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對錢沒概念」有多可怕?小心別掉進消費陷阱里了

2025-09-02 07:16

這世界上,比沒錢更可怕的是,對錢沒概念。

北大才子劉震雲,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點一次外賣的錢,能去菜市場買一隻雞;吃一頓火鍋的賬單,夠在家吃半個月;一杯奶茶,差不多有30個雞蛋......

這讓不少人猛然驚醒,原來最慘的,不是囊中羞澀,而是對金錢徹底失去了感知力。

01 對錢沒概念掏空了多少人?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當今社會,不少人覺得:幾十萬都是小錢,存款百萬都是基本標準。

在很多人口中,30萬就是輕飄飄的一串數字。

這就是這個時代比沒錢更可怕的問題,很多人對錢的概念已經很模糊了。

因此,他們時刻被消費主義環繞,而不自知。

比如:

買一部最新款的手機1萬元,很心疼,但是分期24個月,每個月只要400多元就毫不猶豫了;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要29.9,大家都有,自己也必須有一杯,但平時連一箱40的奶都捨不得買;

去一趟超市,買的都是9.9或者19.9的東西,結賬的時候,卻發現一兩百沒了。

其實,這都是資本精心布的局,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掉入了消費主義的陷阱。

那消費主義是怎麼來的?我們又是怎麼掉入到消費主義陷阱的呢?今天給大家簡單講一講。

02 我們是怎麼掉進消費主義陷阱的呢?

這要從工業文明講起。

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塑造了工業文明,工業文明的本質是工作倫理,勞動是光榮的,工作是神聖的,每個人都應該工作,不工作就是罪惡,工作是人生價值的最高形式。

但,很快這種倫理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隨着科技的發展,生產力大幅提升,勞動密集向技術密集轉變,機器的崛起逐漸取代人作為生產主導。

人,作為勞動力從促進生產,變成了一種過剩的冗余,成了經濟發展的累贅。

在這個背景下,消費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貿易,消費為什麼排在第一位?更不用説后兩者萎縮的情況下。

無論是從ZF層面還是經濟層面,刺激消費、增加消費人口都是第一位的。

與此同時,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也在逐漸喪失,人們體會更多的是工作對人的控制和壓抑。

有一本書叫毫無意義的工作,尤其是大公司,其實很多人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創造什麼價值,都是在毫無意義的工作中內耗。

個體的身份認同也隨之發生了轉變,從生產者到消費者,工作僅僅成為獲取收入、實現致富目標的手段。

消費,而非工作,定義了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價值,大家普遍接受的成功的定義不是創造了什麼,而是想買什麼就能買到什麼。

消費能力的大小、消費體驗的豐富與否,成為衡量一個人活着的價值和意義的新尺度。

什麼年輕人入職場的第一塊機械錶、參加工作的第一套西裝、女白領的第一個輕奢包、大學生的第一款品牌護膚品、年輕人的第一臺私人飛機……

看似是文化多元、價值觀多元,實則是產品經理們精心編織的消費幻夢。

但是,很多人爲了證明自己,願意為其買單,哪怕透支消費、貸款消費。

因為如果不這樣做,他們會因為感覺消費能力不足,或者達不到自己所期望的消費層次,感到羞恥和沮喪。

最終,他們被困在了消費主義的牢籠里。

03 如何重建對錢的「敬畏感」?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錢沒花完。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還活着,錢沒了。

兩害相權取其輕,攢點錢還是很有必要的。

特別是遇到急需用錢的時候,比如有家里人生病了,你能立刻拿出20萬嗎?

未來如果想退休了,有足夠的錢支撐你不工作嗎?

