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00:53
(來源:北京商報)
科創板帶「U」藥企正集體步入分化時刻。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目前,科創板共有14家帶「U」藥企,這14家藥企中,有8家企業上半年營收破億,僅首藥控股、邁威生物2股營收下滑。14股中,百濟神州以175.18億元的營收獨佔鰲頭,也是唯一一隻實現盈利的個股。報告期內,研發「燒錢」情況仍然明顯,11股研發費用過億。而持續的研發投入和商業化需要雄厚資金支持,多家帶「U」藥企面臨資金鍊壓力,邁威生物資產負債率已超過77%。資本市場對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的估值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業內人士看來,創新葯行業已經告別「講故事」階段,進入了用實打實的臨牀數據和商業化成果自證的時刻。
收穫期初現
科創板股票后面加「U」,即代表未盈利企業。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在14家帶「U」藥企中,有12家上半年營業收入出現增長,佔比約85.71%。
百濟神州系報告期內營業收入最高的個股,半年度營收超百億,遠超其他個股。財務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百濟神州實現營業收入約175.18億元,同比增長46.03%;歸屬淨利潤約4.5億元,同比扭虧。百濟神州也是上述14股中唯一一隻上半年淨利為正的個股。
百濟神州營業收入的大幅增長主要源於核心產品的放量,包括自研產品澤布替尼膠囊(商品名:百悦澤)和安進授權產品以及替雷利珠單抗注射液(商品名:百澤安)的銷售增長。
除了百濟神州外,君實生物、諾誠健華、澤璟製藥、迪哲醫藥等個股營收居前,且均出現明顯增長。其中君實生物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1.68億元,同比增長48.64%;諾誠健華實現營業收入7.31億元,同比增長74.26%。
君實生物、諾誠健華、迪哲醫藥等營收大幅增長的個股均有明星產品上市。諸如,君實生物核心產品特瑞普利單抗(商品名:拓益)報告期內於國內市場實現銷售收入約9.54億元,同比增長約42%;諾誠健華覈心產品奧布替尼(商品名:宜諾凱)納入國家醫保后持續放量。
此外,得益於舒沃替尼片(商品名:舒沃哲)和戈利昔替尼膠囊(商品名:高瑞哲)的持續放量,迪哲醫藥上半年首次實現商業化盈利。迪哲醫藥首席商務官吳清漪表示,公司實現商業化盈利,意味着商業化進程也正在逐漸告別新葯上市之后最艱苦的市場導入期,向着全面快速放量前進。
上述14股中,僅邁威生物、首藥控股上半年營收出現下滑,其中邁威生物上半年營業收入約為1.01億元,同比下降12.43%;首藥控股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47.37%。
從歸屬淨利潤來看,報告期內,上述14股中,僅百濟神州實現盈利,諾誠健華、益方生物、前沿生物等8股實現減虧,邁威生物、天智航等個股出現增虧。以邁威生物為例,上半年歸屬淨利潤為-5.51億元,同比下降23.9%,繫上述14股中淨利降幅最高的個股。針對公司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邁威生物方面發去採訪函,不過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公司回覆。
「燒錢」研發戰仍在繼續
創新葯研發猶如一場豪賭,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整體來看,上述14股中大部分個股報告期內仍在研發上不吝投入。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上述14股中,有8股上半年研發費用出現增長。
百濟神州在研發費用上仍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百濟神州研發費用為72.78億元,上年同期為66.28億元,出現明顯增長。百濟神州表示,未來18個月內,公司預計將在血液腫瘤和實體瘤管線中迎來超過20項里程碑進展。
君實生物、諾誠健華、迪哲醫藥、邁威生物研發費用分別位於第2—5名,報告期內研發費用分別為7.06億元、4.5億元、4.08億元、3.92億元,均出現同比增長。
前沿生物、天智航、海創藥業研發費用相對較低,分別為0.48億元、0.57億元、0.57億元。
浙大城市學院副教授、中國城市專家智庫委員會常務副祕書長林先平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科創板帶「U」藥企業績分化的原因主要來自企業研發管線進展、商業化能力及資金使用效率的差異。部分企業憑藉核心產品進入商業化階段或對外授權實現收入增長,而仍處早期研發階段的企業則面臨收入波動。國內科創板藥企整體仍處於高研發投入與商業化探索並行的階段,雖然短期盈利壓力較大,但部分企業已通過技術突破或合作授權展現出成長潛力,行業長期發展需依賴創新實力與市場化能力的結合。
林先平表示,實現盈利需跨越三個關鍵里程碑。一是核心產品完成臨牀試驗並獲批上市,形成穩定收入來源;二是建立成熟的商業化體系,包括生產、銷售及市場準入能力;三是通過產品組合或技術平臺實現規模效應,降低單位研發成本。過程中需平衡研發投入與現金流管理,避免過度依賴融資續命。
奧優國際董事長張玥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百濟神州的盈利改變了市場對未盈利藥企的估值邏輯,投資者從單純關注管線儲備轉向更注重商業化兑現能力。未來需要重點關注相關產品上市進度、銷售收入增速、毛利率變化、研發費用佔比變動以及現金流狀況等指標。特別是商業化能力將成為衡量企業價值的重要標尺。
多元化募資「補血」
持續的研發投入和商業化需要雄厚資金支持,多家帶「U」藥企面臨一定的資金壓力。從資產負債率來看,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末,邁威生物、澤璟製藥、盟科藥業資產負債率超過50%,其中邁威生物資產負債率高達77.54%。
從貨幣資金來看,百濟神州、諾誠健華貨幣資金相對充裕,截至報告期末分別為136.62億元、69.81億元。相對來説,首藥控股、前沿生物、天智航等個股賬上貨幣資金金額較低,分別約為0.24億元、1.68億元、2.26億元。
目前,上述個股中,多股正在籌劃融資。其中,邁威生物決定在此輪赴港上市熱潮中分一杯羹。公司於8月31日晚間公告稱,公司已於8月29日向香港聯交所重新遞交了發行H股股票並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的申請,並於同日在香港聯交所網站刊登了本次發行的申請資料。
此外,迪哲醫藥系「科創板八條」框架下首家完成再融資發行的未盈利企業。截至目前,迪哲醫藥已成功募集資金17.96億元,作為定增的募投項目之一,迪哲醫藥計劃將近10億元的募投資金投向舒沃哲、高瑞哲、Birelentinib(DZD8586)等核心管線的新葯研發項目。
一位醫藥行業分析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相對來説,頭部企業有更多選擇權,可以通過股權、債權等多種方式融資;而中小型Biotech可能需要更多依賴項目合作、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解決資金需求。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市場對Biotech的估值邏輯正在重構。從前大家更關注管線數量和臨牀前故事,現在更關注臨牀數據差異化和商業化潛力。投資者越來越重視企業的「造血」能力,而不僅僅是「燒錢」速度。
北京商報記者 丁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