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1 21:58
每經記者|朱成祥 每經編輯|文多
正如英偉達依賴AI(人工智能)巨頭的資本支出(又稱成本支出),國內AI巨頭的成本支出也對算力產業鏈影響巨大。
今年2月,阿里巴巴(09988.HK,股價137.10港元,市值2.62萬億港元)宣佈未來三年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用於建設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近日,阿里巴巴披露的最新季度(4—6月)財報顯示,公司單季度資本開支高達387億元,創下歷史紀錄。
阿里巴巴的底氣,是其雲業務收入持續增長。4月—6月,阿里雲實現超預期增長,季度收入同比漲26%至333.98億元,增速創3年新高。
阿里巴巴的鉅額投入,會讓哪些產業鏈細分巨頭受益呢?
在8月29日舉行的阿里巴巴2026財年(2025年4月—2026年3月)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阿里巴巴CEO(首席執行官)吳泳銘表示,過去四個季度,公司在AI基礎設施和AI產品研發方面累計投入超過1000億元。
AI基礎設施和AI產品的研發繞不開算力芯片。那麼,公司算力芯片是自研還是外購呢?
與非研究院資深行業分析師張慧娟表示:「(算力芯片)國產化是一個趨勢,至於量具體有多少,還需要觀望。」
目前,國內算力芯片主要分為GPGPU(通用圖形處理器,用於處理本由CPU處理的通用計算任務)和DSA(針對特定領域定製的可編程處理器架構)兩大陣營。GPGPU廠商包括壁仞科技、摩爾線程、沐曦集成電路等,DSA廠商則以華為昇騰、寒武紀、燧原科技為代表。
這些公司是否與阿里巴巴在半導體方面有合作?
9月1日,燧原科技工作人員回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公司與阿里集團是有合作的,但並未做進一步解讀。
合作不方便透露,但阿里巴巴正在自研的AI芯片則已明確。
阿里巴巴達摩院於2月份召開「2025玄鐵RISC-V(一種開源指令集)生態大會」,並宣佈其首款服務器級CPU(中央處理器) C930在3月開啟交付。這是玄鐵首款服務器級CPU,其包含DSA自主擴展接口。
此外,達摩院2月已公佈了C908X、R908A、XL200等玄鐵處理器家族新成員的研發計劃,它們分別針對AI、車規級和一致性互聯方向。
關於阿里巴巴的AI芯片自研還是外購,蓉和半導體諮詢CEO吳梓豪認為:「只要CSP(雲服務提供商)的量比較大,都有自研的需求。全球大型CSP廠商,基本都有自研(算力芯片)的需求——比如AWS(亞馬遜雲服務)和谷歌。」
阿里巴巴是RISC-V的堅定支持者。
據報道,在RISC-V國際基金會中,阿里巴巴達摩院旗下「平頭哥」公司參與了30余個技術方向的標準制定,並主導安卓、數據中心等12個關鍵技術小組。它是公認投入力量最大的中國公司。
此外,平頭哥還是全球RISC-V軟件生態計劃「RISE」的創始董事會成員。
平頭哥生態副總裁楊靜也曾表示:「隨着軟硬件生態的逐步成熟,創新的形態不斷涌現,所有芯片都值得用RISC-V做一次。平頭哥願與全球合作伙伴一道,持續深挖RISC-V技術潛力。」
對算力芯片,阿里巴巴也會使用RISC-V架構嗎?
目前,RISC-V架構處理器主要替代的是X86、Arm架構的CPU。該架構能否應用於算力芯片領域?比如利用RISC-V指令集設計DSA芯片?
吳梓豪認為:「(DSA)可以基於RISC-V,問題是沒有生態。不是生產出一顆芯片就可以使用的,還需要搭配生態、驅動。RISC-V生態需要很長時間來積累。目前RISC-V主要針對CPU,其架構並不是那麼適合高性能,不過要用也能用。」
張慧娟認為:「RISC-V是模塊化、開放、可拓展的,且指令集又非常精簡、高效。如果專門給AI、向量計算去設計一個DSA,就可以強化RISC-V在這些領域的能力。」
半導體資深專家、電子創新網創始人張國斌表示:「RISC-V是指令集架構,可以基於它製造CPU、NPU(嵌入式神經網絡處理器)、DSP(數字信號處理芯片)等等。(它)就像一盆面,可以做饅頭,也可以做麪條,還可以做煎餅,關鍵要懂得用它。」
不過張國斌也承認,目前生態是RISC-V架構的短板。
值得一提的是,GPGPU龍頭英偉達在7月也宣佈,其軟件平臺CUDA將開始支持RISC-V軟件生態。
張慧娟表示:「這對RISC-V是個好消息。CUDA支持RISC-V軟件生態,這意味着不僅僅是接口適配,而是系統性適配,包括CUDA工具包、驅動程序、一些專用加速庫等。未來,這些都做完了,RISC-V將可以如同X86、Arm架構CPU一樣,作為主機的處理器。」
也就是説,RISC-V架構的CPU替代X86、Arm架構的CPU還有一段路需要走。而真正成為算力芯片,建立生態也是一個龐大且艱鉅的工程。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