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07:00
8月29日,隨着阿里巴巴集團2026財年第一季度(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的三個月)財報的發佈,外賣大戰三巨頭均已交出成績單。總體來説,各家付出代價有點大。
在競爭最為激烈的第二季度,美團淨利潤同比下跌89%;京東淨利潤下降50.8%;阿里巴巴淨利潤下降18%。如果單純按去年同期的利潤來算,這個季度三巨頭總共少賺約200億元。
然而,其在資本市場上表現各異。阿里巴巴港股在9月1日收盤大漲18.5%,美團股價在財報發佈后的8月28日跌了近10%。此前,8月15日,京東在發佈財報后其港股跌幅也超過3%。
相較於美團和京東,在電商交易之外,阿里巴巴股價上漲更多受益於市場對其AI+雲戰略的期待。畢竟,從這個季度開始,AI帶來的收益已經佔到了阿里雲計算收入20%的比例。
當主營業務不再承擔單一的盈利壓力時,阿里巴巴中國電商事業羣CEO蔣凡顯然有了更足的底氣。他在8月29日晚舉行的財報分析師電話會上首次詳解淘寶閃購戰略。「我認為不能拋開規模談效率,過去我們的訂單規模是同行的1/3,在很多省市,我們過去的份額甚至低於20%,在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份額差距下,談論效率沒有意義。」
在他看來,淘寶閃購眼下的目標不是盈利,而是培育用户並擴大規模,目前已經實現了第一階段的目標;下一階段的重點是在效率上縮小與同行的差距。
無論眼下「戰況」如何焦灼,京東挑戰美團和餓了麼,絕非心血來潮,而是準備了大量資金作為「子彈」。只是,阿里改造即時零售的決心,遠遠超出了京東的預期。
補貼或將更高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美團管理層預警,第三季度業務將有一定程度的虧損。京東管理層也表示,短期利潤率可能會因行業競爭和自身業務投入節奏出現波動。到9月1日,已經明顯可見,淘寶閃購、京東與美團的補貼有所減少。
至少,此前高調的「0元奶茶」之類活動短期內不會再有。此前高盛預計,今年7月到明年6月的12個月之內,三家外賣平臺或將燒掉920億元。因此,下一個季度的財報,三家平臺補貼的費用可能會更高。
在營銷上,平臺砸錢也幾乎不計成本。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初步統計,近三個月來,淘寶閃購已經簽約了15位明星代言,涵蓋頭部明星楊冪、李現、李蘭迪、孟子義、段奕宏等。美團和京東的代言人預算同樣不低。今年以來,至少有14位明星為美團外賣、美團閃購或美團買藥代言,包括劉亦菲、趙雅芝等影視明星,以及樊振東、孫穎莎等運動員。
這一營銷手段,充分體現出了平臺希望能覆蓋到更多層面的用户。「現在只能説淘寶閃購做了很充分的營銷預算,幾乎是不設限的,從來沒有見過阿里的哪個業務這麼大手筆砸錢。」一名接近阿里巴巴的合作方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目前除了娛樂營銷之外,淘寶閃購也在大手筆合作體育類項目,包括此前的「蘇超」和「浙超」。除了常規贊助以外,淘寶閃購還圍繞賽事投入了大量的資源曝光。
上述種種資源的投入,核心在於6月23日的一個重大決策。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通過全員郵件宣佈,餓了麼、飛豬合併入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羣,兩家公司將繼續保持公司化管理模式,但在業務執行上與中國電商事業羣深度融合。
因此,在蔣凡的統一指揮下,淘寶閃購迅速與餓了麼打通,全面合併。據他介紹,今年8月,淘寶閃購的日訂單峰值達到1.2億單,周平均日訂單量達到8000萬單,帶動閃購整體的月度交易買家數達到3億,對比今年4月增長了200%。
回到即時零售層面,即時零售業務(含淘寶閃購、餓了麼)收入增長12%。在訂單量大增的背景下,收入增長似乎並不高,這也側面印證了淘寶閃購在補貼上投入更高。
品牌零售「即時」化?
在這場外賣大戰中,被迫參與進來的美團多次呼籲停止非理性競爭。尤其是在8月1日,美團與京東兩大平臺接連表態,劍指無序競爭。美團通過公眾號發文《繁榮行業生態,抵制無序競爭》,稱高度關注外賣平臺補貼引發的社會關注,承諾堅決規範促銷行為,杜絕不正當競爭。
的確,在經歷多年競爭后,外賣行業沒有必要再倒退回去大打價格戰。這也不是京東掀起「大戰」的初衷。
在外賣市場,美團已經確立了自己的版圖與護城河。
在2025年第二季度,美團App月活躍用户突破5億。同時,用户年均交易頻次再次創下歷史新高。在7月份,美團即時零售日訂單量峰值突破1.5億單,創造了新紀錄。而這塊市場份額能維持多久,對於美團來説也是不小的挑戰。但是,至少目前美團的護城河依然保持優勢,包括運營效率和線下供應鏈。
多年以來,互聯網平臺基本上是「贏家通吃」的遊戲,無論是電商、外賣,還是網約車出行,入局者再多,要想真正撼動領頭羊的市場地位,並不是容易的事。美團線下商家體量最大、用户基數高、外賣員數量最多,撮合交易所需的時間極短,各方對平臺的黏性、依賴性,短期內很難完全被複制。
不過,對於挑戰者而言,競爭不一定非要越過對手的護城河。
在蔣凡看來,阿里巴巴電商事業羣的野心不僅僅瞄準了餐飲行業,而是更廣泛的品牌電商業務,即品牌「即時零售化」。
他把非餐飲在即時零售的業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近場原生模式,一部分是遠近場結合模式。
近場原生模式下,一方面依託商品供給和供應鏈發展閃電倉模式,目前淘寶閃購閃電倉已經超過5萬家,訂單同比增長超過360%。其中,閃電倉25%的供給來自於阿里生態的供應鏈。
在遠近場結合方面,天貓超市全面從B2C遠場模式升級為近場閃購模式,在保持遠場的價格競爭力的同時,實現更快速的配送時效體驗。同時,淘寶閃購也會積極地引入天貓品牌線下門店加入淘寶閃購,實現天貓品牌線上線下一體化經營。
蔣凡預計,在未來三年內,會有百萬家門店加入進來,閃購和即時零售將為平臺帶來1萬億的交易增量。
餐飲外賣僅僅是拋磚引玉,品牌電商即時零售化纔是核心。這是阿里、美團、京東三方都瞄準的賽道,也是本輪外賣大戰的本質。
只不過,品牌多大程度上能接受即時零售帶來的效益和增量,依然值得關注。品類不同,對於送達效率也有本質區別,零食、生鮮、外賣和藥品毫無疑問是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
一定程度上來看,這一輪外賣市場大發展對於消費拉動依然能起到積極作用。尼爾森 IQ(NIQ)報告顯示,中國市場在「體驗經濟」與即時零售帶動下,二季度快消品銷售額增長3.4%,其中,個人護理、飲料與酒類表現尤為亮眼。同時,情感消費拓展了更多消費場景和即時需求,且超過60%的Z世代願意為即時配送服務支付溢價。
這兩個因素共同推動了即時零售的蓬勃發展。或許,可以期待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品牌在情感價值與渠道創新融合,才能促使零售業走出紅海,尋找到新的增量空間。
(作者:陶力 編輯:黃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