.5%。該企業披露,其持續經營業務在手訂單566.9億元,同比增長37.2%。
業績驅動,有藥明康德構建的CRDMO體系做貢獻。但更關鍵的,公司接住了下游GLP-1(對應減肥藥)熱門靶點的需求。報告期內,該企業TIDES(多肽、寡核苷酸等複雜分子)收入50.3億元,同比增長141.6%,成為增長引擎,並規劃全球最大多肽固相合成產能,以10萬升規模繼續承接「潑天訂單」。
龍頭吃飽,但第二梯隊的業績沒有集體回暖。今年一季度,泰格醫藥營收、扣非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5.64億元、1.02億元,各自同比下降5.79%、66.23%。今年上半年,康龍化成營收、扣非歸母淨利潤分別為64.4億元、6.37億元,各自同比增長14.9%、36.7%,新簽訂單金額同比增長超10%。
CRO行業的分化,實則是前期佈局抉擇的果實。如今創新葯的熱門賽道,如ADC、GLP-1、TIDES等細分靶點擁有高壁壘、高附加值等特點。這些賽道需要「定製化技術平臺+規模化產能+全球合規能力」,頭部企業通過提前佈局形成技術與產能護城河,使得中小公司難以進入。
更關鍵的是,海外大廠爭相合作國內創新葯企之際,繼續催生CRO的出海規模化需求。佈局海外基地的CRO企業,可以承接全球創新葯訂單,從此依靠海外收入驅動業績跳躍。
反觀長期依賴國內市場的中小CRO企業,因下游客户無法在熱門賽道實現突破,且缺乏海外合規能力與客户資源,可能導致業績無法重回高增長軌道。
歸根結底,創新葯的火爆帶動上游CRO企業分化。整體格局進入一個循環:高壁壘建設—承接熱門賽道訂單—繼續投入抬升護城河。受此影響,行業分化的格局或將愈發明顯。
創新葯重燃火焰,但消費醫療繼續在寒冬中凜然。
最明顯的當屬疫苗板塊。今年上半年,行業龍頭智飛生物的營收同比下降73.06%至49.19億元,歸母淨利潤-5.97億元,上市以來首次虧損。該企業核心產品為HPV疫苗,過去由龐大的女性接種羣體撐起,但一夜之間該類產品「賣不動」了。
需要指出,智飛生物的HPV疫苗從默沙東採購而來。2024年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默沙東就表示因庫存高企,減少對智飛生物的HPV疫苗出貨量,並認為中國銷售額下降將持續至2025年。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整個行業都在找原因,但無法改變現實。今年上半年,萬泰生物也陷入虧損,歸母淨利潤-1.44 億元,營收同比下降38.25%至8.44億元。虧損的直接因素,為二價HPV疫苗價格戰白熱化。
曾幾何時,智飛生物和萬泰生物都是千億市值俱樂部的成員。如今,當HPV疫苗賣不動疊加產品價格「內卷」,行業內的上市公司市值也泥沙俱下。何時走出底部,眼下並沒有答案。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消費醫療的其他賽道,昔日的高成長也已不負當年。
今年上半年,歐普康視營業收入8.71億元,同比下降1.4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5億元,同比下降22.93%。該企業主營OK鏡,專用於防範青少年近視。
同期,安科生物的營收、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2.92億元、3.67億元,各自同比下降0.51%、11.92%。其中,用於刺激兒童身高的生長激素業務收入同比下降約10%,粉針劑品種也打起了價格戰。
前述創新葯企人士認為,消費醫療產品的功效很模稜兩可,很多可以通過改變個人生活習慣,或者自然生長也能變好;消費者變聰明瞭,對產品的認知提高了。
換言之,消費大環境的變化以及各賽道的價格「內卷」,將消費醫療推至今日境遇。何時觸底反轉,或只能繼續等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投資者網-思維財經」,作者:蔡駿,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