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分道揚鑣后,華興資本用6500萬淨利潤證明:沒有「靈魂人物」也能活

2025-09-02 10:08

(來源:明見局)

資本市場沒有輕易放棄可言,真正的破局始於2024年的管理層重構。

當2025年中期業績報告里「歸母淨利潤6500萬元」的數字敲定,華興資本終於可以長舒一口氣,這是自2023年創始人包凡失聯以來公司交出的第一份盈利答卷。

華興資本發佈的2025年中期業績公告顯示,實現總收入及淨投資收益約4.6億元,同比增長27%;經營利潤約7600萬元,歸母淨利潤約6500萬元,全面實現扭虧為盈

從行業標杆到被迫轉身

2023年2月之前,華興資本的成長軌跡與包凡的個人傳奇高度重疊。

這位被譽為「併購之王」的創始人,曾憑藉着對新經濟趨勢的精準判斷和超強資源整合能力一手將華興從初創投行打造成行業標杆。

滴滴與快的合併、美團點評「聯姻」、58同城併購趕集網,這三筆重塑中國互聯網格局的交易均由包凡主導。

京東美股IPO、奇虎360迴歸、拼多多上市等資本市場中的里程碑事件,華興從未缺席。

巔峰時期,包凡的社交動態甚至能攪動一二級市場波動,那個時候,「華興即包凡」的標籤深入人心。

轉折始於2023年2月的「失聯公告」,包凡配合調查的消息傳出后,高度依賴創始人個人資源的華興瞬間陷入危機。

彼時,投資者出現恐慌情緒,開始拋售股票,華興資本停牌前股價暴跌超40%;LP信心崩塌,新經濟四期基金被迫終止募資;業務端失去核心談判力,多個併購項目擱置。

2022-2024年,華興連續三年累計虧損超過5億元,2024年9月復牌首日股價再下跌66%,市值從45億港元縮水至15.69億港元......「個人依賴症」的弊端暴露無遺。

資本市場沒有輕易放棄可言,真正的破局始於2024年的管理層重構。

2024年2月,包凡辭任所有職務;同年10月,許彥清接任董事會主席,跟隨華興17年的王力行則出任CEO。

后來,公司發佈公告明確「包凡不再參與日常管理」,徹底切斷了市場對「創始人迴歸救場」的幻想。

這場被迫轉身的「戰局」雖佈滿陣痛,卻為華興擺脫個人依賴掃清了障礙。

用「業務重構」 為自身造血

華興資本耗時兩年實現了盈利,其核心路徑是通過業務賽道、能力內核以及運營模式重構,剝離對創始人資源的依賴,建立起基於組織能力的盈利體系。

1. 從「互聯網舒適區」到「硬科技深水區」

「包凡時代」,華興的業務重心集中在成熟互聯網企業的併購與IPO,這類業務依賴人脈資源而非產業研究。

轉型過程中,華興果斷砍停低效的傳統互聯網投行業務,將資源向硬科技、醫療健康、Web3 等需要組織化研究能力的賽道傾斜。

在投資管理業務上,團隊建立了覆蓋AI、先進製造、數字資產的產業研究團隊,2024-2025年新增投資項目中,硬科技類佔比從2022年的28%提升至65%。

2025年上半年,其投資管理業務收入2.4億元,同比增長81%,貢獻總營收的52%,其中Circle(數字資產)、威高血淨(醫療)、找鋼網(產業互聯網)等項目的退出收益佔比超70%,徹底擺脫了對互聯網賽道的依賴。

在投行業務上,華興避開低迷的互聯網併購市場,聚焦硬科技企業的私募融資與資本化服務。

2025年上半年,儘管全市場私募股權交易金額同比下降18%,但華興通過產業研究匹配資源,協助智譜AI、硅基流動等12家硬科技企業完成了融資,交易金額同比增長74.6%,實現投行收入7000萬元。

2. 能力內核的重構

過去,華興的核心能力是找項目、做交易,轉型后,其將能力內核轉向「退出兑現」與「投后賦能」,這兩種能力均需組織化體系支撐,而非個人能力可替代。

在退出端,華興建立了行業周期預判和退出窗口把控的標準化機制。通過宏觀研究團隊跟蹤資本市場節奏,投后團隊提前1-2年規劃項目退出路徑。

2024-2025年上半年,累計實現項目退出金額45億元,11支主基金中5支 DPI突破100%,意味着這些基金已向LP返還全部本金併產生收益,附帶權益從2023年的0.8億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1.5億元,成為盈利的核心來源。

3. 證券業務,向數字化突圍

華興證券曾長期依賴機構交易通道,利潤微薄。

2024年起,王力行主導其轉向零售財富管理,推出「多多金APP」,聚焦 ETF、家族信託等輕資產業務。

截至2025年6月末,APP註冊用户增長26%,開户數增長35%,零售經紀收入同比暴漲110%。上半年證券業務實現收入1.3億元,同比增長25%,首次實現規模化盈利。

盈利之外的遠慮

華興資本用6500萬淨利潤證明了自己,但這份成績單背后仍有兩大挑戰待解。

其一是隱形資產的兑現風險。截至2025年6月末,華興累計未實現附帶權益達19億元,這部分收益依賴未來項目退出。

當前硬科技、Web3賽道的IPO節奏存在不確定性,若退出窗口收緊未兑現收益可能縮水,盈利持續性仍需觀察。

另一個則是新賽道的壁壘構建。2025年6月,華興資本宣佈投入1億美元進軍數字資產領域,8月承銷Web3基金C1 Fund美股IPO、與YZi Labs達成合作,但該領域監管政策尚未明確,且面臨紅杉、高瓴等頭部機構競爭,能否複製互聯網時代的成功現在仍然未知。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華興用盈利證明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應錨定於某個人的光環,而應紮根於組織體系與業務壁壘。

如今,華興資本創始人的故事已成過往,公司的未來要繼續依靠業務實力説話。

(內容來源於網絡公開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謹慎辨別。)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