很多人不敢細算,因為錢早就碎片化蒸發了。

因此,這個社會一定要對錢有點概念,對錢有要「敬畏感」,否則會過得非常慘。

下面,給你幾點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花小錢試水

在花錢前,請記住一點: 

你長期的習慣,並不會因為你花了錢而突然改變。

比如你不愛運動,沒有運動習慣,不會因為你辦了健身卡就能堅持運動, 你不愛學習,從沒自學過,也不會買了課就能改變。 

如果真的想改變,不如先花點小錢試試水。

比如想運動,可以每天花個 30 分鍾,跑個醬油跑,建立起運動習慣。這樣花的也就是雙跑步鞋的錢,而不是一萬塊的去一次再也沒去過的私教課錢。 

如果真的想學習,可以先買些書回來讀,養成每天看個 1 小時書的學習習慣。這樣花的就是最多幾十塊書的錢,而不是 888 元的打卡社羣或者網課的錢。

最好建立這四大賬户,缺一不可

全球非常具有影響力的,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之一標準普爾,在調研了全球十萬個資產穩健增長的家庭后,分析總結出了家庭資產配置分佈圖。

這張家庭資產四象限圖,將家庭資產劃分爲四個賬户,核心在於平衡。它不像某些激進的理財方式追求收益最大化,而是強調資產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

第一象限:要花的錢(10%)

這個賬户負責家庭的短期消費,保障我們的日常吃喝玩樂、衣食住行。

比如:活期存款、貨幣基金(如余額寶、零錢通)、現金等。

但是,這個賬户的錢不是越多越好。佔比過高,會導致資金閒置,無法產生更多收益。通常預留3-6個月的生活費即可。

第二象限:保命的的錢(20%)

這是一個槓桿賬户,專門用於應對突發的大額開支,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比如:各類保障型保險,如醫療險、重疾險、意外險、壽險等。

保險是家庭的財務「防火牆」。沒有這個賬户,家庭資產可能隨時面臨風險,一夜返貧。先保障,后理財,順序不能錯。

第三象限:生錢的錢(30%)

這個賬户是為家庭創造高收益的「進攻」賬户,追求資產的快速增長。

比如:股票、基金、房產、股權投資等。

這個賬户的關鍵在於比例控制。即使投資失敗,也不會對家庭根基造成致命打擊。要賺得起也要虧得起,無論盈虧都不能對家庭造成巨大沖擊。

第四象限:保本升值的錢(40%)

這是守護家庭財富的「防守」賬户,核心目標是保本、保值、增值,收益穩定、持續成長。

比如:年金險、增額終身壽險、信託、債券、定期存款等。

這個賬户要保證資金不能有損失,並能抵禦通貨膨脹的侵蝕。主要用於子女教育、養老規劃等未來必然的支出,需要提前幾十年準備。

建立強大的自我認同感,勇於突破羞恥的界限。

既然消費主義是現代社會的必然,就不要把它當作桎梏,除非你看破紅塵,跳出三界。

我們需要學會適應並利用這一現實,既要懂消費,也要懂生產,更要懂營銷。

最關鍵的是,你必須學會自主定義自我價值。外界的觀點--無論是他人、社會還是羣體的看法--都是虛幻的。

要想真正突破束縛,你必須逐步解構並超越這些強加於你的價值觀念,構築起一種更為堅固和自主的人生信念。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建立強大的自我認同感,成為一個敢於面對非議、不畏他人目光、敢於自我營銷、勇於突破羞恥界限的個體。

最后:

這個時代,金錢以光速流動。當我們隨口談論幾十萬時,本質上是在丈量自己與生活的距離。

詩人布羅茨基曾説:「錢是丈量自由的尺度,而非自由本身。」

正確的金錢觀應該是:讓貧者有米下鍋,病者得醫治,幼者有書讀,老者有所依。

保持對金錢的敬畏不是守舊,而是對自我勞動價值的尊重。

畢竟在這個充滿變量的世界,清醒的金錢觀恰是我們最可靠的生存錨點——它不會讓我們更富有,但能讓我們更自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曉芳説職場」(ID:XF-SZC),作者:王曉芳團隊,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