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上海殺出240億禾賽科技:85后學霸搞激光雷達,全球第一

2025-09-01 21:3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作者丨鉛筆道 松格

  近日,上海跑出超級獨角獸:激光雷達企業禾賽科技,擬在香港上市。據2025年8月數據,禾賽科技總市值達 34.14 億美元(約240億元)。

  它的業務是:激光雷達,是智能駕駛中的關鍵部件(眼睛)。

  11年前,畢業於頂尖學府的三位85后學霸(李一帆、孫愷、向少卿),回國創辦禾賽科技,如今成爲了行業翹楚。

  以2024年中國激光雷達市場佔有率來看,禾賽科技以35.0%的佔比位居榜首;在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其份額更是高達37%,是全球最大的車載激光雷達供應商。

  通過禾賽科技的案例,我們不妨一同探尋,激光雷達正孕育哪些結構性機遇 。

  01 -

  禾賽科技的創始人是李一帆、向少卿和孫愷。

  李一帆畢業於清華大學,后赴美留學獲得伊利諾伊大學博士學位,曾擔任美國西部數據集團首席工程師。

  向少卿畢業於清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曾在蘋果公司擔任下一代產品開發的產品架構師。

  孫愷與李一帆、向少卿一樣,三人因同在美國且是校友,經常聯繫。2013 年,他們三人成立禾賽科技。當時,李一帆還在美國西部數據集團任職,兼任着公司 CEO。

  公司最初專注於高性能激光雷達研發。2016年,公司推出首款車規級激光雷達。隨后3年,產品逐漸被自動駕駛企業大規模採用。

  2021年,公司實現車規級激光雷達前裝量產。截至2023年,禾賽激光雷達裝車量達到近16萬台,在全球排名第一,成為國內首家大規模前裝量產的企業。

  客户包括蔚來、小鵬、理想、集度等車企,以及百度、小馬智行等自動駕駛方案提供商。

  禾賽成立之前,市場也有同類產品,但禾賽提升了車輛的環境感知能力,更好地解決了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看不遠、看不清」的問題。

  這(激光雷達產品)也是公司最核心的收入來源。

  2023年,該產品收入為12.6億元,佔總營收的92.2%。其中,AT128是核心產品,單品出貨量超過15萬台。

  02 -

  激光雷達行業經歷了三個階段:

  • 科研與測繪階段(2000年前后):主要用於地理測繪和科研實驗。

  • 自動駕駛興起階段(2010年后):Waymo等率先使用激光雷達,成為自動駕駛標配。

  • 車規級量產階段(2020年后):隨着新能源車和智能駕駛普及,激光雷達進入大規模前裝。

  2023年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規模約為17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將增至68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約為31%。

  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來自新能源汽車,而高階輔助駕駛的加速落地是最大的需求爆發點。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搭載激光雷達的新車滲透率已超過5%,預計2025年將達到15%以上,這意味着市場空間快速放大。

  國外廠商如Velodyne、Luminar曾是早期領導者,但在量產和成本控制上遇到瓶頸。相比之下,中國廠商憑藉本土優勢,在2023年全球前裝出貨量前五中佔據三席,禾賽更以47%的全球市場份額位居第一,速騰聚創、圖達通等緊隨其后。

  2022年禾賽收入為12.2億元,2023年增至13.6億元;淨虧損則由10.8億元縮小至9.7億元。今年二季度禾賽科技實現營收7.06億元,同比增長54%,淨利潤扭虧為盈。交付量上,2025年上半年激光雷達總交付量同比增長276.2%。

  值得一提的是,禾賽是極少數盈利的自動駕駛公司。

  這首先得歸功其訂單的增長。

  2024 年全年,禾賽激光雷達總交付量近 50.2 萬台,同比增長 126%,連續 4 年實現交付量翻倍。其中 ADAS 激光雷達的全年交付量高達 45.64 萬台,在第四季度直接交付 193238 台 ADAS 激光雷達,同比增長 140.3%。

  截至 2025 年 2 月,禾賽已與 22 家國內外汽車廠商的 120 款車型達成量產定點合作關係,其中包括 9 家中國市值 TOP10(2024 年)的汽車製造商。

  其次,得歸功於其成本的控制。

  比如其基於第四代芯片架構研發的 ATX 激光雷達,價格有望在 2025 年下探至 200 美元,較之上一代降幅達到了 50%,這使得其產品能夠向 10 萬元級車型滲透。

  03 -

  除了乘用車自動駕駛,自動駕駛賽道最近幾年涌現出多個機會,比如機器人、智慧交通、物流無人車等新場景。這些新興需求對新玩家更友好,尤其是在低成本固態雷達領域。

  比如機器人應用場景。在物流機器人、配送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領域,激光雷達不可或缺。

  全球前10家L4自動駕駛公司中,禾賽科技的產品覆蓋9家,為各類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中的自主導航、避障等功能提供關鍵技術支撐,隨着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市場空間極為廣闊。

  而在新興市場上,比如智能安防、智慧城市、測繪等新興賽道,激光雷達也開始嶄露頭角。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何俊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