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繪就「一帶一路」本土化人才培養新圖景

2025-09-02 06:01

(來源:新華日報)

□ 徐 華

隨着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沿線國家本土化人才培養成為深化合作的關鍵支撐。職業教育作為與產業聯繫最緊密的教育類型,必須主動擔當,破解發展難題,系統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堅持目標導向,就是要錨定新需求,明確人才培養方向。目標導向是行動的指南針。培養「一帶一路」本土化人才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立足現實、因地制宜,精準迴應各國發展需求,實現「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互利共贏與長期協同發展。

對接「走出去」中資企業需求,定製化培養實用型專業人才。深度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出海」2.0時代的核心特徵與關鍵驅動力,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耦合共振。它不僅為職業教育國際合作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更是推動職教出海邁向3.0階段、實現項目自我造血功能的重要路徑。隨着中資企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投資規模不斷擴大,項目落地與運營對本土化人才提出迫切需求。通過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基地、訂單式人才培養等模式,讓學生深入企業項目一線,熟悉工作場景,確保培養的人才能夠快速適應企業海外業務發展。

對接海外合作院校需求,構建協同化國際人才培養體系。依據海外院校在教學資源、師資培訓等方面的需求,開展聯合辦學、課程聯建、師資聯手等多元化合作。同時,建立學分互認、學位聯授機制,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與發展空間,實現雙方院校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

對接國際青年成長需求,打造國際化人才發展平臺。關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青年的成長訴求,以激發青年潛能、助力職業發展爲目標,搭建多樣化人才發展平臺,開發涵蓋中文學習、技能培訓、創新創業、數字賦能等內容的項目,培育一批胸懷全球、鋭意創新、精通數字、勝任國際舞臺的卓越青年,以青春之力為「一帶一路」注入澎湃新動能。

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破解新難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問題導向是改革的突破口。《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要求「提升高等教育海外辦學能力,完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協同國際合作機制,深耕魯班工坊等品牌」。當前,「一帶一路」本土化人才培養仍面臨機制融合、課程融通、資源融匯不足等問題,必須精準施策,打通堵點。

破解「機制融合難」,健全長效運行機制。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印尼魯班工坊項目構建了涵蓋「管理共同體、運行機制、支撐體系、人才培養」的MOST人才培養模式。合作國各級政府部門提供政策引導;行業協會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將行業最新需求融入教學內容;企業深度參與育人過程,提供實習實訓崗位、真實項目案例以及專業技術指導;學校作為培養主體,開發優質教學資源,提升協同育人質效。

破解「課程融通難」,創新課程育人體系。語言障礙、文化差異是本土化人才培養的首要挑戰。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構建了「職業技能+中文+文化」三維融合的課程體系,通過開設專業漢語課程、文化體驗課程及大運河文化等課程,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具備了良好的中文交流能力和深厚的文化認同感。

破解「資源融匯難」,暢通多元成長渠道。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創新構建了「數字課堂、企業實習、社會實踐、國際大賽」四擎驅動的育人路徑,暢通「勤學、精技、篤行、文體、科創、勵志」等六條成長通道,為海外本土化技能人才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資源供給和成長平臺,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還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跨文化適應力。來華留學生在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等賽事中屢獲大獎。

堅持成果導向,就是要彰顯新成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成果導向是檢驗工作的試金石。本土化人才培養的成效,最終要體現在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的實際貢獻上。

以就業質量衡量培養成效。應建立跟蹤反饋機制和動態評估機制,及時調整培養方案。用好數字化平臺,統計畢業生本土就業率、薪資水平、職業發展等數據。例如,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累計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培養了「語言通、技能強、文化融」的本土化技能人才1000余名,畢業生進入「走出去」中資企業就業,平均薪資是當地普通員工的2倍以上。學校獲評全國首批來華留學生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認證高職院校。

以產業貢獻檢驗合作價值。人才培養的成果應轉化為推動當地產業發展的實效,注重發揮「種子效應」,通過培養本土師資和優秀學生,實現人才的「裂變式」發展。例如,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培育的國際學生中,一大批成為助推國際產業合作的行業佼佼者,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實現人生出彩。2020屆孟加拉國畢業生蘇敏榮獲中國中鐵孟加拉帕德瑪大橋項目優秀員工稱號。2019屆印尼籍畢業生鄧麗麗成為「一帶一路」標誌性工程印尼雅萬高鐵客運段翻譯。

以國際品牌彰顯中國方案。通過共享中國成功的技術、標準、課程,打造基於中國方案、符合當地實際、滿足發展需要的在地化職業教育,形成可複製的全球職教治理體系,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使命所在。近年來,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持續深耕魯班工坊、鄭和學院等品牌,向世界分享中國職教範式,連續3年獲評全國職業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入選「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卓越合作伙伴」,贏得海內外廣泛讚譽。

(作者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高職院校‘大思政課’建設現狀與體系構建研究」〈2023SJZDSZ012〉「職業教育國際傳播的跨文化適應性與本土化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