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千億險資私募「大基金」動向曝光

2025-09-02 08:37

隨着上市公司中報出爐,險資「長錢」投資業績及部分持倉浮出水面。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新華保險半年報披露了鴻鵠基金的部分經營情況。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鴻鵠志遠(上海)私募投資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鵠基金一期」)總資產達到571.12億元,淨資產556.84億元,其中綜合收益總額為56.84億元。

截至2025年3月初,鴻鵠基金一期500億元已全部投資落地,目前位列伊利股份(600887.SH)、陝西煤業(601225.SH)、中國電信(601728.SH)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二季度末對這3家公司的持股市值合計達120.4億元。

此外,國豐興華鴻鵠志遠二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以下簡稱「鴻鵠基金二期」)也在上半年新進中國石油(601857.SH)、中國神華(601088.SH)前十大股東名單中,國豐興華鴻鵠志遠三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1號(以下簡稱「鴻鵠基金三期1號」)也於今年7月入股中國石化(600028.SH)。

對於背后的建倉邏輯,新華保險表示,鴻鵠基金二期貫徹長期投資理念,通過低頻交易、長期持有的方式以獲得穩健股息收益,三期基金投資範圍聚焦中證A500指數成分股中符合條件的大型上市公司A+H股。

「隨着長期資金入市比例提升,險資系私募將成為業內持有A股規模最大的私募機構之一」業內人士表示,險資私募需要繳納紅利税,但可享受額外的風險因子折扣,降低資本佔用與償付能力消耗,私募正逐步成為險資加倉的重要渠道。

鴻鵠基金一期成績單亮相:實現綜合收益56.84億元,上半年增持伊利股份、陝西煤業

為培育保險資金作為耐心資本,推動解決保險公司「長錢短配」問題,2024年3月,中國人壽與新華保險共同設立總規模500億元的鴻鵠基金一期正式啟動。

據國壽集團旗下資產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5年3月初,鴻鵠基金一期500億元已全部投資落地,實現風險低於基準、收益高於基準的良好業績表現。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近日新華保險發佈的半年報披露了鴻鵠基金一期的部分經營情況。截至2025年6月30日,鴻鵠志遠總資產達到571.12億元,淨資產556.84億元,其中綜合收益總額為56.84億元。

作為重大合營企業,新華保險採用權益法覈算,在鴻鵠基金中按50%的持股比例享有278.42億元的淨資產份額,鴻鵠基金當期營業收入為12.03億元,淨利潤達9.68億元。

「鴻鵠基金一期結轉的資產增值為56.84億元,但還有相當部分未全部兑現資產的浮盈還在賬上,其實際盈利情況更高。」新華資產相關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持倉方面,目前鴻鵠基金一期位列伊利股份、陝西煤業、中國電信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具體來看,鴻鵠基金一期均在上半年增持了伊利股份和陝西煤業。

截至二季度末,鴻鵠基金一期持有伊利股份1.53億股,持股比例從入股之初的1.88%升至2.42%,在伊利股份前十大股東中排名第7位;持有陝西煤業1.16億股,持股比例從初始1.04%升至1.2%,是陝西煤業第五大股東。截至二季度末,持有中國電信7.62億股,佔公司總股本比例為0.83%。

「標的屬性來看,伊利股份、陝西煤業及中國電信均具備較強的中長期盈利能力及穩定的股息水平,符合險資價值投資及長期投資需要。」中華聯合保險集團研究所首席保險研究員邱劍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Wind數據顯示,過去10年,伊利股份、陝西煤業、中國電信股息率均值分別為2.69%、5.03%和4.84%。

在邱劍看來,隨着利率中樞下行和非標資產到期,高分紅股票對相關資產有一定的替代能力,其預計未來險企將進一步增持具有穩健分紅、高資本增值、高ROE屬性的資產,以匹配保險業資產端長期穩定的需求。

鴻鵠基金持續加碼紅利股配置:二期新進持倉中國石油、中國神華,三期入股中國石化

在鴻鵠基金一期500億投資落地的同時,鴻鵠基金二、三期入市步調緊鑼密鼓。

「截至今年年中,鴻鵠基金一期已經完成建倉任務,並取得良好收益。二季度末,二期已經做了主體建倉,基本完成建倉工作。三期從7月初開始啟動,目前進展非常順利」新華資產總裁陳一江近日在新華保險中期業績會上透露。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在上市公司近期披露的半年報中,鴻鵠基金二期出現在了中國石油、中國神華前十大股東名單中。

截至二季度末,鴻鵠二期基金持有中國石油2.17億股,佔公司總股本比例為0.12%,在中國石油的前十大股東中排名第7位。此外,鴻鵠二期基金還在二季度新進成為中國神華的第十大流通股股東,持股5220.6131萬股,佔流通A股比例0.26%。

此外,中國石化近日公告顯示,鴻鵠基金三期1號持有3.05億股,佔中國石化總股本的比例為0.25%,在前十大股東中排名第7位。

對於背后的建倉邏輯,新華保險表示,鴻鵠基金二期貫徹長期投資理念,通過低頻交易、長期持有的方式以獲得穩健股息收益,公司會將鴻鵠志遠二期作為合營企業採用權益法覈算。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以上持倉其本質是險企對「高分紅+強現金流」資產的價值發掘,能源板塊龍頭股的資源稀缺優勢及高股息特性,是險資配置的核心邏輯。

一家頭部保險資管公司首席風險官對財聯社記者介紹:「過去10年,以紅利指數為代表的高分紅資產呈現出明顯的資本開支下降。在經過2012-2013年的資本開支高峰后,與中小成長相比,以中國神華為代表的高股息公司當前處於低投入、高產出階段,這對險資而言意味着穩穩的收益率。」

以中國神華為例,2007-2015年內產生的現金流淨額為5114億元,資本開支為3481億元,也就是賺的錢里要拿出來68%來給公司用做資本開支。

2007-2015年的中國神華,8年期間回報率-16%(股息+股價增長),同期全A的收益率281%;而2015-2022年,8年回報率是140%,同期全A的收益率為13% 。

2016-2022年的現金淨額是6140億元,資本開支累計1625億元,約26%的收入拿來資本開支,留下74%的在手現金。2023—2024年,中國神華分紅比例分別為75.2%、76.5%。截至9月1日收盤,其A股股息率為8.6%。

險資「私募」成保險公司重要加倉渠道,紅利資產「安全墊」屬性凸顯

目前,長期股票投資試點已從鴻鵠基金一期的500億元擴展到2220億元,險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正成為保險公司重要的加倉渠道。展望后市,多位券商首席策略師普遍認為,隨着長期資金入市比例提升,A股市場有望走出更具可持續性的慢牛格局。

據財聯社記者統計, 作為試點標杆,鴻鵠基金1-3期規模已達925億元,距離千億目標僅一步之遙,目前長期投資改革試點批覆的2220億基金已經相繼成立對應的私募開始運作。

一家保險資管公司權益投資部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險資私募需要繳納紅利税,但可享受額外的風險因子折扣,降低資本佔用與償付能力消耗,疊加長周期考覈政策加持,或驅動險資增配安全墊屬性較強的紅利資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財聯社」,作者:夏淑媛,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