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11:07
在8月底,國內葡萄酒上市企業或掛牌企業2025年半年報披露完畢。
據統計,7家上市葡萄酒企業,5家扣非淨利潤為負值,僅有張裕、王朝酒業,和中信尼雅有利潤。紅酒世界、法賽特2家掛牌企業亦均虧損,行業整體承壓明顯。其中,張裕業績數據進一步下滑,但龍頭位置依舊斷層穩固,部分企業存在虧損收窄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已停牌的通天酒業實現了扭虧為盈。其在8月中旬曾發佈半年報,公司收益5969.5萬元,同比增長6.3%;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及全面收益總額6.2萬元,上年同期虧損2.61億元。
8月27日,張裕A公佈2025年半年報,公司營業收入為14.7億元,同比下降3.4%;歸母淨利潤為1.86億元,同比下降16.1%;扣非歸母淨利潤為1.72億元,同比下降11.7%;經營現金流淨額為2.39億元,同比增長17.4%;EPS(全面攤薄)為0.2763元。
從半年報來看,張裕較去年跌幅呈現收縮之勢。財報數據顯示,去年同期,張裕營收下滑22.6%,歸母淨利率下滑39.17%。
不過,從張裕2025年第二季度表現來看,其全年業績的穩定性或被質疑。第二季度,張裕營業收入為6.6億元,同比下降7.3%;歸母淨利潤為2632萬元,同比下降57.7%;扣非歸母淨利潤為1939萬元,同比下降52.5%。利潤直接腰斬。
對此,張裕迴應稱,公司在2025年半年度報告中指出,主要業務為生產經營葡萄酒和白蘭地,未發生重大變化。儘管國內葡萄酒市場競爭激烈,長期來看,公司仍看好市場前景,認為隨着收入水平提升,葡萄酒消費將逐漸增加。
市場上,上半年,張裕為激活市場消費活力,曾推出長尾貓等適合年輕人的新品,還在組織架構上也做出一定的調整,針對品牌事業部進行了整合。
營收規模上看,張裕仍處在龍頭位置,且有斷層優勢。以2025年上半年經營數據為依據,國產葡萄酒上市企業,處在第二位的為ST通葡,營收為3.84億元,與張裕規模相差較遠。
縱觀葡萄酒上市企業情況,中信尼雅的業績回暖較為明顯。財報數據顯示,2025上半年中信尼雅實現營業總收入6963.51萬元,同比增長4.05%;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67.15萬元,上年同期虧損499.54萬元;基本每股收益為0.0006元。
對於業績增長的原因,中信尼雅在公告中稱,2025 年上半年,公司通過推進營銷體系標準化建設、統籌制定開門紅政策及產品促銷方案、加大協同業務推進力度等一系列舉措,全力推動營銷工作開展,同時加速推進產品直達C端的銷售模式,大力推動電商達人直播帶貨,推動了公司業績增長。
另一家出現業績轉好的是ST通葡。資料顯示,2025年上半年,ST通葡實現營業總收入3.84億元,同比下降5.73%;歸母淨利潤虧損2330.34萬元,上年同期虧損2708.89萬元;扣非淨利潤虧損1774.3萬元,上年同期虧損2096.89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1.87億元,上年同期為-2.38億元;報告期內,ST通葡基本每股收益為-0.05元,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為-8.44%。
此外,怡園酒業在報告期內取得收益1877.5萬元人民幣,同比增加42.5%;公司擁有人應占期內虧損274.5萬元,同比收窄22.26%;公司擁有人應占每股基本及攤薄期內虧損0.34分;法塞特本期營收為183萬元,相比去年同期,營收增長23.64%;淨利潤雖然依舊為虧損,但也收窄了16.2%。公司透露,收入增長主要得益於產品定價策略調整和銷售效率提升。另外成本控制或產品結構優化見效;連續10年虧損的紅酒世界,在本報告期營收為2152萬,同比下跌49.49%,淨利潤虧損764萬。其去年同期上市葡萄酒企業中虧損額最大,為2817萬元,今年上半年則大幅收窄了72.85%。
王朝酒業、威龍股份、莫高股份則在今年上半年上市企業及掛牌企業業績排位中處在劣勢位置。其中,威龍股份直接由盈轉虧。
王朝酒業中期業績顯示,該集團取得收入1.23億港元,同比減少9.29%;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817.2萬港元,同比減少55.85%。公告稱,上半年溢利減少乃主要由於受中國宏觀經濟及消費市場波動的影響,銷售收入下跌導致經營溢利減少;及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期間推廣及宣傳開支增加。收入減少乃主要由於產品(尤其是高端葡萄酒產品)銷量下跌。
莫高股份於8月28日公佈2025年半年報,公司營業收入為1.21億元,同比下降25.1%;歸母淨利潤自去年同期虧損923萬元變為虧損3186萬元,虧損額進一步擴大;扣非歸母淨利潤自去年同期虧損1002萬元變為虧損3184萬元,虧損值明顯直線拉昇。
威龍股份的歸母淨利潤則從2024年同期的同期盈利944.9萬元降至今年虧損240.18萬元。營收下滑15.27%至1.87億元。
綜上,國產葡萄酒企業的「寒冬」似乎仍在繼續。即便是盈利企業其利潤亦明顯處在極低值甚至是在「生死線」徘徊。寒冬之下,企業如何自救,我們將持續關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中食財經」,作者:中食團隊,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